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三雨霖铃声声慢测试题苏教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奖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三雨霖铃声声慢测试题苏教必修4
【获奖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三雨霖铃声声慢测试题苏教必修4
——缠绵悱恻的婉约词
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暮霭沉沉
..楚天阔(深厚的样子)
B.最难将息
..(休息,调养)
憔悴损
...(枯萎凋谢)
C.独自怎生
..得黑(怎么)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束)
D.欲寄彩笺兼尺素
..(书信的代称)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小楼昨夜又东风
..
B.昨夜西风凋.碧树
C.都门帐.饮无绪
D.执手相看泪.眼
3.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
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只是/当时/已/惘然
⑤怎/敌他、/晚来/风急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⑥/②④
5.下列对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A.此词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B.“寻寻觅觅〞,写她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影孤单、
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言心情之悲怆,七组叠词创意奇巧。
C.下阕道出词人的心境和物境。
她想养好身体,振作一下精神,偏偏遇上“乍暖还寒〞的天气;想喝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
D.最后的设问句式,以“愁〞作答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二、文本阅读
(一)阅读《雨霖铃》,回答6~7题。
6.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写,但却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的意思是:想到这回到南方去,路程是那么遥远,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本是想像今宵旅途中的情况: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晚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凉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用这句话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其以叹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7.“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几句表现了离人
当时怎样的情态?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句诗来概括?
答:
(二)阅读《声声慢》,回答8~9题.
8.“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几句在写景抒情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
9.“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
三、一法一练—-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人称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便是一种清新美。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如《声声慢》一词最明显的语言特色就是叠词的运用,开篇十四个字不仅妙在重叠,强烈传达出愁情;而且还妙在有层次,由浅入深,更详尽地说明其愁情的原因。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渐渐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
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答案
1.C 2.B 3.C 4.B 5.D 6.A
7.①这几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细致真挚地刻画了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情态。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8.①从写景上说,雁南归,冬将至.词人以季节的特点来衬托内心的凄凉。
另外,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而自己现在只能眼看着雁儿飞过,却无书可寄,无人可收,更显惆怅。
②从抒情上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旧时相识〞让词人感受到: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9.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雨烘托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词人听来却像打在自己心上。
五代温庭筠的《更漏子》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将景和情糅合在一起,笔更直,情更切。
10.此诗句句都用了叠字。
前六句是写环境,突出了清冷、幽寂的特点。
后两句才直接表现诗人联想起“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出红尘、超然物外的情趣。
11.“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12.(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示例: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
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