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鸦片战 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理解《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鸦片战争的相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反映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社会状况的图片,如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广州十三行等,然后提问学生:“这样一个看似自给自足的
国家,为何会在 19 世纪中期遭遇一场来自西方的侵略战争?”从而引
出新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1、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国际形势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中英贸易状况
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工业制成品,但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在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直接原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
3、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一阶段(1840 年 6 月 1841 年 5 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
清政府妥协,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第二阶段(1841 年 6 月 1842 年 8 月)
英军扩大侵略,攻占厦门、定海、宁波等地,随后侵入长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
4、《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
英国商定。
其他不平等条约
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 年,美国、
法国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5、鸦片战争的影响
政治方面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方面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社会矛盾方面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
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思想文化方面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强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四)课堂练习
布置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不少于 500 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