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1.学习古诗词,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理解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3.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重点难点1.品味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正确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义。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2
1知识点详解☜
2①不是。
景由心生,景是情感的体现,“尽”和“闲”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①这里只是写眼前之景吗?应该如何理解?]3
[②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望洞庭
[唐]刘禹锡
4[③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呢?]
5[④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忆江南
[唐]白居易
3
②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
诗人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意与“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那种相惜相怜的感情表现了出来。
“只有”二字经过精心提炼,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4③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打磨的铜镜就给人以这种模糊的感觉。
5④诗中的“白银盘”指洞庭湖,“一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6[⑤这句话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7
[⑥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学习《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两首古诗。
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的内容,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能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3.感受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独特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6⑤告诉我们江南是个好地方,诗人对那里的风景很熟悉。
7
⑥这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作者对江南风景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1.多媒体课件:李白坐在敬亭山上诵读诗句的幻灯片。
2.多媒体课件:《望洞庭》诗文及配乐朗读的幻灯片。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孩子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背诵唐诗。
的确,唐代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唐代诗词更是一朵奇葩。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唐代诗人,又喜欢他们的哪些诗词呢?(同学们交流。
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等。
)
二交代任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三首古诗词。
(板书:古诗词三首)它们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以谈话的形式了解作者及背景。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谁能谈谈自己对他的了解?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曾被人推荐,被召至长安为官,但因不容权贵,又弃官而去。
《独坐敬亭山》就是他在离开长安十年后,经历了长期的漂泊,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孤寂感倍生时所作。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3)看!李白正坐在敬亭山上,轻轻吟诵呢!(出示多媒体课件:李白坐在山上,凝视山峰,低声吟诵。
)
2.解题。
敬亭山: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坐。
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李白一人独坐在敬亭山上赏景。
)
3.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熟读诗文。
(2)再读,借助注解,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
(4)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共同探讨。
)
要点提示:“尽”指无,不见了。
“众鸟飞尽,孤云独去”之后,更让人觉得静寂难耐,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厌”当满足讲,“相看两不厌”指诗人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和他相视,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互为知己的情感。
“只有”两字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全诗大意:“我”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习《望洞庭》
1.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洞庭湖的资料。
老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被它吸引,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这一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2.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读。
3.自学诗文,理解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
(4)全班汇报交流。
(你们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诗句的意思?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要点提示:诗人把面积广阔的洞庭湖看成一个小水潭,表现了诗人眼界的宽广,心胸的广阔。
“镜未磨”指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制的,经过打磨才可以用。
“翠”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十分苍翠。
“白
银盘”指湖水。
“青螺”指君山。
写出了君山的小巧玲珑和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映衬,突出了洞庭山水的美丽。
全诗大意: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那么和谐。
此时没有一丝风,潭水平静,如同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1.在讲解《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要注意向学生详细介绍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对整首诗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地表述出来,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2. 在学习《望洞庭》一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还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忆江南》。
2.通过搜集资料、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培养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感受江南美好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作者的简介及背景的幻灯片。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谁能背诵下来?学习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观察的角度、字词和修辞方法等方面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忆江南》。
(板书)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忆江南》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
)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作近三千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
白居易在五十岁至五十五岁期间,曾先后在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忆起这段令人愉快的时光。
这首《忆江南》是他在六十七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的。
2.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
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
作词的人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却是对江南春色的回忆,或许这也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3.自主学习,理解词义。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
(4)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间相互补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共同探讨。
)
要点提示:“谙”指自己过去已体验过、感受到、熟悉了的。
第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又与下文的“忆”相照应,上下沟通,此为精彩之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描写江南美景的绝妙之笔,要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红的江花,绿的江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很是耀眼。
作者对江南景象的描述以色彩的渲染而别具独到之处。
“能不忆江南?”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这首词通过对江南景象的回忆,来表达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与怀念。
全词引人遐想,给人以深刻印象,令人叫绝。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感受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
1.两分钟记住字形。
2.学生自己说说应注意的地方。
(“亭”下面不要写成“子”。
“庭”里面的“壬”,末横要短。
)
在讲解《忆江南》这首词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对此,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
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练唱《忆江南》,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会更轻松,更快乐。
1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飞去
高独
鸟云
众孤
敬独望洞庭
湖光秋月和
潭面镜未磨
白银盘青螺美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1.把诗句补充完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2.读《独坐敬亭山》,填空。
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众鸟飞走,孤云也飘去了。
眼前只有一座敬亭山,这时他内心十分不平静,感到十分孤单和寂寞。
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看谁写得多。
虫:螺蜂蛙虾蚁蛋
广:庭席座应庆床
4.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意:春回大地,百花盛开,每当太阳升起,江边开放的鲜花就艳丽得胜似火焰;江水清净明澈,比蓝草还要绿。
5.以感叹句的形式解释这个句子。
能不忆江南?
真让人思念和回忆江南的景象啊!
1.金龟换酒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人称“酒仙”。
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位就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真是醉态可掬。
在贺知章五十多年的官宦生活和他几十年的饮游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可以说是他赏识了李白。
“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
”从此,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人称“诗仙”。
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
贺知章随即邀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这一天贺知章没带酒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随身佩带的金龟(当时官员的佩饰物)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
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
2.敬亭山敬亭山是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宣州城北五千米的水阳江畔。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六十座。
南齐诗人谢朓《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七次登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3.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
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洛阳(今属河南)人。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4.樱桃口·小蛮腰白居易有两名歌姬十分出众,一个善歌,叫樊素,她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另一个善舞,叫小蛮,她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
白居易曾写诗赞美她们:“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
回眸一笑过,倾国倾人城。
”
整理笔记的几道工序一忆、补、改、编、分、舍、记
可能大部分中学生都深知做笔记的重要性,它对于随后的学习和复习都是非常宝贵的;它还能帮助人们克服头脑中记忆和储存知识时的局限性。
研究结果也表明,做笔记的人比那些不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
例如,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几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65%的分数,而不做笔记的人只得25%的分数。
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前能够按照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人只能依靠以前的那点记忆。
然而,要真正让笔记对于你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效用,不仅要记笔记,还要经常整理笔记,整理笔记能帮你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可能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在上课的时候,你认为很多问题已经听清楚了,所以笔记上没有详细记录,也没有向老师提问;在整理笔记的时候,你应该思考每个出现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并未吃透某个问题,那么,你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老师的答疑时间或者在下节课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对此,中考状元道出了自己的学习经验:
他说,这次的中考有点超常发挥,而这得益于他的复习方法。
他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学习方法,第一就是勤做笔记,第二要善于做笔记,第三时不时整理笔记。
陈琨说,自己就是因为对笔记的重视才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如此稳定。
另外,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推进很重要。
从上面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整理笔记的重要性。
的确,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往往较杂乱,课后觉得不好用,为了巩固学习效果,积累复习资料,指导阅读训练,有必要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使之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导读助练的参考资料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工,其方法与程序大致如下:(1)忆。
“趁热打铁”,课后就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
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2)补。
课堂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的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简单甚至符号代替文字等情况。
在记的基础上,及时做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3)改。
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
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4)编。
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5)分。
以文字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
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是作品(课文)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类等。
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6)舍。
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7)记。
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
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本子上,或一个本子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
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需所取、纲目清。
总之,掌握整理笔记的几大程序,你一定能掌握知识,真正理解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
吃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