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先生的读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一浮先生的读书法
马一浮在复性书院开讲时,专门讲了《读书法》一讲。
在《读书法》中,他不仅阐发了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还着重论述和总结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马一浮认为,读书须先调心,也就是要定心,要集中精力。
他说:“欲读书,先须调心。
心气安定,自易领会。
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
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
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
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不是泛泛读过。
”马一浮在《读书法》中,不仅谈了读书须先调心,还反复谈了读书一定要穷理、穷理要切己用力。
他说:“学必资于读书,而但凭读书,实不足以为学。
学有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亦有浅深、小大、邪是不同,然俱不是真知。
德性之知,方是真知。
”而“获得真知,达到穷理尽性,不仅需要自证自悟,同时也需有实践功夫。
”他认为,学者若不切己用力,只记他人言语,犹如站在岸上看人操舟,有何用处?须是自己下船摇桨,用过一番力气,亲身经历过几次风浪,然后才见省力处来。
马一浮在强调读书一定要穷理时,又指出:“读书而不穷理,譬犹‘买椟还珠’。
守此筌蹄,不得鱼兔,安有用处?”他认为,这种读书方法,禅家斥为念言语汉。
俚语谓之读死书。
马一浮还指出:读书“记得许多名相,执得少分知解,便傲然自足,顿生狂见,自己无一毫受用,只是增长习气。
”因此,马一浮语重心长地勉励学生说:“故读书之法,第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切不可以成见读书,妄下雌黄,轻言取舍,如时人所言批评态度。
”马一浮在进一步谈到穷理的要求时说,穷理要达到“说理须是无一句无来历,作诗须是无一字无来历,学书须是无一笔无来历,方能入雅。
”他认为,要达到这个要求,在读书时就不能囫囵吞枣,浮光掠影,而应在“忠信笃敬”四个字上下功夫。
他说:“若言功夫,更无一毫不尽才是忠;更无一毫不实才是信;真积力久,无一息
间断才是笃,精严缜密,无一线走作才是敬。
”他认为,只有在“忠信笃敬”四个字上下过功夫,才能取得“沉著痛快”之效果。
马一浮还对这四个字作了具体解释。
他说:“沉者,如巨石落水,块块到底;著者,如好手发箭,箭箭中的;痛者,如吃棒受刃,透骨沏心;快者,如痼疾新除,久渴得饮,脉畅筋舒,神清气爽。
”在《读书法》中,马一浮还着重阐述了具体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之道。
他认为,读书之道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努力: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
局与杂为相违之失,烦与固为相似之失。
执一而废他者,局也。
多歧而无统者,杂也。
语小而近琐者,烦也。
滞迹而遗本者,固也。
他说:“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
精,则幽徽洞彻而无肤廓之言。
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玻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
不局,不杂,知类也。
不烦,不固,知要也。
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
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
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马一浮在总结了四条读书经验之后,又从古到今举了“局而不通”的不正确的读书法,并认为这就是一些人所以斤斤于派别之争的原因。
马一浮在谈了儒佛之争、佛老之争、儒家朱陆之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等之后指出:“万派千差,莫可究诘,皆局而不通之过也。
”在读书的方法上,马一浮还十分重视为学向内求的方法。
他认为,如今一般为学方法,只是向外求事物上之知识,不知向心求自心之义理。
读书人或以见闻广博而炫炽,或以才辨和文辞而自骄。
马一浮在批评了这种学习方法后指出,古人所谓学问,却不是这样。
此外,马一浮对考据之学也持批评态度。
他说:“守目录校雠之学,而以通博自炫者,不可以语于畜德也。
习文蔽,违于读书之道也。
”总之,这些方法都向外在世界去寻求,执着于闻见之知,而不知返求内心之义理,使人变得偏狭、自私,其结果是徇物忘己,使读书求知成为争名夺利的工具,导致人性和道德的堕落。
马一浮是位大学问家。
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是自学成为大家的。
他的
读书法,不仅是对朱熹读书法的继承,也可说是其读书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