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史前时期与夏商西周更迭(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史前时期与夏商西周更迭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吕氏春秋•恃君览》所言:“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材料描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A.远古时期B.夏商时期C.商周时期D.春秋时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可知,这描述的是远古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氏族,由于群婚的缘故,“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的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故选:A。
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
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已经接近现代栽培稻。
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B
【解析】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
这一发展主要说明河姆渡人已掌握栽培人工水稻。
河姆渡原始居民位于浙江余姚被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长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故选:B。
3.“夏传子,家天下”,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我国王位的传位方式变成了()
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夏传子,家天下”,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我国王位的传位方式变成了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故选:B。
4.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D.半坡氏族村落遗址
【答案】D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联系所学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故选:D。
5.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授民受疆土”“赏土”“赐田”等记载,这些记载印证了西周实行()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丞相制
【答案】A
【解析】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授民受疆土”“赏土”“赐田”等记载可知,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即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故选:A。
6.“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
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分封的诸侯们不是割据政权,那就说明分封诸侯与周天子是一个整体,目的在于强化国家整体观念。
故选:D。
7.从周文王开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亲戚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
这是为了()
A.加强王权,君主专制B.“以藩屏周”,巩固疆土
C.打击贵族,增强国力D.结束割据,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朝通过姻亲关系同异性贵族建立血缘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以藩屏周”,巩固疆土,B项正确;周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D 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异性贵族的拉拢,非打击,排除C项。
故选:B。
8.西周初年,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代表周天子镇抚东方徐、奄之民和淮夷。
封唐叔虞于晋,成为河东地区捍卫西周本土的重要屏障。
封羌族首领姜姓吕尚为齐侯,是控制东方夷族诸部的重要封国。
材料表明()
A.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朝的统治B.周初分封有效防止了地方叛乱
C.周初分封以同姓诸侯为主D.周初封国以军事职能为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代表周天子镇抚东方徐、奄之民和淮夷”、“成为河东地区捍卫西周本土的重要屏障”、“是控制东方夷族诸部的重要封国”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故选A项;西周受封的诸侯国有军事、经济、政治职能,排除D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封制的目的而非对象,排除C项。
故选:A。
9.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答案】D
【解析】“齐国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体现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和周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
这反映了()
A.诸侯纷争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可知此时不同地域文化既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故选C项;材料主旨为地域文化异同,并未涉及政局上诸侯争霸战争,排除A项;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可知此时有不同地域文化,强调多元性,并未涉及文化中心,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派别的涌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论的局面,与材料主旨为地域文化异同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二、填空题
11.请按顺序写出图一图二青铜器的名称。
图一图二
图一是,图二是
【答案】图一是四羊方尊,图二是司母戊鼎。
12.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答案】禹。
13.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时迁到,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
【答案】盘庚;殷。
14.公元前1046年,伐,在决战,商朝灭亡。
【答案】武王;伐纣;牧野。
15.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所灭。
后来,东迁洛邑,史称。
【答案】犬戎;周平王;东周。
三、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
材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三: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
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指出分封制下哪些社会关系得到调整。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后产生的政治作用。
【答案】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分封制明确了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国家政权内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
(3)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