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讲坛】司马迁遭宫刑有幕后推手——话说嵌名诗之三十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格讲坛】司马迁遭宫刑有幕后推手——话说嵌名诗之三十

司马迁遭宫刑有幕后推手
——话说嵌名诗之三十九
司马迁被处宫刑是因为多说话,汉武帝只是发了点小脾气,就把这个身体健健康康的囫囵人祸害成了残肢剩体。

这是历史上有关司马迁遭罪的最正确版本。

照这个说法,似乎汉武帝刘彻是故意拿司马迁开涮,开他的国际玩笑。

但是,野史《格格春秋》上却说,对司马迁施此刑罚并非汉武帝本意,司马迁遭罪另有他因。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西汉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关于司马迁受刑一事,《格格春秋》里有一首诗做过具体描述,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本姓司马却为文,
为文但逢李将军。

将军力战众不敌,
不敌屈膝惊汉魂。

汉魂迁怒怜子长,
子长直言触权臣。

权臣窃附圣君侧,
君侧残体正为本。

这首诗开头就道出了司马迁获罪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李陵战败投降的事,司马迁倒霉就倒在李陵身上。

据《格格春秋》记载,李陵字少卿,祖籍陇西成纪,也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

说起飞将军李广,中国人很少有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未还。

但有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其中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李广。

《格格春秋》上说,李广是汉武帝时期最冤的将军,戎马一生,刀丛箭雨,未得封侯之赏,却获灭族之罪。

因李陵战败降敌,李氏被夷三族,念及此情,确实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李陵此举也确实是件不光彩的事,倘若李广在世,也定当痛责这个不孝孙子无耻。

在中国人的理念里,军人战死沙场是最大的光荣,当了逃兵便为人所不齿,当了叛徒更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人民公敌。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成功便成仁嘛!不像那些美国佬,在军事操典里写上一条“在不能左右战场形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放下武器”,把士兵一个个都教成了胆小如鼠的怕死鬼。

其实,李陵的战败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据《格格春秋》记载,汉武帝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征讨匈奴,李陵被分配的任务是担任后勤司令员,负责运送辎重。

可李陵嫌后勤工作没有立功机会,坚决要求上前线,还说哪怕给他五千步兵也行。

这样,汉武帝还真就给了他五千步兵。

李陵带着这五千步兵就奔匈奴大营去了,这一去就撞上八万敌兵。

李陵率部力战,斩杀敌兵一万多人。

可是,李广利却不发兵救援。

最后,李陵部只有不足四百人得以生还。

李陵本人也被俘降敌。

据《格格春秋》记载,对于李陵的被俘降敌,汉武帝当初并没想严加问责。

胜败乃兵家常事,力量悬殊,胜为侥幸,败不为奇,搁谁身上这仗也不好赢。

所以,该给李陵下怎样的评语,汉武帝还是充分征求了朝臣们的意见的。

投降是有悖战争宗旨的事,战争就是舍命斗气的活儿,斗的是一口气,争的是一个脸面。

你这一投降,杀敌再多也没人提了,因为你给国家带来了耻辱。

鉴于这种情况,朝臣们或缄口不语,或痛责李陵投敌卖国。

唯有司马迁,非要谈什么辩证法,说要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别人都骂叛徒无耻,他偏要给失败找理由,宣扬败将的战绩,与众人大唱反调。

他说:李陵以五千步卒对八万铁甲之师,在力量相差悬殊的形势下斩首万余,对这些功劳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至于为何落得如此结果,完全是因为没有援兵。

如果发去援兵,此战或可是一场大胜之役,何至于主将战败投降?对于这种
为投降派开脱罪责的落后言论,汉武帝当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但既是要人讲话,就不能专拣好听的;无论谁说了不中听的话,也不能治人家的罪。

怪只怪司马迁读书太多成了个书呆子,书生气太重的人就好说傻话!况且,从司马迁他父亲那一辈起就在汉武帝身边任太史令,两代人都是汉武帝非常信任的人。

要不是这样,司马迁也不会自己另出一趟街,发出这种惊世骇俗的悖论。

司马迁发表这样的言论,本身也觉得没什么大错。

可是,他的这番话却深深地刺痛了一个人的神经。

谁呢?就是此次北征匈奴的统帅、贰师将军李广利。

这个人可惹不起!在以前的《汉武帝发明了皮影戏》一章里,格格给朋友们提起过这个人,他是汉武帝最宠信的爱妃李夫人的二哥,论起来还是汉武帝的大舅哥。

李广利的将军官衔是靠他妹妹挣来的,为什么叫“贰师将军”呢?《格格春秋》上说,这“贰师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在军队里不入正常序列,皇上封个将军,在将军前面加上任务名,就是这个将军的称号。

汉武帝封李广利做了将军,打算让他露露脸,不敢让他带兵打仗,听张骞说西域的贰师城出产良马,就派他这个大舅哥带几万人去弄一批。

贰师城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城。

李广利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出去时几万人的队伍,回来只剩下几千人,只有当初的十分之一。

不但如此,连一匹马也没弄回来。

气得汉武帝命人把他挡在嘉峪关外,发誓到死都不见他。

但是,李广利毕竟是宠姬李夫人的二哥,后来,汉武帝还是封了他个海西侯,并且,这次又让他挂帅出征。

《格格春秋》上说,李广利这次挂帅出征的结果和从前一样,也是打了败仗逃回来的。

匈奴人打败李陵之后,一鼓作气杀向李广利大营。

李广利慌了手脚,损兵无数,要不是两条腿跑得快,这条小命儿也得扔在草原上喂狼。

司马迁在朝堂上说的话,句句都像用巴掌扇李广利的脸。

照司马迁的说法,李陵降敌不但无过,反倒有功了?不救援的责任在谁身上,还不就是指的他李广利吗?二国舅怎能咽下这口气呢?他要给司马迁点颜色瞧瞧。

为此,他专门进宫去找了老妹夫汉武帝刘彻,对司马迁的言论上纲上线,污蔑司马迁鼓吹投降主义路线,扰乱朝纲,故意在思想领域制造混乱。

还巧舌如簧地搬弄是非,凭借与汉武帝的特殊关系,胡说司马迁利用
李陵之败含沙射影攻击皇上,把自己不出兵救援的责任推了个干干净净。

最后狂妄地叫嚣:对这样的逆臣贼子不诛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纲纪!
据《格格春秋》记载,汉武帝想起已故的李夫人,不禁对这个大舅哥产生了怜悯之心。

为了满足一下李广利膨胀的报复心理,就想做出这么个决定敷衍他一下:把司马迁打入死牢,候期问斩!汉武帝说这话其实是句戏言,只是想把司马迁关几天禁闭。

不想这事被李广利给利用了。

李广利趁热打铁,找到酷吏杜周,让他好好收拾收拾司马迁。

杜周是京兆监狱的监狱长,此人心黑手辣,常为正人君子不为之事。

这两个坏家伙故意戏弄司马迁。

杜周说:司马迁哦,你是想死还是想活?若是想活,爷给你指条明路。

我朝规定,要减免死刑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拿钱五十万赎身,再一个嘛……杜周不怀好意的笑笑说:就是受处宫刑,挨那么一刀!司马迁这个太史令虽然级别不低,也算个正部级,但平常为官谨慎,从不索贿受贿,只是靠工资生活,哪里拿得出五十万钱?五万也没有啊!如果不拿钱,也只好走第二条道了!
可是,一个体魄健康的人怎么能走这条路呢?受过宫刑,还怎么有脸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唉!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不如就此死了算了!据《格格春秋》记载,就在司马迁这样想时,却又想起了父亲的临终遗言。

那是在汉武帝元丰元年——即公元前110年春天,太史令司马谈在洛阳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里程。

临死前,他说这辈子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写成一部历史著作,要求儿子一定要继承自己的遗志,争做太史令,写成历史巨著,以慰自己在天之灵。

父亲的遗愿又何尝不是司马迁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司马迁又付出几多艰辛?可是,他心中的梦想如今还不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那部饱含着两代人心血的历史巨著还没有完稿。

在这样的时刻,他怎能轻易言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即使死也要死得有意义啊!
《格格春秋》上说,司马迁就是这样接受了宫刑。

《格格春秋》上又说,汉武帝闻听司马迁遭受宫刑,大为震惊。

他不曾料到事情会闹到这一步。

为安慰司马迁,汉武帝增设了一个重要职位:中书令。

中书令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在内廷处理政务。

司马迁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由于是以太史令身份担任此职,朝位在丞相之上。

《格格春秋》上还说,在汉元帝时期,中书令的权力甚至高于丞相。

而那位汉武帝的大舅哥、贰师将军李广利,却在征和三年——即公元前90年投降了匈奴,次年被匈奴所杀。

他阴谋把李夫人所生的儿子推上太子之位,事情败露之后投了匈奴。

至于司马迁为什么到死都不肯把《史记》手稿公诸于世,《格格春秋》上说,遭此刑戮之后,司马迁对汉武帝更加处处小心:既然为这部历史巨著的诞生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又怎能使它再因皇帝不经意的一言而付之一炬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