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将学生学过的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分
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整理与复习,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编题、解题、改编题、再解题,将知识点进行优化、串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编题、解题,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
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己编题,解题,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希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热身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你知道解决分数应用题关键是什么?你会找单位“1”吗?我们一起来测测。

找出下列题中单位“1”的量。

1.小明的年龄是爸爸的年龄的1/7。

2.学校有篮球120个,比足球多1/5。

3.甲数的1/3与乙数相等。

4.一种商品降价1/5后的售价为120元。

5.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1/1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找有梯度题型的单位“1”,为解决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建立第3题和第1题的转化关系,降低解题难度,渗透转化思想。

二、知识关联对比建构
师:猜猜老师的年龄?师问学生你几岁了?然后根据学生年龄数及与老师年龄数的关系,生成问题。

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自然进入编题状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舒适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

1、学生今年12岁,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2/7。

老师今年几岁?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应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读题(边读题边快速记忆关键信息)——找单位“1”——找关键句——找出等量关系式——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解决应用题的关键信息,弄清题意,找准解题的切入点,找准单位“1”,找关键句,根据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

(一)方法关联
师: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1.学生解答。

2.交流解题方法。

方程:解:设老师今年x岁。

老师的年龄×2/7=学生的年龄
2/7X=12
X=42
算术:12÷2/7=42(岁)
份数:12÷2×7=42(岁)
3.你是怎样理解12÷2/7=42(岁)这个算式的?
4.借助线段图理解12÷2/7=42(岁)量率对应关系。

5.三种解题方法之间有什么关联?(打通用算术解和用方程解、用份数方法解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渗透解题思路方法的多样性,打通算术解、方程解、用份数解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思维,形成结构化思维。

(二)题型关联
1.横向对比
老师今年42岁,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2/7。

学生今年几岁?
(1)由第1题导入第2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展示解题方法与思路;
(4)这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题型,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解题方法上去分析)
(5)小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都是在解决“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问题。

2、纵向对比
(1)改编第1题。

师:其它信息不变,将“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2/7。

”换一种说法你会吗?
生1:老师的年龄是学生年龄的7/2。

生2:学生的年龄比老师年龄小5/7。

生3:老师的年龄比学生年龄大5/2。

设计意图:改编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难度,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拔,可借助线段图讲解。

特别是“老师的年龄比学生年龄大5/2”这句话,学生很容易出错或者说不出来,若从“老师的年龄是学生年龄的2/7”这句话去引导,比从份数去理解,大大降低难度。

(2) 解决改编的应用题
改编1:
学生今年12岁,学生的年龄比老师年龄小5/7。

老师今年几岁?
改编2:
老师今年42岁,老师的年龄学生年龄大5/2 。

学生今年几岁?
1.解答。

2.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3.对比第1题和第3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4.小结:第3题是由第1题衍变而来的。

都是在解决“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改编分数应用题,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分析解答之后,及时总结解题方法。

3、题型延升
(1)根据“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2/7。

”这句话解决更有难度的题——和倍问题。

老师和学生今年的年龄和是54岁,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2/7。

老师今年几岁?学生今年几岁?
①学生独立解答。

②交流展示说明。

三种方法:(学生呈现时,老师配上线段图)
方程:(略)
算术:(略)
份数:(略)
设计意图:课堂中善于给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知识应用检测学习
今年植树1200棵,(),去年植树多少棵?把补充的条件与相应的算式连起来。

去年植树是今年的1/4 1200÷(1-1/4)
今年植树是去年的1/4 1200÷(1+1/4)
今年植树比去年少1/4 1200×1/4
去年植树比今年少1/4 1200÷1/4
今年植树比去年多1/4 1200×(1+1/4)
去年植树比今年多1/4 1200×(1-1/4)
四、知识总结理解内化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收获了哪些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始终以“学生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2/7”这样一条线串下来,打通解题方法之间的关联,分数乘除法题型之间的关联,并进行了横向纵向对比,将知识点串链,充分融合。

课前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中编——解——改编——再解分数应用题,缓解了解分数应用题的困乏与枯燥。

课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展示交流,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体验解题思路方法的多样性。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