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变换》课堂观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置与变换》课堂观察报告
本次研修中我听了老师的《位置与变换》一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主要针对课堂中老师的评价方面进行了观察,我主要从评价数量、评价类型、评价对象、评价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分析,以下是我的课堂观察分析。
一、评价数量。
共27次,其中第一环节2次,第二环节6次,第三环节4次,第四环节8次,第五环节5次,第六环节2次。
由此可以看出,孙老师的评价重点主要集中在中间4个环节。
这就充分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又有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评价类型。
教师的评价不拘一格,包括“赏识性评
价”“启发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此堂课的27次评价中“赏识性评价”共13次,占48.1%%;“启发性评价”共7次,占25.9%;“激励性评价”共7次,占25.9%。
由此可以看出“赏识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大。
这充分体现教师在评价中能针对学生的阶段特点,给予肯定赏识,让学生感受自我价值,体验成功愉悦,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评价对象。
教师的评价不只是单一地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还不失时机地对多个学生或集体进行评价。
此堂课的27次评价中,针对个人的有18次,占66.7%,针对多人的有5次,占18.5%%,针对集体的有4次,占14.8%。
从这些数据看出,教师极为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因学习的个体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集体的有效成分。
四、评价效果。
此堂课的27次评价中,有效评价21次,达77.8%,低效评价5次,只占18.5%,无效评价1次,只占3.7%。
可见,教师的评价有效性比较高。
教师并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从启发、促进、提高的角度进行评价,不仅有效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