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版初一下册(初一下):《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版初一下册(初一下):《少年爱因斯坦》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要紧事迹和性格特点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了解爱因斯坦的要紧事迹和性格特点及人格魅力;
难点:让学生明白得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明白得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青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摸索的优秀品质。

4、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能够采取“略读”的方法。

“略读”是指快速扫瞄的读。

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越是“略读”越能选择捕捉到文章最
要紧的信息。

阅读时要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要紧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可用自己的
语言讲述青年爱因斯坦的故事。

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这些故事反映了青年
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并在自己作文时恰当运用。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由别人写的传,要紧是介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青年
时代的学习经历,作者抓住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来表现他的聪慧好学。

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全文按如何样的顺序,叙述
了青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反映了青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
优秀品质?这确实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摸索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解惑: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青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质疑:全文按如何样的顺序,叙述了青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解惑:按时刻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①三岁时,沉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摸索;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⑥十岁时,差不多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质疑:青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摸索,爱提问,爱钻研。

[语言揣摩]
1、“我的小珍宝,你听明白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模样,像个大教授似的,你如何不说话呀……”
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模样。

2、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青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

[研究课题]
1、爱因斯坦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闻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

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

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1940年入美国籍。

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奉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
并在那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说明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在阐明布朗运动,进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

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妄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

对宇宙学也有奉献。

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奉献,专门是发觉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画眼睛”的肖像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突出特点,来表现人物的心灵。

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刻阅读《水浒传》,归纳书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把握本课涉及的生字,依照具体语境探究重点词语的含义。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文章抓住突出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结构紧凑,过渡衔接自然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形
1、把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孤僻棕色沉醉害羞迟钝泛滥
仰慕涓涓细流大名鼎鼎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孤涓羞滥
二、语言积存说明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沉醉:
2、袖珍:
3、迟钝:
4、泛滥:
5、仰慕:
6、充斥:
7、不解之缘:8、爱不释手:9、怡然自得:10、井然有序:
11、跃跃欲试:12、雄心勃勃:13、流连忘返:14、大名鼎鼎:
三、朗读背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能够认真朗读、细心揣摩文章中三次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

四、问题探究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找出文中三次典型的对青年爱因斯坦眼睛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提示: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方法,因为从小孩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显露出多么明亮的光荣啊!②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什么缘故呢?③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觉那个十二岁的男孩,尽管性格害羞,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耀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平常的青年。

作用:①从显露出光荣的棕色大眼睛里,感受到他应该是个聪慧的小孩。

②“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尽管可不能说话,但是专门善于摸索。

③“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耀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眼睛睛,能够判定,小阿尔伯特天生睿智,是一个不平常的青年。

2、他独自关在房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

(这句话中划线词语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划线词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爱因斯坦用心摸索的模样。

)
3、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快乐得跳了起来。

(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注意力专门集中;“三周”强调的是长时刻;突出了他对做题的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


4、“这实在是对小孩的好奇心的一种挑逗”。

(这句话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文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5、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那个孤僻小孩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看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那个小孩有点毛病。

(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明白得加点的词语?)
(提示: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确实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看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平常的“专门”,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五、观赏评判
文章按照时刻顺序讲述了爱因斯坦从三岁到十二岁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

从文中找出表现青年爱因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六、拓展阅读《贝多芬的童年》
[法]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一七七0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邻近的篷恩,一所破旧房子的阁楼上。

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

父亲是一个不聪慧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

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困难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

一开始,人一辈子于他就显得是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斗争。

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样炫耀。

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他的不致永久厌恶这艺术总确实是万幸的了。

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

他青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

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

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

“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热爱,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愁闷。

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可能他白费,把养老俸交给亲小孩收领。

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

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

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

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

后来
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大夫,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适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能够看到的。

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凄惨,他对那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点,永久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不记得莱茵河畔的故乡,庄重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看起来一颗庞大的灵魂,许多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

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青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棼覆盖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肃的侧影,上面耸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惊奇的轮廓。

他的心关于那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

“我的家乡,我出生的漂亮的地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