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
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
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
“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失道则病,得道则圣。
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
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
这就是中国的哲学。
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
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
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
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
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
《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
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
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
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
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
这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
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选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孟頫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
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画中。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
C.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争的思想比独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
D.“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
”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
[参考答案]B
[解析]A,“画无古意,虽工无益”并非赵孟頫的话,且说法过于绝对;C,“《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此观点无中生有,其原因亦理由不足;D,这里“此”应指上文中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开始,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画之一脉。
B.作者举赵孟頫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文中将画家赵孟頫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頫的“古意”与韩愈的“道”是相通的。
D.作者在论证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
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A
[解析]表述不严密,选项中“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开始”说法不准确,应是自王维开始发展成文人画之一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B.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C.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
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
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
D.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
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B
[解析]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因为是桥梁所以才有重要性,而选项中将原因说成是“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不当;选项中“就因为”一词不符合文意,曲解文意,也过于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寻车
安谅
说好晚上几位老同学聚聊的,葛君下午却给明人来电话,说有要事,不来了。
明人问:“你有什么要事?留校做了老师,就忙得屁颠屁颠的啦?”“真的是要事,待我这几天事完之后,一定做东请各位。
”当晚明人和老同学们聚聊时,还惦记着葛君,悄悄发给他一则微信:“究竟碰到什么事了?”
葛君很快回复:“丢了一辆车!”
这回复倒让明人疑窦顿生: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怎么会丢了呢? 两天后,明人又发给葛君一则微信,葛君回道,车还没找着,自己这两天都在校园里仔细
寻找。
现在东片校园的自行车停放点都搜寻了一遍,现在转移到西片区了。
这番回答把明人彻底搞糊涂了:“你在找什么车?要到自行车车库去找?”“我找的就是自行车呀!”葛君的回答毫不含糊。
“一辆自行车就让你丢了魂似的?”明人的责问,也毫不含糊。
“这是一辆十分重要的自行车,过几天我再与你说。
”
过了两天,葛君自己打来电话,说他还是没找到那辆自行车,他请明人过来,帮他一起想办法。
见到葛君,明人才发觉他这些天明显憔悴了,一辆什么样的自行车竟然把他急成这般模样?
葛君说,这辆自行车还是半年前从别人手上转买的。
转卖给他的人温文尔雅,戴着一副眼镜,显示出不凡的修养来。
那人开价不算高,他一点儿也没还价,就把钱给了那位儒雅男子。
上周他也想把车卖了,还在校园里贴了好几天卖车启事。
谁想买车的主儿还没见着,搁在楼底下的自行车却没影了。
他一下子紧张起来,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儿去寻找那辆车。
“不就一辆自行车吗?丢就丢了,何必这样着急?”明人劝慰道。
“你不知道,这辆车事关我的心理底线和人品。
”葛君一脸严肃地说道,“那辆车,是个危险品,是颗定时炸弹。
”葛君一字一句地道出。
明人投向葛君的目光,满是疑惑。
“我上次去书店回来的路上,等候绿灯时感觉不对劲儿,就拨弄了一下龙头,谁知车前轴突然脱落了,车身整个儿就像散了架。
我赶紧连推硬拉地把车子送到修车铺。
修车师傅一瞧,便指着那根钢轴的断裂处说,这是旧伤,是焊接过的。
我这才明白自己被那位看似斯文的男子给骗了。
修车师傅说算我命大了,要是骑在路上突然断裂了,不是摔个半死,就是被马路上的车辆轧死。
”
“所以,你决定把这辆车卖了?”明人明察秋毫。
“是呀,不瞒你说,我当时真是这么想的。
”葛君坦诚地说道。
“你也够缺德呀,把危险转嫁给别人。
”明人嘲讽。
“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
可是,我说实话,当这辆车被偷走之后,我突然紧张害怕起来。
我担心哪位大学生把它偷了骑了,某一天,突然车毁人亡。
那我的罪过不是太大了吗?”葛君说着,脸上愧疚、悔恨交杂。
“所以你开始了寻车行动?”明人问。
“是的,不这样,我心神不安。
可几天下来,毫无结果,接下去又是长假了,我怕哪位愣头青骑着去郊游,那麻烦就大了。
”葛君的焦虑是真诚的。
翌日,又一张寻车启事出现在校园的好多处公告栏上。
上面写明这辆灰色的
永久牌自行车,车轴是断裂的,焊接也是脆弱的,承受不起颠簸,危险重重。
启事提醒借用者小心为上,要么将车还给主人,主人一定酬谢;要么将它送到修车铺,去好好修理一番。
这天浓雾,他们在食堂门口发现了这辆车。
葛君几乎是扑身过去,一把抓住了自行车的龙头:“是这辆,就是这辆。
”
这时,三个毛头小伙子从食堂里奔跑出来,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神情是不依不饶的。
明人和他们说了几句,又将寻车启事塞进他们手里,他们漠然视之,一脸敌意。
正尴尬间,葛君突然一使劲儿,车前轴被提出了钢圈,断裂焊接处裸露在眼前。
葛君再稍稍使了一点儿力,车轴在原伤口处断裂了,车身顷刻倒在了地上。
此时葛君终于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仿佛能穿透无尽的雾霾。
(选自《小说界》2016年第1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同学聚会写起,引出葛君和明人;一个“要事”,让明人误以为葛君留校后很忙;原来“要事”是丢了一辆车,又让明人误以为葛君丢了汽车。
B.当得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时,明人算是解开了“要事”和“这小子什么时候有车了”的结,但是他仍然不明白葛君缘何为一辆自行车而苦苦寻找。
C.葛君是大学青年教师,他在一个骗子手中买下了一辆像“定时炸弹”一样的自行车。
由此可见,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
D.小说的结尾写葛君“笑出声来,那笑声干净、爽快”,表现了他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更为他终于找到它而开心。
[参考答案]B
【解析】A项,“要事”是寻车而不是丢车。
葛君认为丢车不重要,找车才重要。
C项,“骗子都善于伪装成‘温文尔雅’的样子”说法不当。
D项,“表现了他为几个小伙子没有因为这辆自行车受到伤害而感到欣慰,更为他终于找到它而开心”轻重倒置。
5.明人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①明人是葛君寻车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贯串始终,使故事情节紧凑严谨。
②明人的存在,使故事生出几处波澜:如开始他以为葛君丢的是汽车,后来知道原来葛君丢的是自行车;开始他不解葛君缘何为寻一辆自行车变得憔悴,后来才知道葛君是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
这样设计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有利于突出主人公———葛君,小说中有大量明人与葛君的对话,而他们的对话多是问答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中,完成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6.小说如果不设计葛君曾有过卖掉那辆自行车的想法,而是径直表现他丢车后就为他人的安全而焦急的精神好不好? 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这样写并不好。
①原文的写法更具有真实性。
葛君是高校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自己买车上当吃亏,再卖掉以弥补损失和寻求心理安慰,符合普通人的心理诉求。
②原文的写法构成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面对明人“够缺德”的指责,葛君毫不掩饰,表现了他的坦诚;车丢以后,葛君突然紧张害怕,担心他人发生意外,苦苦寻车,以致憔悴,表现了他的高尚人品。
③原文的写法更有利于彰显主题。
生活中因被骗(买车)而去骗人(卖车),显然有违道德,有时甚至招致祸端;而明明自己受损(买车被骗和车被盗),却仍为他人着想(车毁人亡),这不仅关乎道德人品,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次灵魂的救赎。
(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给6分。
如果答这样写好,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冰上丝绸之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亚洲和欧洲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道,主要包括经过俄罗斯海域的“东北航道”和经过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
随着全球变暖,南北两极的冰雪触化加速,冰期缩短,为北极航道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北极地区被称为“人类最后的宝库”。
200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北极地区油气潜力评估报告》显示,北极圈内已探明并可用现有技术开发的石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储量估计分别高达900亿桶、1669万亿立方米和440亿桶,其中石油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约13%、天然气占30%、液化天然气占20%;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超过全世界已探明煤炭资源的总量;此外,金、铜、铅、铁等资源在北极也分布广泛。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应该以北极为目的地,开辟能源新通道,保障能源进口多元化。
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在北极圈落地.建成后每年将有400万吨液化气运往中国市场。
(摘编自程晓《新时代“冰上丝绸之路”战略与可持续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1期)
【材料二】
“一带一路”与“北极航道”进出口贸易总值比较图(单位:亿关元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对欧洲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2%。
中国对外贸易90%以上依赖海路运输,按照中国海运运费支出一般占贸易总量的10%左右计算,到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将达到5.3万亿美元,海运费用约为5300亿美元,如果利用“东北航道”则可以节省614亿-1468亿美元。
依照传统的海上航运路线,中国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需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才能到达欧洲各港口,如果油轮吃水深度超过21.98米、重量超过25万吨(苏伊士运河的限载量)必须绕道非洲好望角。
作为东亚连接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的最短航线,“东北航道”相比传统的航线,可缩短大约三分之一的航程。
连通欧洲与中国的传统海上航运通道,途经战火频仍的西亚地区、海盗猖獗的南亚地区和美军基地遍布的东南亚地区,海上航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尽管“冰上丝绸之路”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北极地区特珠的地理环境使得航道沿线非传统安全威胁较少,且大部分航道距离陆地很近,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海域的临岸地区,提升了海上航运的安全度。
(摘编自吴大辉《“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新延伸),《人民论坛》2018年第9期)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5-2015年,我国对“北极航道”国家出口额均高于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
B.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和“北极航道”国家的进口额在2014年都达到了最高峰,随后同时出现下滑。
C.2009-2015年,我国从“一带一路”国家与从“北极航道”国家的进口额差距逐年缩小。
D.从十六年的进出口额的角度看,“北极航道”沿线国家对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性都高于“一带一路”国家。
【答案】:C(2011-2014年差距逐年增大,所以C项“逐年缩小”说法错误。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遏制和解决全球变暖、南北两极冰雪加速融化、极地冰期缩短等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B.北极地区多种主要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有“人类最后的宝库”之誉,正因如此,我国才提出“冰上丝绸之路”倡议。
C.我国与欧盟互为最大的进口市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不能全靠我国一己之力,离不开欧盟国家的合作开发。
D.我国往来欧洲的传统海上航运通道,主要面临美军基地的安全威胁,北方航道大部分处在俄罗斯海域,基本可以避免美军威胁。
【答案】:C(从材料一可知“冰上丝绸之路”是利用“全球变暖,冰期缩短”的机遇,而非为解决“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提供机遇,所以A项错误。
从材料一的领导人会谈可知B项正确。
利用北极资源是“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考虑点,但只是部分原因,B项“正因如此……才”表述不当。
从材料三第一段可判断C项分析正确。
原文提到的传统海上航运通道有来自“战火频仍的西亚地区、海盗猖獗的南亚地区和美军基地遍布的东南亚地区”三方面的威胁,不能证明美军是主要威胁,故D项错误。
)
9.上述材料体现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给我国带来的哪些益处?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①为我国提供丰富的能源补给。
②缩短海上贸易航程,降低海运成本。
③减少非传统安全威胁,提升海运安全度。
(每点2分,共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注:①蒲簺[ pú sài ]:亦作“蒲塞”。
蒲,樗蒲。
樗蒲和簺是古代的二种博戏。
亦泛指博戏;赌博。
②中人:指宦官。
③戢[jí]:收敛、约束。
10.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3 分)
A.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B.六王毕,四海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具以表闻.
D.历职.郎署朝歌夜弦.
【答案】D
【解析】A.奇:意动用法,以……为奇;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道义。
B.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哀:为动用法,为……哀。
C.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闻:使动用法,使……闻。
D.职,名词活用作动词,任职弦:名词活用作动词,弹琴奏乐。
11.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3 分)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齐楚之精英
..
B.适拂袖而去
....然政宽简
..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D.形影相吊.可怜
..焦土
【答案】B.
【解析】A.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精英:古义:金玉珠宝;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B.两句加点词古今义都一致。
拂袖而去: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宽简:宽容简明。
C.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表否定。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指成年;今义:①开始存在、站得住脚,②组织、机构已经形成。
D.吊:古义:慰问;今义:悬挂;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同情。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B.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C.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D.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答案】A.
【解析】“为杨国忠”作“言”的状语,中间不停顿,排除CD;“有今日行”为完整动宾结构,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中间不停顿,排除B。
译文: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
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
”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节度使,官名,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B.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又称江左。
长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于是将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
C.高适担任谏议大夫时,率性敢言,那些权贵近臣都很看不起他。
再加上他经常夸夸其谈讨论国事,言论超过自己的能力,所以那些官员们更看不起他。
D.高适生于多难的时代,一生以建功立业作为理想追求。
永王谋反,他曾移檄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联系,以澄清自己。
所以君子们认为他合乎道义,了解时局。
【答案】C.
【解析】“高适担任谏议大夫时,率性敢言,那些权贵近臣都很看不起他”中“看不起他”错,文中的“侧目”是害怕的意思。
1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和《陈情表》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
(5分)
【答案】(2)译文: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
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本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
(饭:吃,名作动;厌、满足,饱;责、要求;固,本来、当然。
以上4词每词1分,句子通顺1分。
)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分)
(2)译文: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犹如太阳接近西山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创新设计》:只因为刘氏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奄奄一息,生命垂危,朝不保夕的地步。
(以:因为;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朝不虑夕: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或者朝不保夕;以上3词每词1分,句子通顺2分。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15~16题。
哭李远
卢尚书
昨日舟还浙水湄①,今朝丹旐②欲何为。
才收北浦一竿钓,未了西斋半局棋。
洛下已传平子赋③,临川争写谢公诗。
不堪旧里经行处,风木萧萧邻笛悲④。
【注】①湄,指岸边。
②丹旐(zhào),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称招魂幡。
③指张衡的《西京赋》。
④魏晋时,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吕后被司马昭杀害,过嵇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亡友感旧音而叹,向秀作《思旧赋》。
15.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塑造了怎样一位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①友人李远是一位淡泊功名,志趣高雅,才高于世,文名远播的雅士形象。
②“一钓竿”“半局棋”以生活细节刻画了友人性情散淡,闲适悠然的优雅生活情趣。
③“平子赋”“谢公诗”以张衡、谢灵运比况,盛赞友人的文才显世,文名远播天下。
亦包含了淡泊功名,寄情山水的拔俗志趣。
(答出①人物形象的给3分,答出分析内容的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亦可前后对称呈现,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答案】①尾联曲婉深挚的表达了诗人路经友人李远故居时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悲伤情怀。
②用典,作者用向秀路经其友人山阳故居,闻邻人笛声,感怀故人,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感伤哀悼之情。
③反衬手法,以有声衬无声,以风吹落木的萧萧之声和悲凉的笛声反衬人逝去后故居的冷落凄凉,表现诗人内心的沉痛悲伤。
(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也可酌情给分)(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答出表现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的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