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课堂提问的个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师课堂提问的个案研究
【摘要】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新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可以发现:新教师所提问题的类型中认记类、启发类较多,而管理类、评创类较少;新教师提问的频数较多;新教师在提出问题时的等候时间较短,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新教师多采用互动式的提问方式。
【关键词】新教师课堂提问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
[1]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例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
总之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
[3]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研究新教师的课堂提问意义重大,通过对新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可以洞察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的内容
课堂提问涉及的方面也很多,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提问的问题类型。
就教学性质维度而言,借鉴顾泠沅等人[4] 及全莉娟等人[5] 的研究,将问题类别分为管理型问题、认记型问题、启发型问题和评创型问题四类,这样就构建出一个二维的问题结构模型。
(2)提问的频数。
选取新教师常规的10节课进行录像,然后对录像进行分析,对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频数进行统计。
(3)提问的方式。
启发式提问模式——既是课堂提问的基本模式之一,又是启发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
讨论式提问模式——是指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的一种基本模式。
支配式提问模式——是传统教学的自然产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
(4)提问的等候时间。
国外关于对课堂上教师提问过程中等待时间的研究有很多,成果也很丰富。
研究者一般把等待时间分为两类:“等待时间1”(wait-time 1)和“等待时间2”(wait-time 2)。
“等待时间1”是指介于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到指定具体的学生来回答两者之间的一段时间;“等待时间2”是指介于从学生回答完毕到教师开始说话两者之间的一段时间。
此等待时间的研究主要为“等待时间1”的研究。
2.研究对象
文中的新教师是指从教不到3年的教师,因为初中一个轮回一般是3年,认
真做的教师经过3年的磨练会逐渐成熟起来,而这3年也是最痛苦的时候,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尤其在课堂提问方面更是如此。
本研究选取的新教师是浙江省杭州地区的某学校初中一年级的教师,该教师在校工作已有3年,该教师是新教师的典型,通过对教师课堂提问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知晓相应的新教师课堂提问所具有的特点。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法、课堂实录分析法。
为获取研究对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并使材料更具客观性,特邀请两位有经验的老教师随笔者一起对研究对象进行随堂听课观察,详细记录课堂中教师提问和学生反应的情况。
课堂实录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录像,然后根据音像材料对研究对象的提问频次(次/节)、类型和对“候答”的处理等要素进行测量、分析和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
结合录像的分析,新教师10节课中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新教师在10节课中共提问186个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是属于管理型的,这表明新教师在教学中不太善于使用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不够,只是局限于单纯的教学,从而整个课堂教学显得较为呆板。
由表1还可以看出,新教师所提的问题多为认记型和启发型的,这表明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只停留在表层还没有真正地挖掘教材中知识点的本质以及教材的真正意图,没有真正清楚每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师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这表明新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也表明新教师的课堂较为活跃。
新教师所提问题属于评创型的只占 4.8%,这表明新教师不善于用评价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这也说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单一地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特点,忽视学生的身心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动地接受知识,注重学生身心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要想真正成为教学的智者,新教师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2.课堂提问的频数
由视频分析可知,新教师课堂提问较为频繁,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由视频分析可以看出,新教师课堂提问较为频繁,平均每节课可以提问45.9次。
这也表明新教师的课堂氛围往往比较活跃,课堂提问的次数频繁可以考虑到师生的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课堂提问过于频繁会使教学任务可能无法完成。
课堂提问次数多少较为适宜,是新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3.课堂提问的方式
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师也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
该教师10节课提问的方式详见表3。
由表3可知,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互动式的提问方式,这表明新教师课堂教学中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氛围比较活跃;支配式的提问方式最少,这表明新教师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清楚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评价者。
由表3还可以看出,启发式的提问方式不是很多,因为采用启发
式的提问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理解。
教师在启发式的提问中完全扮演着一个三脚架的角色,犹如通过目的地的桥梁,何时支起三脚架、支起怎样的三脚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功底。
新教师往往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理解得不够,对于学生认知、接纳知识的心理特征不是很清楚,自然在提问时很难支起三脚架,更不用说何时支起三脚架以及支起怎样的三脚架。
4.提问的等待时间
由视频分析可知,新教师再提问时的等待时间较短,平均少于3秒,对于学优生、学困生的等待时间也不一样,具体情况详见表4。
由表4可知,新教师在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整体上都少于3秒,相对来说比较短,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给予的等待时间较长,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给予的等待时间较短。
这表明新教师在提问时还是期望于成绩好的学生的回答,首先在回答之前他就相信成绩好的学生能回答得更好,这也反映了新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较注重于学优生的发展而忽视学困生的发展。
其实为了树立学困生的信心,教师应该较多地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从整体来说,新教师在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有必要延长。
尤其是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因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需要更加复杂的心理操作,需要较长的等待时间;另外增加等待时间也促使教师和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更高水平的加工。
四、讨论
1.新教师在管理型和评创型问题方面有待加强
由表1可知,新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多是认记型的和启发型的,而管理型和评创型的问题很少,提问偏向于认记书本上的已有知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更要注重学生身心等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创型的问题能够较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评创型问题质量的高低也反映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
因此新教师要注重评创型问题的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向优秀教师的行列迈进,同时也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新教师课堂提问的频数有待深思
由表2可知,新教师课堂提问的频数较为频繁,平均每节课提问45.9次。
整个课堂的时间大都被提问占用,这样也不利于教学。
据统计,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每节课约为23次,优秀教师能够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楚每个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更知道哪些知识点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那么新教师怎样优化自己的提问呢?大致可注意以下两点。
(1)减少重复性提问。
有些问题是相似的,问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样的,减少重复性问题的提问可以节约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
要避免重复性的提问就要求教师提问不能随意,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情况,对前后章节的知识点要进行适当的梳理。
(2)提高提问的质量。
新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以及师生互动,采用了大量的提问,但是有些提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也就是说,有些问题与知识是毫无关系的或关系不密切的。
要提高问题的质量,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一定要弄清楚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清楚本节课的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要预设学生在学习该节课时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设疑,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疑,这样教学就具有目的性,提问也具有针对性。
3.新教师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应增多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新教师课堂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有必要延长
提问时等待时间太短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有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适当地延长等待时间为学生充分地思考提供了保障。
Ellis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把等待时间延长到3秒或更长的时间,有以下的好处:学生的反映内容会增加300%到700%;推测思维出现的频次会增加;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增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会增加;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会减少;不反应的学生数目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自愿参加讨论的学生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认知复杂性成绩会提高。
[6] 当然,以上几点研究发现只源于个案,研究结论能否得到推广还需进一步论证。
另外,就课堂提问而言,还涉及提问的时机、课堂中即时生成新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动机,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继研究中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凌菊珍.浅议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Z1).
[2]李剑旭.农村教师数学课堂提问要遵循的原则[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1(9).
[3]刘云钊.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当代教学论坛,2011(4).
[4]顾泠沅,周卫.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学会观察[J].上海教育,1999(5).
[5]全莉娟,邾强.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
[6]ELLIS K.Teacher questioning behavior and student learning: what Research says to teachers: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Western States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Albuquerque,U.S.,February 12-16,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