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内容
《社戏》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阅读《社戏》,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文学手
法塑造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中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和思考。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的技巧。
3. 感受小说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体会鲁迅先生对社会
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方戏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方文
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速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探讨作
者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小说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人物,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
b. 例题讲解: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为例,讲解作者如何通过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c.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
4. 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的探讨:让学生举例说明小说中的地方色彩,体会其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主题:《社戏》
2. 内容:
a. 主题思想: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b. 人物形象塑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
c. 地方色彩:戏曲元素、民俗风情
d. 艺术魅力:独特的叙事视角、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
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
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学习。
2. 教学难点中的小说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的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速读与精读结合,以及分组讨论和例题讲解的运用。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物形象的要求。
一、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学习
1. 语言描写:鲁迅通过人物的言语表达,揭示其性格特点。
如
“阿Q正传”中的阿Q,其语言特点表现为自大、自卑、矛盾,从而塑造出一个可悲可笑的形象。
2.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其性格特点。
如《社戏》中的
赵太爷,其傲慢无礼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其权势地位。
3. 心理描写:鲁迅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社戏》中的主人公,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二、小说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的理解
1. 地方色彩: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元素和民俗风情,如
京剧、越剧等。
这些元素使小说更具特色,体现了鲁迅对地方文化的
关注。
2. 艺术魅力: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同时,小说的结构布局、情节设
置等方面,也展现了鲁迅高超的艺术技巧。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
1. 速读: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培养阅读速度和
理解能力。
2. 精读:针对重点段落和句子,引导学生细致阅读,品味鲁迅的
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四、分组讨论和例题讲解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问题进行讨论。
此环节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2.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
方法。
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分析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五、作业设计
1. 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此作业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作业指导: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保持清晰、准确。
2. 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语调,如描述地方色彩时可以稍带地
方口音,增加趣味性。
3. 在强调重点、难点时,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二、时间分配
2. 在精读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和分析,避免匆忙而过。
3. 例题讲解时,控制好讲解时间,确保学生能听懂并吸收。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
2. 针对不同学生,提问难度适当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
堂讨论中。
3. 提问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地方戏曲元素,让学生感受小说的地方
色彩。
3. 通过导入,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好奇心。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
1. 是否充分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并能
够运用。
2. 是否深入剖析小说的地方色彩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
1. 是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
2. 是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三、课堂管理方面
1. 是否注意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 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效果方面
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是否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