放飞蜻蜓课堂实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学习放飞蜻蜓这篇课文(板书:放飞蜻蜓)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
(出示词语)
慈爱抚摸复杂入神结构调整七嘴八舌
蜻蜓露水苍蝇蚊子孑孓田埂成千上万
1、谁来给我们读读?随机纠正
2、齐读
那到底是谁捉了蜻蜓?谁放了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孩子们,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好吗?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面,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老师想检查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好,谁愿意说说!
(课文主要讲了一群孩子在捉蜻蜓,陶行知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
)
评价:1、能把长课文读短,你非常了不起。
2、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不错。
二.新授课文,聚焦“放飞”。
(一)学习2—6自然段。
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们课文第一小节。
读完问:咦,谁来说说陶行知会想些什么呢
师:那陶先生是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2---6小节。
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
师:陶先生是怎么说的?
生交流
出示语句:
指名读。
师点拨:你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注意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会读得更传神。
课件点红:慈爱地抚摸
师:谁来做做“抚摸”这个动作?
生做。
师评价:多轻多柔啊!那同学们之间的抚摸是慈爱的抚摸吗?生:不是。
慈爱是用于长辈对晚辈的。
师:谁能像陶先生那样用慈爱、亲切的语气来问问翠贞?
指名读。
师评价:多么慈爱的陶先生啊!
指名2-3名读。
生齐读。
师:蜻蜓吃什么呢?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
师指名很多学生说。
师:课文中写道孩子们—(课件点红: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师:像你们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有顺序地回答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吗?生:不是。
师:那现在我来做陶先生问,你们做那群孩子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生再次说。
师评: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多而杂乱地说,就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师:听了孩子们不同的回答,陶先生又是怎么做的?
生交流
师:他说的就是课文的第六小节,课件出示第六小节。
师:谁来读?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从陶先生的话语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读
师:听了陶先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蜻蜓吃什么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蜻蜓吃的东西可多了,谁来给我们当当播音员?把资料卡读一遍ppt
师评:它真是“捕虫能手”,一天能吃这么多的害虫,对我们人类真是好啊,所以说蜻蜓应该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可是,陶先生是这么告诉孩子们的吗?
生:不是,他说,“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课件出示)比较: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读一读,你觉得哪种说法好呢?为什么?
生:第二种好。
师:是呀!大家都已经知道蜻蜓是益虫,知道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但陶先生为什么还要问问孩子们呢?
生1:陶先生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而是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答案。
(你真了解陶先生)
生2:陶先生这样问很亲切。
(1-3名)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陶行知和孩子们进行了朋友式的聊天,好一幅温馨的画面,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2—6段,把这温馨的画面再现在眼前。
谁想做陶行知?你来做翠贞,你来做男孩,全班同学做孩子们,老师读旁白。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二)学习7---10小节。
师: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找一找,有什么疑问可以打个小问号?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阅读,孩子们又对蜻蜓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呢?
交流:
生:从对话中,我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
(板书:尾巴)
尾巴的作用:随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从对话中,我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师:你们瞧,这是蜻蜓的眼睛,这次谁来当小播音员呀?
蜻蜓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
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一遍就能读懂这么多,那你们的小脑袋里又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生:蜻蜓为什么要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呢?
师:有小朋友知道吗?
生:在产卵呢。
师:想看看吗?课件动画(蜻蜓点水)/programs/view/8Jj-d17bZZE/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你会觉得更有趣。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
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
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
师:有条成语就来自于这个有趣的现象,谁知道?
生:蜻蜓点水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脑袋瓜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蜻蜓为什么会吃尾巴?
师:谁来读读书中是怎么说的?
生读相关的语句。
师:“据说”是什么意思?
生:听说。
师:听说的事,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那陶先生听说蜻蜓吃尾巴的事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联系你搜集的资料说说理由。
生:不对。
师解释:(实际上是雄蜻蜓在交配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上去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到。
)
师:让我们也学着陶先生的样子来介绍介绍吧!捧起书一起读第十段,生齐读第10节
师:陶先生只介绍了这些知识吗?
生: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儿有个省略号
课件点击省略号变红。
师:你真细心,昨天老师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谁也能学着陶先生的样子给翠贞他们讲些蜻蜓的知识呢?
生3: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
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40米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
师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110米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40米,110米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
师:哇,蜻蜓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老师也喜欢上了蜻蜓。
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捕捉它吗?……为什么说他是我们的好朋友?其实我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他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我明白了。
我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孩子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孩子们入神地听着,此时,陶先生是用什么语气说的?
生交流:陶先生用商量的口吻----
师:你能学着陶先生用那样的语气说说嘛?
课件:商量的口吻变红
生再读。
师:多么和蔼的陶先生啊!
指名2-3名读
师:说着,他把蜻蜓(引读)——生读
师:陶先生为什么把蜻蜓还给孩子们,而不自己放呢?
生交流(1--2)
师评价:一个商量,一个还给,陶先生多么尊重孩子们啊!
师:在陶先生的引导下,孩子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孩子们纷纷说:引读……
师:从“纷纷”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生:孩子们都同意放了蜻蜓。
师:你们同意吗?那谁来给我们读读这句话?
指多名同学读.生齐读。
师评: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急切放飞的心情。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孩子们会放飞蜻蜓。
小组合作学习,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1、教师提出问题导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先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4、小组代表交流: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名2、3人读)“高高举起”——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
)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
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
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陶行知先生非常尊重学生,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
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
(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老师:。
正是陶行知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
小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他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注视着快乐飞行的蜻蜓,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一写。
课件:音乐响起
蜻蜓说
孩子们说
教师总结:
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孩子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