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初三年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秋初三年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8分)
①近年来,武夷山凭借深厚的文化底yùn(),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就是精品之一。

③它以风光绮丽的武夷山实地为背景,巧妙地把自然景观□茶文化及民俗文化róng()入山水实景。

④整场演出华丽璀璨,包罗万象,让人们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

⑤它不仅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还展示了夜色中的武夷山之美。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底yùn()róng()入
(2)根据语境,用合适的成语替换加点的文字。

(2分)
(3)结合语境,在第③句“口”处加上标点符号。

(2分)
(4)第⑤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摸清楚贫困户在哪里、因何贫困,扶贫开发资源才能“精确滴灌”到贫困户身上。

B.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获取首批科学数据。

C.他每年在山里“务农”大约超过200天,推广36项实用技术,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

D.她变身为一名摄影师和写作者,用手中的相机和文字来记录与定格燕赵大地古朴厚重的历史。

3.请选用以下至少三个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表意完整,60字左右。

(2分)葱笼翩然相宜美不胜收眼花缭乱
4、古诗文默写(10分)
(1)今夜偏知春气暖,《月夜》
(2),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3)右手秉遗穗,。

《观刈麦》
(4),人迹板桥霜。

《商山旱行》
(5)巧笑东邻女伴,。

《破阵子》
(6),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7),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
(8)马作的卢飞快,。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9),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10)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
5.名著阅读。

(8分)
(1)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B.《父亲的病》揭露了几位“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实质。

C.《格列佛游记》中,大人国利里浦特的“高跟党”和“低跟党”两个党派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D.孙悟空从菩提祖师那儿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所用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

(2)请你依据下面的备选词语,对出下联。

(1分)
张飞曹操长坂桥华容道威震败走
上联:悟空大闹金兜洞
下联: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4分)
…… A 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极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①文段中的A是:(人名),这个故事的名称是:。

(2分)
②请补充这个精彩故事的起因。

(2分)
6.综合性学习。

(12分)
请你参加九(2)班组织的以“话说点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字体】请根据所学,判断下列“赞”字属于何种字体(只填序号)。

(4分)
A.楷书B.行书C.隶书D.篆书
【活动二:谈看法】“点赞”表达的是对某些内容的赞同、喜欢和支持。

微信流行起来后,很多商家为了营销利益,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传播宣传,推出各种各样的点赞赏钱活动,甚至虚假点赞、求赞,引起社会热议。

针对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活动三:写祝福】毕业典礼上,你将作为班级代表为母校“点赞”,请在卡片上以“我为母校点赞”开头,写出祝福语。

(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60字左右)(4分)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8题。

(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回归后怎样的感受?(2分)
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常被人引用,请从思想感情或蕴含哲理的角度分析其常被引用的原因。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9-12题。

(17分)
《出师表》与《包拯传》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徒知端州,迁殿中基。

端土产现,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怒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说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知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

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

③峭直:严厉刚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4)平居无私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所以
..然者何?水生异也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C.故人、亲党皆绝之.当余之.从师也
D.奉命于.危难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12、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6分)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

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

(10分)
睡眠这件“小事儿”
闫冠男
①睡眠这件“小事儿”耗去了我们的小半生(我们人生的1/3时间都在睡觉)。

人为什么要睡觉?
②首先,从保养论的角度看,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消除疲劳。

动物需要睡觉,而没有大脑的植物不睡觉;人体的有些器官,比如肝脏,是不休息的。

因此可以说,睡眠是脑部特有的现象,睡眠可以使脑部修补自由基所造成的损害。

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

其他器官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大脑无法这样做。

只有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杭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

③其次,从功能论的角度考虑,2014年《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不仅如此,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发被试者体内711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炎症、免疫力和抗压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响。

④另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就认为,睡眠时的梦境可以让人们实现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最佳捷径。

⑤睡眠诚可贵,时间价更高。

既然睡眠如此重要,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提高睡眠效率或者缩短睡眠时间,以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上呢?传说中的“达·芬奇睡眠法”真的有效吗?
⑥“达·芬奇睡眠法”又称多阶段睡眠或多相睡眠,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单次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

这一方法是通过对睡与不睡的硬性规律性调节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时睡15分钟。

这样,一昼夜花在睡眠上的时间累计只有不足1.5小时,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工作。

⑦虽然“达·芬奇睡眠法”一度风靡,但研究者们却发现这一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伍兹奈克指出,人的大脑根本无法适应“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

脑电波和其他生理指标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生物节律是双相而不是多相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总是倾向于一个整块的睡眠时间。

试图利用多次短暂的打盹来减少睡眠总量的做法,会让睡眠不同阶段的时间都缩减,扰乱生物节律,最终可能会造成类似睡眠剥夺和睡眠节律紊乱的负面效果。

例如,身体和心理的机能减退,焦虑和紧张感增强,免疫功能降低。

伍兹奈克通过观察参与多相睡眠的人的博客发现,大部分人都必须一通过一些“维持性活动”,例如大量饮用咖啡等方式来保持清醒,并且这种多相睡眠对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并没有显示出任何提高和促进。

⑧研究睡眠的心理学家克劳迪奥·斯坦皮博士曾进行了一项49天的实验,让一名年轻人每隔3小时打盹30分钟,每天睡眠时间加起来差不多是3个小时。

他发现,大脑在这种多相睡眠中也同样经历普通睡眠拥有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只不过每个睡眠阶段的时间都被缩短。

此外,斯坦皮还在某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在连续工作、无法实现正常完整睡眠的状态下,周期性的打盹能让人们弥补由睡眠剥夺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

不过,在他的实验中,无论怎样的多相睡眠策略都无法让人们达到和正常睡眠一样的精神状态和认知表现。

因此,他总结称,当睡眠剥夺不可避免时,系统的短时间打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最佳状态。

但他并不提倡将多相睡眠当作丁种生活方式;因为如果想要通过多相睡眠来增加工作时间,睡眠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长期下去只会产生类似睡眠剥夺的症状,也根本无法提高创造力。

⑨睡眠虽然看似是件“小事儿”,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

尤其是在当今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下,想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越来越难。

有时候我们主观不会感到困倦,但其实身体可能已经处在透支的状态了。

如果出现白天常犯困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激动等情况,很可能是因为长期睡眠不足,身体处在透支的状态。

好的状态源于好的睡眠,让我们从当下开始,培养好的睡眠习惯吧!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在睡眠时,所有器官都进人了休息状态。

B.虽然“达·芬奇睡眠法”一度风靡,但这种睡眠法不宜提倡。

C.大脑可以通过睡眠来修补自由基所造成的损害。

D.当睡眠剥夺不可避免时,可以通过系统的短时间打盹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进人最佳状态。

14.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人为什么要睡觉”。

(3分)
(1)
(2)
(3)
15.文章标题中的“小事儿”为什么要加引号?(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16分)
爱是岁月的书签
包利民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

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

她一愣,心底立即涌起巨大的感动。

②“孤身在外,遇到选择,不要从利益出发,要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出发!”
③那是母亲的笔迹。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很少回去,即使偶尔回家,也不再带着一本书。

可是,母亲依然记得她夹书签的习惯,依然记得在书签上给她留下温暖的只言片语。

④她从小就喜欢看书。

那时常自己制作精美的书签,看到哪一页,便夹在哪儿。

而母亲第一次在书签上写字,是她小学四年级时。

那时她正看一本《安徒生童话》,那一天正好看到《海的女儿》,回来继续看时,就看到书签上母亲写了一句:“如果你是那条美人鱼,你会怎么做?”那个晚上,这个问题她想了许久,并为自己的想象力而惊讶。

⑤可是,她并没有告诉母亲答案,母亲也没有问她。

后来,母亲就常在书签上给她留字,或是提出问题,或是提醒学习。

而她,有时也会在书签上写下自已的困惑和疑问,母亲都会及时作答。

这成了母女间的默契,平时说话从不说起这些事,而她也常常更换书签。

⑥读初中时,她迷上了琼瑶的小说,心中对那些童话般的爱情极为向往,少女的心事也因此绮丽多姿,那么多的悄喜轻愁美丽而又无奈。

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有些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年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牵念。

那个晚上,写完作业,她打开那本《我是一片云》,看到书签上有字迹:“先成长,先欣赏,再开花,再芬芳。

”自从读初中以来,她极少在书签上写下自己的困扰了,而母亲依然能看出她的心事,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她小小的温暖与帮助。

⑦后来的时光就匆忙起来,整个高中三年,她看的书没有以往一年多。

常常一本书没看完,便被扔在那里,渐渐遗忘。

可是每当想起,重新翻看,依然能看到母亲的话,虽然隔了许久,却是温暖依旧。

⑧大学第一年的寒假,她带了许多书回家。

没看几本,便被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扰得心思难静。

有时想让心沉入书中的情节以忘忧,逐字看去,头脑中却是没有一丝痕迹。

《百年孤独》她只看了一小半,虽然每天都拿起,可书签依然固定在原来的位置。

她在书签上写下了无数个“孤独”,那一天终于看到母亲的回话:“我们一直都在!”
⑨她又换了一枚书签,写下:“一切都是真的?”隔了一天,她从外面回来,拿起书时,看到母亲的话:“是真的!一切都在,我们依然,一直,一直。

”久久地凝视着那些字,心里便渐渐释然,是的,一切都在,一直。

开学离开时,她拥抱了父亲和母亲,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举动。

而父母的眼中,也闪烁着晶莹。

⑩然后是恋爱又失恋,沉默的日子里,以书遣怀,自制的书签依然,故乡却千里,再也没有那些字句慰藉无助的心灵。

有一次,她给母亲买了件衣服,便把书连同夹着的书签一同寄回。

过了些天,果然收到母亲寄回的书,书签上熟悉的字让她有流泪的冲动:“记住曾经的美好,走向未知的美好。

○11就在这样琐碎的成长中,她渐渐成熟,也学会了独自去面对。

大学毕业后,工作,成家,依然离母亲遥远,看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而那些温暖的书签,也慢慢沉入时光的湖底,只在偶尔的旧梦中重来,一枕的旧日美好时光。

这次回家,也是为了散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重大的选择,她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为了消解途中寂寞,便带了本书,拿起书,就像从前般,随手夹了个书签。

○12此刻,在火车上,她的心里漾着暖暖的感动,就像少年时一般。

而和遥远的从前,却又是不同的心境。

大一那年的寒假,她无意间得知,自己并非父母的亲生女儿,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13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一直延伸至那个远在他方的人心里。

16、请从文中找一个词来表达母亲的书签给“她”的感觉:(2分)
17、文章围绕书签叙述了“她”成长中的几件小事,以此表达对母亲的爱和赞美,这种表现手法是()(3分)
A.开门见山B.以小见大C.借景抒情D.衬托对比
18、品析下面句子,按要求完成括号里的问题。

(6分)
(1)“是真的!一切都在,我们依然,一直,一直。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母亲的情感)
(2)从那以后,再看到母亲的字,便多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激”指的是什么)
19、爱是天下父母共同的主题。

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5分)
[材料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材料二]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又快了快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毕淑敏《剥豆》
三、作文(60分)
20.你一定有过有意义的出行——也许是走进了博物馆,也许是亲近了大自然,也许是探访了一位好友……通过出行,你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陶冶了性情……
请以“不虚此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班名、人名等信息。

2017年秋季初三年语文第一次阶段考试卷
答题卡
一、积累与运用(43分)
1(1)(2分)()()
(2)(2分)
(3)(2分)
(4)(2分)
2(2分)()
3(2分)
4(10分)
(1)(2)
(3)(4)
(5)(6)
(7)(8)
(9)(10)
5(1)(3分)()
(2)(1分)下联
(3)①(2分)人名故事名称
②(2分)起因
6(4分)①()②()③()④()
看法(4分)
(4分)我为母校点赞,
二、阅读(47分)
7(2分)8(2分)
9(4分)(1)(2)(3)(4)10(3分)()
11(1)(2分)
(2)(2分)
12(6分)
(1)
(2)主要告诫后世子孙要
(3)
13(3分)()
14(1)
(2)
(3)
15(4分)
16(2分)
17(3分)()
18(6分)(1)
(2)
19(5分)
参考答案
1.(1)蕴融(2)流连忘返(3)顿号(、)
(4)将“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与“展示了夜色中的武夷山之美”调换位置。

2.B【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只要”改为“只有”;C项,语意矛盾,应删去“大约”或“超过”;D项,语序不正确,应将“记录”与“定格”调换位置。

3.示例:绿意葱笼的公园里,花儿竞相开放,色彩浓淡相宜;蝴蝶翩然起舞,让人眼花缭乱;游人欢歌笑语,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春光里。

4 (1)虫声新透绿窗纱(2)会挽雕弓如满月(3)左臂悬敝筐(4)鸡声茅店月(5)采桑径里逢迎(6)零落成泥碾作尘(7)浊酒一杯家万里(8)弓如霹雳弦惊(9)只恐双溪舴艋舟(10)攘除奸凶
5. (1 )C[解析]“大人国”说法有误,应为“小人国”
(2)示例1:张飞威震长坂桥
示例2:曹操败走华容道
(3)①鲁智深(“鲁达”或“花和尚”)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②示例:泼皮们买洒向鲁智深赔礼,被大树上的老鸦吵得心烦,欲搬梯子拆掉老鸦巢。

6.【活动一:辨字体】 C D A B
【活动二:谈看法】示例:于商家而言,缺乏道德诚信,有失良知,应正当宣传,诚实守信;于个人而言,要经受住诱惑,不可贪图小利,不能对其推波助澜。

(言之有理即可)
【活动三:写祝福】示例:您是培育绿芽的沃土,让萃萃学子引以为豪;您用责任与荣誉撑起一片蓝天,赢得桃李满天下。

毕业之际,我们真诚地祝福母校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言之有理即可)
7.①作者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对故去老友的悼念。

②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8示例1:因为这两句诗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仍然保持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示例2:因为这两句诗蕴含了这样的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9(1)为……而老(2)身份低微,见识浅陋(3)给子,送给(4)书信
10.C
11.(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

12.(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
(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
(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附乙文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现台回家。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僧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怒之道的。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

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性时一样。

(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13. A解析:根据第②段“人体的有些器官,比如肝脏,是不休息的”,可知A项表述有误。

14.(1)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消除疲劳。

(2)可以促进学习能为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3)可以通过梦境实现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

15.表示特殊含义。

意在说明睡眠看似是寻常小事儿,其实是大事儿,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16.温暖
17. B
18.(1)“一直,一直”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从来没有停止过。

(2)示例:原来以为爱是父母对子女的自然流露,自从知道了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后,才知道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他们不只给了自己生活,更从思想上鼓励和温暖了自己。

19.示例:父母之爱是无私的,哪怕自己受苦;父母之爱是细致的,哪怕自己担优;父母之爱是纠结的,哪怕自己徘徊。

20、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