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三)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二)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并结合课后关键词句排序,借助关键词句,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插图,引发思考。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这个小孩叫曹冲,七岁。
观察大象和曹冲,你有什么发现?
过渡:是啊,大象又高又大,曹冲却只是七岁的小孩儿。
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曹冲称象》。
(教师板书课题:曹冲称
象)学生齐读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
3.了解“大象”和“称”
(1)理解词语: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2)理解“称”。
出示“称”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会意:“称”的甲骨文像手里提着鱼,表示称重量。
(二)初读感知,集中识字。
1.过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你们见过称大象吗?快去读读课文,看看曹冲是怎么称大象的。
出示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认识生字:生字宝宝们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认识一下呢,试着读一读吧!
去掉拼音,学生开火车读。
(1)区分“称”和“秤”。
“称”和“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字旁,容易混淆误读。
用生字组词和造句的方法帮助学生
区分这两个字:
“称”字读一声,可以组词“称象、称重”。
“秤”字读四声,可以组词“大秤、秤杆”。
用这两个字造句帮助区分:造大秤(chènɡ)来称(ch ēnɡ)象不太容易。
(2)学习多音字“杆”。
“杆”字是一个多音字,读一声时表示杆子,用木头等制成的派一定用场的细长的东西,比如“栏杆、电线杆”;读三声时表示器物上较细长的棍状物,有的实心,有的中空,比如“秤杆,笔杆”。
造句区分两个读音:这个秤杆(ɡǎn)和栏杆(ɡān)是用的同一种木材。
3.识字游戏。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总结:一共两种办法,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
5.提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哪个自然段写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学生交流。
预设:第3自然段写了官员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写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6.学生交流概括课文每一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出示课件11)
预设:第1自然段说了大象的来历,第2自然段介绍了大象的样子,第3自然段写了官员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
写了曹冲称象的办法,第5自然段写了称象的结果。
(三)观察交流,练写“称、柱、底、秤、杆”。
1.课件出示“称、柱、底、秤、杆”,学生说说都是什么结构的字。
预设:“称、柱、秤、杆”是左右结构的字,“底”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又快又准,接下来我们练写几个生字。
2.指导书写“称、秤”
(1)出示田字格中的“称、秤”。
(2)学生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偏旁相同,左窄右宽。
禾木旁的捺变成点。
(3)教师范写“称”。
提示要点:“称”是左右结构,右半部分的撇和左点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禾木旁中。
(4)学生描红,练写,展评。
(5)学生自主练写“秤”。
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评。
3.指导书写“柱、杆”。
(1)出示田字格中的“柱、杆”。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偏旁相同,左窄右宽。
木字作偏旁时捺变成点。
(3)教师提示书写要点:“柱”字的右半部分“主”,最后一笔长横穿插到木字旁右下方;“杆”字的右半部分“干”,第一横比木字旁的横略高,第二横穿插到木字旁的点的右上方,右半部分长竖比木字旁的竖略低。
(4)学生自主练写“柱、杆”。
(5)同桌互评。
4.指导书写“底”。
(1)出示“底”字,请学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发现。
教师示范书写并提醒:“氐”的一横在横中线上收笔,向右上略倾,落笔比第一横长,斜钩要舒展,与左半部分的撇平衡。
(2)学生试写一个,观察比较,再写一个。
(3)展评,表扬进步,改进不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出示上节课学习的14个生字,请学生认读。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和曹冲一起看到了又高又大的大象,他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呢?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具体过程吧!
(二)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大象的样子。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提问:你能想象大象又多大吗?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大象、墙壁和柱子”的图片。
(1)引导交流:文中写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观察教室里的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2)提问:文中写大象“腿像四根柱子”,对比大象和
柱子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讲授“柱子”:我国古代的柱子多数是木头制造的,所以是木字旁。
小结:这只大象确实长得又高又大!这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读过之后,大象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2.理解词语“议论”。
出示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这么大的象,到
..
底有多重呢?”
(1)引导交流:仔细观察“议论”这个词,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2)提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议论”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
点拨:议论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指官员们在一起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1)提问: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2)拓展:用“到底”这个词说一句话,表达想进一步追究的意思。
预设:这块玻璃到底是谁打碎的呢?
(三)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办法。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官员们想的称象办法。
(板
书:大臣造大秤)
2.指名学生读官员们的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
①讲授“杆”:量词,比如说“一杆枪”。
②讲授“秤”:是称量物体重量的器具。
(课件出示秤的图片)
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秤?
③学生观察一杆秤的图片。
提问:官员们提到的秤应该是这样的,你知道哪个是“秤杆”,哪个是“秤砣”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种秤需要人把整个秤都提起来才能测量物体的重量。
(2)课件出示句子: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提问:你同意官员的说法吗?(学生回答)所以曹操听了这种说法是什么反应呢?
预设:曹操听了直摇头。
(板书:曹操摇头)
提问:你能说一下“直摇头”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直摇头”写出了曹操对官员们的主意不满意。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指导朗读: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最后一句要读出曹操很不满意的语气。
教师相机范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1.学生读第4自然段。
(1)学生画出写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句子。
(板书:曹冲)(2)出示句子:
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
指名读句子。
提问:曹冲的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两个:赶、画)
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船舷在哪里?
(3)出示句子: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指名读句子。
提问: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两个:赶、装)
引导思考:为什么要把石头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呢?
预设:因为船下沉的深度和大象在船上时一样,才能说明这些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同。
(4)出示句子: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指名读句子。
提问: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一个:称)
2.归纳曹冲称象的4个步骤,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1)指名读第4段,并说出曹冲称象的4个步骤。
(教
师相机板书:赶象上船、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头、称石头、知象重)
(2)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第一步:赶象上船,在船舷下沉处画线。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第二步:把大象牵上岸, 往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
第三步:称出石头的重量。
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等于大象的重量。
(3)启发思考:可以用哪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将这几句话连在一起呢?
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接下来、最后”等词语,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说清楚。
(五)对比两种称象的办法,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1.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1)提问:曹操听了曹冲的办法后,是什么态度呢?
预设: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说明曹操非常满意。
(板书:曹操微笑点头)
(2)指导朗读:“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这个词表示事情结果果真如曹操所料,所以读这句话要带着对曹冲佩服的语气。
谁来试一试?
2.启发思考:你觉得官员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哪个好?好在哪里?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点拨:曹冲的办法更好。
因为曹冲想到用石头的重量代
替大象的重量,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还让大象丝毫无损。
可以看出曹冲机智过人。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7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官员更好的称象方法,从而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可见曹冲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聪明又自信的孩子。
(板书:爱动脑筋会观察)
2.课堂演练。
3.课后作业。
(1)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地办法来称象?
(2)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本课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