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流小说
第一节概述
20世纪20-40年代,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手法、技巧的“意识流”,随着意识流小说的日趋发展繁荣而形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一、意识流小说形成的文化基础及其艺术特征
意识流思潮产生是以近代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
“意识流”概念原属心理学范畴,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他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指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在弗洛伊德那里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弗洛伊德明确论述了心理内在层次及意识之流的内涵,认为意识包含三个心理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更多关注于主体的潜意识,认为人的意识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是精神的实质”。
(弗洛伊德《释梦》)这为意识流文学表现潜意识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中的意识思维“绵延说”、“直觉说”和“心理时间”观,又成了直接影响意识流思潮形成的哲学基础。
在他们的理论影响下,意识流作家几乎一致信奉内心主观真实,摈弃客观描绘。
他们也主张文学真实反映生活,但这种真实,不是表现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内心主观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和感知。
意识流思潮的形成,完成了由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由客体向主体、由外向内的转变。
“意识流”最早是作为一种思潮流派出现于西方文坛的,至20世纪40年代后走向衰落。
然而,意识流作为一种作家创作的心理定势和审美思维模式,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已被引进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为不同的作家作品所广泛运用,被写作界誉为“不朽的詹姆斯的不朽的表达方法”(劳伦斯)。
其主要艺术特征为:第一,意识流作家主张表现人物内心真实,展示人物的主观感受、印象和各种意识流动过程,注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尤其热衷表现异化人性,变态心理、扭曲性格、白痴意识。
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马赛尔的病态性格;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布鲁姆的变态
心理;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白痴意识、杰生的为金钱而扭曲异变的人性表现等。
意识流小说在内容上,其作家无一例外地表现强烈的情欲意识与死亡意识。
《尤利而斯》中斯蒂芬、布鲁姆在妓院相见,莫莉梦幻中绵延不绝情欲意识显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对妹妹凯蒂的情欲意识、班吉对姐姐的情欲依恋;伍尔夫《达罗卫夫人》中克莱莉莎将情人彼得与休进行比较,同时又与莉莎同性恋。
死亡意识的表现也比比皆是,如马赛尔年纪轻轻就被死亡意识缠绕;《到灯塔去》中以拉姆齐夫人及其家人的的死,来展示对时间空间、对生与死,对战争与人生的哲理思考;《达罗卫夫人》中由于战争带来的灾难,精神破灭,“身心极度疲惫”,使得克莱莉莎意识深处的那些从生活的美感、友谊、健康、爱情及家庭中得来的全部欢乐,全部不复存在。
一听说丈夫理查德被布鲁顿女士请走后,一下子衰老了。
头脑中闪出“要是现在就死亡,该是最幸福的事了”的奥赛罗念头。
第二,跳跃无序的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最能表现出人物意识流动的自由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心理真实”的自由展示过程。
所以意识流作家首先把“自由联想”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思维模式引入文学创作。
与传统的“自由联想”所不同的是,意识流自由联想,不仅仅表现理性意识、显意识的联想,还表现潜意识、下意识的思绪,联想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各种意识无秩序地、随意地闪现。
在自由联想的心理时空中,过去、现在、将来自由交错出现,彼此颠倒,意识与无意识的念头相继出现,不受形式逻辑、“联想关系”、“连接点”的限制,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散漫性。
从一个意识中心转向另一个意识中心,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联想,其间的“联系”,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文学作品也无须过细表现它们。
在意识的无序而随意的大幅度跳跃联想中,使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更丰富多变、真实可信。
这种自由联想,打破了时间的局限而获得了空间的自由,在穿插、重叠、反复之中,呈现出人物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
第三,絮语不止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作为一种最主要的思维和表现模式,在意识流创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成为了意识流的代名词。
意识流所表现的“内心独白”,侧重于真实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状态,它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果,而是意识本身的过程。
从朦胧迷离的梦呓,支离破碎的断想,生命冲动的狂热,到清醒的理智思想,相互渗透,连成整体,表现出不受逻辑思维限制的特征。
意识流作品的内
心独白,往往不是几句或几段,而是整篇或绝大部分篇幅。
欣赏意识流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倾听人物絮语不止的内心独白。
伍尔夫的《波浪》,在长达三百多页的篇幅中,以六个人物的内心独白,表现各自的人生经历。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洋洋15卷巨著,就是以“我”的内心独白为线索来串连全书的。
其中的“小玛德莱娜点心”的内心独白片断,成了意识流的典范。
意识流中所运用的内心独白,常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内心独白,用第一人称直接展现主人公意识流动状态及主观感受印象;另一种是间接内心独白,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表达,其中既有人物的意识呈现,也有人物的内心分析。
即使是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的,表现的仍是作品中人物内心感受和意识流动,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如奥茨的《过关》中,女主人公莱妮经过海关百般挑剔的检查后,精疲力尽,头脑昏沉,而检查员却又走过来要她打开行李箱。
她“一时竟弄不懂他这是什么意思”,立刻产生出一种灾难临头之感。
“她突然想起来了:她说不定会被搜身呢。
如果他们需要的话,一个女警察会把她带到某处地方,叫她脱光了衣服”,“就在不多几天以前,她在食品杂货商店里排队,听到前面一个姑娘跟出纳员讲她18岁的妹妹和她的朋友们通过关卡进入美国时被警察抄身、搜查”。
想到这一切,“她感到头晕、恶心,她在发抖”。
显然,作者运用的虽是第三人称,却深入到了人物本能的潜意识深处,展示的是女知识分子莱妮矜持害羞又恐惧害怕的内心深处意识波澜。
第四,多层次的意识结构。
意识流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可以有三种形式。
其一,单一式意识流。
这种意识流小说的结构形式,常常以一个人物的意识活动为中心和端点,有时成单线式行进,有时向四周辐射式地铺散开去的方式,展开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
伍尔夫的小说《墙上的斑点》,写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斑点,“思绪一哄而上”引起的种种联想。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写昆丁自杀之前的混乱思绪,是以天气为端点辐射开去的。
意识流表现中,人物的意识流动表面看来散乱无序,而其实总有一个端点和中心,意识是在此基础上漂流出来的。
单一式意识流,是意识流思维表现结构的最基本的形式。
其二,交叉式意识流。
交叉式意识流结构形式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意识流动状况,而是交叉地同时描写几个人物的意识,形成多线索的复杂交叉意识流程。
乔伊斯《尤里西斯》表现的是中学历史教员斯蒂芬,报馆广告承揽业务员布卢姆,及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人的生活经历和意识流动。
通过三个人物交叉的意识流程,表
现了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绝望、精神崩溃、无可救药的情状。
交叉式意识流,扩大了作品表现生活的视野角度,不仅揭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社会关系、生活经历,同时也互为映衬地呈现了多个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三,复合式意识流。
交叉式意识流所表现的多人意识,是各想各的,人物之间虽具社会关系,有一定联系,但意识的流向毕竟是沿各自方向流动。
复合式意识流则是不同的人想同一件事,意识的展开,有一个共同关注的焦点,犹如“异床同梦”。
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作品所描绘的一家四个人物的意识流动,都是以凯蒂的堕落为焦点复合而成的。
班吉因姐姐失贞而悲哀,更加痴迷颠狂;昆丁因妹妹堕落痛不欲生,自杀身亡;杰生为姐姐之事败露,毁了自己的前途而深恶痛绝;仆人迪尔西则以充满怜悯同情之心冷眼旁观。
福克纳让四个人从各自的意识角度,围绕凯蒂这一中心,讲叙同一件事。
四股意识之流交融复合,既使中心人物事件得到了突出呈现,又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使原来模糊的人物事件,逐渐清晰起来。
复合式意识流结构,使人物心理展示,由单线辐射型、平面交叉型,发展成为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复合型。
多线索多意识的复合重叠,增大了作品容量,对生活的表现更加全面完善。
二、意识流小说发展及其主要作家作品
意识流小说流派在形式上没有共同组织、统一宣言、纲领,没有社团,但意识流作家大都信奉相同的哲学观念和艺术观念,具有相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在20世纪小说领域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意识流小说是纯粹从个人反映的角度,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意识,特别是潜意识活动为特征的一种小说。
它打破了传统作家安排故事情节,设置环境细节,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序颠倒、幻觉梦境、象征暗示等意识蔓延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心灵世界的隐秘,真实显示对生活的主观印象。
意识流源于文学的内心独白,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决斗前的内心独白,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杀子时的内心独白,有利于我们认识人物个性性格,理解人物悲剧命运。
《坎特伯雷的故事》中巴斯妇人的独白,哈姆雷特的独白,麦克白夫人杀人后的梦呓等,是文艺复兴主张个性解放,提倡描写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把人的内心生活,心理活动当成重要的表现对象。
19世纪文学中,内心独白的手法进而演变成“心理分析”,技巧也十分成熟,以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心理描写大师
为代表,将其发展到了十分精致完善的地步。
传统心理小说,以叙述故事为主,结合客观现实和人物的外在行为描写来提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往往注重表现精神活动中的理性内容、自觉意识,心理活动往往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有一定的思辨性和较强的逻辑性,美国评论家麦尔文·弗里德曼认为意识流小说与传统的“叙事体小说”,区别在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有目的思维,另一种是用梦景或幻象进行的思维。
叙事体小说用传统的句法企图传达(attempting communication),因此沉闷而枯燥。
与此相反,意识流小说则不断流动,用的是模糊的回忆和预感,因此毫不费力,通畅自如。
”
美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在《小说的艺术》(1886)等文中,首先阐述了这种理论,使他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先驱。
他反对作家以全能的视角描述生活,反对“情节就是一切”,主张小说中写的人和事,都应该是这个人物可能看见、听见或介入其中的,应该表现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识流程。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道德意义,完全依赖于与创作艺术作品有关的生活感受的总和。
”这一文学创作观念以后一直成为现代作家的创作准则。
法国作家艾杜阿·杜夏丹(1861-1949)的小说《月桂树被砍了》(1887),被认为是最早的一篇意识流试作。
全书用内心独白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的青年在6小时里的心绪变化。
而作为意识流流派的开创作品,则是1913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出版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以后,意识流作为一种思潮,从小说领域迅速扩展到诗歌、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意识流高潮。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识流小说在英美盛行流行起来,并波及全欧以至拉美、日本诸国,其中以英国为中心,尤以英美的作家作品最多,影响最大。
著名的意识流大师及其作品有:法国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英国乔伊斯与《尤利西斯》(1922),伍尔夫与《达罗卫夫人》(l925)、《到灯塔去》(1927),美国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1929)。
40年代后,随意识流大师们的相继去世,作为思潮流派的意识流走向了衰落。
然而,作为一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作为创作主体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势,却对先锋派、实验派、荒诞派、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现代主义流派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现实主义等其他文学流派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普鲁斯特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者。
一、生平与创作
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医学教授,曾经任全法卫生总监,母亲是一名犹太经纪人的女儿,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几种语言,喜爱文学艺术,这对普鲁斯特影响很大,他自幼喜爱文学,并从法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滋养。
普鲁斯特先天体质孱弱,9岁时突发哮喘病,久治不愈,患疾终身。
但他生性敏感、富于幻想,具有文学禀赋和才华。
他在中学时就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
1890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攻读文学和哲学。
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所遵奉的导师。
在校期间,曾和同学一起创办了《宴会》文学杂志,发表了很多篇小说和随笔,1896年结集成《欢乐与时光》公开发行。
189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被马扎林纳图书馆录用,但普鲁斯特为了可以全力投入创作,在1900年正式辞职。
普鲁斯特早在读书期间就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艺术的品味,尤其是对文学的沉思中。
生活范围主要局限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里,并结识了法朗士、莱翁、都德等作家。
1893年进入了巴黎圣日耳曼城关的贵族沙龙,这使他有机会结识法国贵族,金融家,艺术家和各种社会名流,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他日后小说创作中人物的原型。
1895年9月起,普鲁斯特开始撰写第一部三卷集小说《让·桑特依》,描写主人公让·桑特依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写了主人公敏感的个性,对母亲的挚爱,同学间的友情,社会交往和恋爱经历,以及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
但作品并没有写完,直到作者死后才由别人整理修改完成。
该小说堪称是普鲁斯特的不朽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个版本,其中的内容和《追忆似水年华》大致吻合,很多情节甚至原封不动地写入了《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的另一部未尽之稿是《驳圣勃夫》,这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他试图通过批判圣勃夫来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
普鲁斯特认为艺术创造的主体不是社会实践中的人,而应该是深层的自我。
这
是对法国19世纪实证主义批评原则的彻底否定。
普鲁斯特反对艺术创造中的唯物主义,要求作家从"深层的自我"出发,发掘事物中含有永恒性的东西,以求达到"内在的真实"。
他不否认智力和理性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但认为创作的基础主要是感受力、直觉和本能。
《驳圣勃夫》后来逐渐扩充为一部论述巴尔扎克的专著,但此书直到1953年才由他人整理出版,然而普鲁斯特的美学理论早已渗透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之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鲁斯特除了出版《欢乐与时光》外,主要从事对英国美学家罗斯金的研究,他十分崇拜罗斯金,罗斯金逝世时,他在《艺术与珍品专栏》中撰文悼念,不久又在《费加罗报》发表题为《罗斯金在法国的朝圣》和《论约翰·罗斯金》等文章。
同时,普鲁斯特还在英籍表姐玛丽·诺林格的帮助下,翻译了罗斯金的美学理论著作《亚眠的对话》和《芝麻与百合》。
罗斯金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认为艺术和生活密不可分,艺术有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有害于艺术的发展。
普鲁斯特从罗斯金的美学著作中受到艺术的陶冶和启迪,对个人风格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03年和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相继去世,而他由于哮喘病的发作经常要住院治疗,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打击下,他深居简出,经常为一些报刊撰稿,后来这些专论和书评被结集为《什锦与杂记》和文学批评集《驳圣勃夫》发表。
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思索之后,普鲁斯特决心重新振作起来,决心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即《追忆似水年华》。
全书共七卷,约300万字,从1909年起开始创作,并于1913年完成其中的三部《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和《盖尔芒特家那边》。
同年自费刊印了《在斯万家那边》。
自1915年起,普鲁斯特对第二部和第三部进行了改写,作了大量补充。
1918年作品《在少女们身旁》于新法兰西杂志社问世,1919年底该书获龚古尔文学奖。
1920年至1922年间,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出版。
1923年,第五部《女囚》出版。
1925年,第六部《女逃亡者》发表。
1927年,第七部《重现的时光》正式出版,至此,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全部出齐。
1922年11月18日,普鲁斯特因肺炎引发了败血症,溘然长逝。
普鲁斯特是法国小说领域内传统派向现代派过渡的一座桥梁,他以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为意识流小说的繁荣和兴盛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带有自传性质,它以主人公马赛尔怀念和追忆逝去的青春年华为主线,展现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上层社会的图景。
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描写了主人公马赛尔在古城贡布雷的童年,马赛尔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体弱而敏感。
同时作者也描写了马赛尔童年时代生活的家庭、亲戚和朋友,特别是描写了资本家斯万之家,以及斯万和交际花奥黛特的恋情。
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叙述的则是马赛尔少年时代的生活。
在巴黎期间他爱上了斯万的女儿洁贝特,但好景不长,这次初恋很快就结束了,之后他又来到了诺曼底的海滨,并结识了新的女友阿尔贝蒂娜,又一次开始了恋爱生活。
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中,马赛尔已是一个青年,他出入沙龙,和上层社会人士交往。
但随着盖尔芒特家的败落和马赛尔外祖母的去世,在一次复活节来临之际,全家人迁回到了巴尔贝克海滩。
第五卷《女囚》和第六卷《女逃亡者》写的是马赛尔和阿尔贝蒂娜的恋爱生活。
马赛尔一方面热恋着阿尔贝蒂娜,另一方面又怀疑她是个中性人,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伴随着阿尔贝蒂娜回到巴黎,并表示愿意娶她为妻。
但阿尔贝蒂娜觉得婚姻会给自己带来束缚,于是悄悄离去,当她准备重返时,不幸身亡。
第七卷《重现的时光》中马赛尔已迈入中年,经过种种感情上的波折后,他开始悔恨自己浪费的时光,深感年华似水。
于是他开始致力于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以使消失的年华重新再现。
在创作中马赛尔发现了人生的真谛,感受到那些早已消失的岁月,仍然生机勃勃地活跃在自己身躯和心灵中,他终于找回了真正的生活主体。
小说以主人公马赛尔怀念和追忆逝去的青春年华为主线,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画面的展现,揭示出了马赛尔悲喜交加的心路历程。
法国文学评论家拉蒙·费南代在《追忆似水年华选篇·前言》中指出,“《追忆似水年华》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
”一般地说,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
普鲁斯特从30多岁起,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一直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他实际上已经与世隔绝。
于是,《追忆似
水年华》就成了作家在寂静的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追忆似水年华》首先是作者的一种自我体现,是对个人心灵的深度开掘,是主人公潜意识的记录。
作为弗洛伊德的同代人,普鲁斯特的创作理念深受其潜意识理论的影响。
在作品中,“我”与“非我”的界限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
普鲁斯特曾经给友人写信时说:“我决定写这样一部小说,这小说中有一位'先生',他到处自称‘我’,我如何如何……”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
但是《追忆似水年华》又不是一部完全的自传体小说。
虽然贯穿始终的线索是“我”,但作者又常常把“我”放在一边,用很长的篇幅写别人。
正如哲学家阿兰指出,《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要写“此物”时,必先写“彼物”对“此物”的反映。
世界上没有不是彼此联系着的事物。
没有绝对的“有我”,也没有绝对的“无我”。
作为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崇拜者,普鲁斯特在作品中运用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原理,以心理时间代替物质时间,强调情感的回忆和联想”,并根据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主张生命是流,时间是流,意识也是流。
因而《追忆似水年华》的对象和主题就是“自我”,作者关心的不是物,而是人;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
普鲁斯特深刻的分析主人公意识中最微小的感受,捕捉思想上最细微的波动,借助潜意识、梦幻和想象,交叉地重现逝去的岁月,抒发对故人和往事的无限怀念。
小说没有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没有一个连贯的情节。
纪德在《偶感集》中说:“普鲁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见过的最艺术的文章。
艺术一词如果出于龚古尔兄弟之口,使我觉得可厌。
但是我一想到普鲁斯特,对于艺术一词就毫不反感了。
”又说:“我在普鲁斯特的文章风格中寻找缺点而不可得。
我寻找在风格中占主导地位的优点,也没有找到。
他不是有这样那样的优点,而是一切优点无不具备……并非先后轮流出现的优点,而是一齐出现的。
他的风格灵活生动,令人诧异。
任何另一种风格,和普鲁斯特的风格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矫揉造作,缺乏生气。
”可见《追忆似水年华》舍弃了主要情节的结构这种艺术创新是成功的。
作者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作为个体的人本身,是一种“自我”的体现。
他深刻的分析了主人公内心的细微感受,从而反映出某种情感活动和精神境界,借助潜意识,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种种过去生活中的细节琐事,从中折射出外部的大千世界,重显逝去的岁月。
比如说《在斯万家那边》中,马赛尔的姑妈莱奥妮经常拿在椴花茶水中浸过的扇贝状小点心给他吃,那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