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届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2•泰安)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玻璃破碎C.车胎爆炸D.食物腐烂

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玻璃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车胎爆炸的过程中只是车胎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012•泰安)材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品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
羊毛衫B.
塑料盆C.
不锈钢餐具D.
玻璃杯

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析:
有机合成材料是指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可根据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解:
A.羊毛衫属于天然纤维;
B.塑料盆是塑料制品,是合成材料.C.不锈钢餐具是金属合金,属于金属材料;D.玻璃杯属无机非金属材料;
故选B.
点评:注意记忆常见的合成材料,主要有三大类: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要和天然纤维、橡胶区分.
3.(2011•湘潭)钾肥能增强植物的抗倒伏能力.小明家的水稻出现倒伏现象,应该施用的肥料是()
A.Ca(H2P04)2B.NH4H2PO4C.CO(NH2)2D.KCl

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酸碱盐的应用。


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判断物质中是否含有钾元素,如果含有钾元素就属于钾肥.钾肥能使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
解答:解:为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减少农业损失,应该适量增加施用的肥料是钾肥.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2012•泰安)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对化学用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2H﹣2个氢元素B.N2﹣氮气C.2H2O﹣2个水分子D.Mg2+﹣镁离子

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A、2H﹣﹣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能表示两个氧元素,故选项解释错误.
B、N2﹣﹣表示氮气或一个氮气分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C、根据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个水分子可表示为2H2O,故选项解释正确.
D、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镁离子可表示为Mg2+,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
评: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5.(2012•泰安)合理搭配饮食是我们的健康理念.妈妈为小明提供的一份午餐是:米饭、炒牛肉、馒头、鸡蛋汤.这份午餐搭配中缺失的营养素是()A.油脂B.维生素C.蛋白质D.糖类

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析:
根据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素的种类和午餐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判断.
解答:解: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素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米饭中主要含有糖类,炒牛肉中主要含有蛋白质和油脂,馒头中主要含有糖类,鸡蛋汤中主要含有水、蛋白质、少量无机盐.缺乏维生素.
故选B.
点评:“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也成了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6.(2012•泰安)手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部安装的电池多为锂电池,锂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析: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解答:解:由Li+MnO2=LiMnO2可知,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7.(2012•泰安)物质保存的方法取决其性质.下列药品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A.氢氧化钠B.浓硫酸C.氯化钠D.浓盐酸

点:
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依据易变质、易吸水和易挥发的物质需要密封保存分析,主要是从各选项提供的物质性质进行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易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C、氯化钠在空气中不易发生变化,不需密封保存;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药品储存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这些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情况,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8.(2012•泰安)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B、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数考虑;C、根据溶液均一的特点考虑;D、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 错;
B、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故B错;
C、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密度相同,故C错;
D、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有多种.
9.(2012•泰安)下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A.
取一定量粗盐B.
溶解C.
过滤D.
蒸发

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分析:A、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原则进行分析;
B、根据溶解时的操作要点进行分析;
C、根据过滤时的操作进行分析;
D、根据滤液蒸发的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取用固体药品要用药匙,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正确;
B、溶解时,将粗盐倒入烧杯中,加水溶解,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故B正确;
C、在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故C错误;
D、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防止液滴飞溅,故D正确.
故选C.
点本题主要对粗盐提纯实验中的各步的操作要点进行了考查,要加以识记.
10.(2011•扬州)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灭火;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会使人触电;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卡开所有门窗,会使火势更猛;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
解答:解: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会使人触电,造成伤亡事故,故B错误;
C、高层住房着火,立即大开所有门窗,因为有了充足的氧气会使火势更猛,故C 错误;
D、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会引起爆炸,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方法,解答时要结合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正确的灭火方法.
11.(2012•泰安)如图是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硫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6个电子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第一电子层有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电子尽可能排布在离核近的、能量低的电子层上,故最外层电子的能量高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2012•泰安)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pH的要求.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该地区最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A.大豆B.茶C.玉米D.马铃薯

点: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题:
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经常降酸雨的地区的,因此不适合种植在显碱性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的植物,结合pH 与酸碱性的关系分析即可;
解答:解: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而经常降酸雨的地方土壤显酸性,因此不适合种植在显碱性的环境中容易生长的植物,分析图表可知玉米适宜的土壤pH是7.0~8.1,对土壤的要求是土壤显碱性,所以不适宜在此地生长,而其它物质均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
故选C.
点评:化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本题考查的就是化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课本已有的关于酸碱度的知识进行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2012•泰安)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的概念以及元素只表示宏观不表示微观来分析;
解答: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属于宏观;故对
B、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故错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不变;故对
D、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故对
故选B

评:
本题在考查概念的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认识元素,注意对元素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14.(2012•泰安)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点:
物质的微粒性。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的特征: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解: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原子之间的距离增大,原子的体积没有变化,故A错误;
B、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而酸的共同特征是所含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所以正确;
C、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不同,当两种物质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运动到对方的间隙中,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来两者的体积之和.故正确;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毒品中含有的分子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能找到毒品,故正确;
故选A
点评:了解分子的性质及其应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15.(2012•泰安)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用途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能导电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是利用了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了稀盐酸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能与胃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6.(2012•泰安)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CO2可用于光合作用,CO可用于人工降雨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考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分子中的原子构成考虑;B、根据它们的溶解性考虑;C、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考虑;D、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考虑.
解答:解: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可用于光合作用也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故C 说法错误;
D、CO2会使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而中毒,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7.(2012•泰安)分类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下列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A.氧气(O2)和水(H2O)都属于氧化物B.氧气(O2)和臭氧(O3)都属于单质C.碳酸钙(CaCO3)和甲烷(CH4)都属于有机物D.火碱(NaOH)和纯碱(Na2CO3)都属于碱

点: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C、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D、碱是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解:A、氧气(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B、氧气(O2)和臭氧(O3)均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酸钙(CaCO3)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纯碱(Na2CO3)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氧化物、单质、有机物、碱的特征、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选用排除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捷径.
18.(2012•泰安)学习化学知识后,观察物质世界就要从化学视角看.下列对打火机主要燃料丁烷(C4H10)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从组成上看: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B.从结构上看: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C.从变化上看:丁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D.从性质上看:丁烷具有可燃性

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题:
常规题型。

分析:A、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考虑;B、根据分子的原子构成考虑;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考虑;D、根据丁烷的用途考虑.
解答:解:A、由化学式可知丁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A说法正确;
B、元素右下角数字就是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以一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构成,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丁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说法错误;
D、打火机主要燃料是丁烷(C4H10),所以丁烷具有可燃性,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知道燃烧产物的判断方法.
19.(2012•泰安)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

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题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据此由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但改变温度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时要具体分析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0.(2012•泰安)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A.待鉴定的物质:稀盐酸和稀硫酸
鉴定试剂:BaCl2溶液B.待鉴定的物质: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鉴定试剂:水C.待鉴定的物质: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鉴定试剂:酚酞试液D.待鉴定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鉴定试剂:燃着的木条

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给定待鉴定物质和鉴定用试剂,这样可以从鉴定试剂去推断可以利用的待鉴定的物质的性质差异.
A、使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由于氯化钡能够与硫酸反应产生沉淀,而与盐酸不反应,所以可以鉴别.
B、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由于两者都溶解于水,但是溶解现象不同,硝酸铵溶解于水是吸热的,而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是放热的.所以可以鉴别.
C、用酚酞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而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可以鉴别.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由于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支持燃烧,对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解答:解:A、使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样品中滴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的原溶液为硫酸,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盐酸,可以鉴别.
B、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由于两者都溶解于水,但是溶解现象不同.向样品中滴加水感觉明显烫手的原固体为氢氧化钠,而明显温度降低的原固体是硝酸铵.所以可以鉴别.
C、用酚酞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向样品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而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可以鉴别.
D、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烧的木条插入集气瓶,能够使木条燃烧更剧烈的原气体为氧气,另外两瓶都是木条熄灭,无法鉴别.
故选D.
点评:当鉴别物质用到水时,可以是利用物质是否溶解于水进行鉴别.在同样都溶解于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溶解的多少来鉴别.而同样溶解能力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来鉴别.所以对于用水鉴别物质,要注意可能对应的物质的性质应用的具体的哪一方面.
21.(2012•泰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是由电子决定

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A、根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考虑;B、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质量大小考虑;C、根据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考虑;D、根据院子的体积决定因素考虑.
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够再分,故A说法错误;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故B说法正确;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还等于核外电子数,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多少,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了解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的关系.
22.(2012•泰安)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