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空间 第一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2框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教学设计 人民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年龄的增长,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所改变,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永恒的,子女不要误解了父母;在双方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作为子女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和良苦用心,理解、认可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
探究交流一
从小英的信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你能够理解小英爸爸妈妈的行为吗?
请大家分析:
小英的爸爸妈妈长期与小英分隔两地,是不是不爱小英?你怎样看待父母因为去外地工作而与子女分隔两地的情况?
探究交流二
如何看待5岁孩子花钱买回父亲的爱?
一位父亲每天都很晚才回家,难得那一次在天黑前回来了。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倚门等他。还没说话的父亲先听到了儿子的问话:“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父亲说:“你很想知道吗?那我告诉你,我能赚20元。”儿子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捧出一堆皱巴巴的零钱,对爸爸说:“我攒了好长时间,现在终于有了20元,你明天能早点回来吗?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
(3)你是如何看待阅读角“北风乍起时”中三代人的对话?
父母对我们的“唠叨”无处不在,无论我们处在什么阶段。“爱之深,责之切。”
对于“唠叨”,我们要细细品味,认真感受。
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如早上出门时,父母或爷爷奶奶的嘱咐,给父母打电话时,他们的殷切教导,说说这些“唠叨”背后深刻的爱。
(1)有时,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就体现在这些“唠叨”里,他们不希望子女出任何差错和受到任何伤害。
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是一种爱
辅导我们学习是一种爱
抚摸是一种爱
谈心是一种爱
比一比,感受父母爱的方式的变化
从前
现在
从不交流、谈心
有时间就跟子女交流、沟通
以前是抚摸
现在是爱在心里
辅导学习
指导学习(教给学习方法)
无微不至照顾
指导性的照顾
探究交流三
(1)平时,父母有没有在我们耳边“唠叨”?
(2)问问我们的父母,看看爷爷奶奶有没有对他们“唠叨”?
归纳总结
我们期盼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1)与子女相伴是爱,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也是爱。
(2)除了家庭,父母还有他们的工作、事业和朋友。
(3)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成员,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子女身上。
感受父母爱的方式的变化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哪些呢?想一想
其实,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许多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收集与讨论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来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和良苦用心,理解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从父母的日常行为和话语中体会到不平凡的爱,从而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
教学重点
理解、认可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
教学难点
要让家庭“小皇帝”、“小公主”接受父母爱的方式的改变,一时心理难以承受。
B.装作没听见,左耳进右耳出
C.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妈妈
D.理解“唠叨”中的爱与关心
课后反思:
(2)我们要理解父母的殷切希望,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逐步学会享受父母“唠叨”里的那份温暖。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你认为(C)
A.这句话是不对的,孩子总是在长大成人,父母不能不承认事实
B.这句话是对的,说明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做子女的就应该处处听父母的
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让学生搜集表现亲情的感人文章或自己以前写的以父母为内容的作文。
2、抛出话题让学生在家和父母讨论。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
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可是我们有些同学却对他们的有些做法不够理解,这又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分析:
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怎样看待父母因为整天忙碌而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的现象?
归纳:作为一个孩子,希望父亲陪自己是正当的情感需求。因为年龄小,所以不能理解,这也是父亲的一种爱。父亲正在以自己的劳动承担对家人的责任。
与子女相伴是爱,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也是爱。除了家庭,父母还有他们的工作、事业和朋友。我们期盼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C.这句话是对的,这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的表现
D.这句话是对的,说明父母永远也不放心自己的孩子
2.“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眼睛离远点”“早点上床睡觉”......妈妈的唠叨从早到晚,起床、吃饭、写作业甚至上床睡觉,每时每刻都能成为她唠叨我的绝好素材。对于妈妈的“唠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D)
A.烦不胜烦,真是啰嗦
年龄的增长,父母爱子女的方式有所改变,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是永恒的,子女不要误解了父母;在双方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作为子女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和良苦用心,理解、认可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
探究交流一
从小英的信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你能够理解小英爸爸妈妈的行为吗?
请大家分析:
小英的爸爸妈妈长期与小英分隔两地,是不是不爱小英?你怎样看待父母因为去外地工作而与子女分隔两地的情况?
探究交流二
如何看待5岁孩子花钱买回父亲的爱?
一位父亲每天都很晚才回家,难得那一次在天黑前回来了。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倚门等他。还没说话的父亲先听到了儿子的问话:“爸爸,你一个小时赚多少钱?”父亲说:“你很想知道吗?那我告诉你,我能赚20元。”儿子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捧出一堆皱巴巴的零钱,对爸爸说:“我攒了好长时间,现在终于有了20元,你明天能早点回来吗?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
(3)你是如何看待阅读角“北风乍起时”中三代人的对话?
父母对我们的“唠叨”无处不在,无论我们处在什么阶段。“爱之深,责之切。”
对于“唠叨”,我们要细细品味,认真感受。
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如早上出门时,父母或爷爷奶奶的嘱咐,给父母打电话时,他们的殷切教导,说说这些“唠叨”背后深刻的爱。
(1)有时,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就体现在这些“唠叨”里,他们不希望子女出任何差错和受到任何伤害。
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是一种爱
辅导我们学习是一种爱
抚摸是一种爱
谈心是一种爱
比一比,感受父母爱的方式的变化
从前
现在
从不交流、谈心
有时间就跟子女交流、沟通
以前是抚摸
现在是爱在心里
辅导学习
指导学习(教给学习方法)
无微不至照顾
指导性的照顾
探究交流三
(1)平时,父母有没有在我们耳边“唠叨”?
(2)问问我们的父母,看看爷爷奶奶有没有对他们“唠叨”?
归纳总结
我们期盼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1)与子女相伴是爱,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也是爱。
(2)除了家庭,父母还有他们的工作、事业和朋友。
(3)作为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成员,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子女身上。
感受父母爱的方式的变化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哪些呢?想一想
其实,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许多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收集与讨论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来理解体谅父母的言行和良苦用心,理解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从父母的日常行为和话语中体会到不平凡的爱,从而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
教学重点
理解、认可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改变。
教学难点
要让家庭“小皇帝”、“小公主”接受父母爱的方式的改变,一时心理难以承受。
B.装作没听见,左耳进右耳出
C.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妈妈
D.理解“唠叨”中的爱与关心
课后反思:
(2)我们要理解父母的殷切希望,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逐步学会享受父母“唠叨”里的那份温暖。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你认为(C)
A.这句话是不对的,孩子总是在长大成人,父母不能不承认事实
B.这句话是对的,说明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做子女的就应该处处听父母的
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让学生搜集表现亲情的感人文章或自己以前写的以父母为内容的作文。
2、抛出话题让学生在家和父母讨论。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
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可是我们有些同学却对他们的有些做法不够理解,这又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分析:
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怎样看待父母因为整天忙碌而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的现象?
归纳:作为一个孩子,希望父亲陪自己是正当的情感需求。因为年龄小,所以不能理解,这也是父亲的一种爱。父亲正在以自己的劳动承担对家人的责任。
与子女相伴是爱,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也是爱。除了家庭,父母还有他们的工作、事业和朋友。我们期盼父母的爱,同时也应该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C.这句话是对的,这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的表现
D.这句话是对的,说明父母永远也不放心自己的孩子
2.“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眼睛离远点”“早点上床睡觉”......妈妈的唠叨从早到晚,起床、吃饭、写作业甚至上床睡觉,每时每刻都能成为她唠叨我的绝好素材。对于妈妈的“唠叨”,下列理解正确的是(D)
A.烦不胜烦,真是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