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综
述
[摘要]青少年是儿童转变为成人角度的过渡时期,对人的成长意义十分重要。
同时随着社会的开放,我国的离婚率逐渐升高,由此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数量逐年增加。
单亲家庭的少年儿童心理状况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怎么处理这
种问题,就变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单亲家庭;研究现状
由于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伴随人们自身认知意识的苏醒及其中国妇女影响
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转变,中国近年来的离婚率也逐渐递增,单亲家庭子女的青少
年人群数量也相应增加。
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思维方式、日常生活方面乃
至行为中,往往会与其他家人对青少年来说有着不相同的表现。
而这些特定的生
长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持续上涨,对离异率以及由
之所产生的单亲家庭教育和年轻生长发育时代的孩子,造成了难以忽略的负面影响。
一.单亲家庭概念界定
单亲家庭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即指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抚养者只有父亲或母
亲一方,但对于单亲家庭中子女的范围界定却不太明确。
《婚姻家庭大辞典》
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关于单亲家庭概念里的子女年龄,只是笼统的提出处于
未婚状态没有界定。
而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不同的国家标准不同,或16
岁,或18岁)或未独立(正在学习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经济
快速发展的90年代,中国离婚率一路走高。
2017 年8月3日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在2007到2016年这十年时间,中国离婚人数累计达3062.8万对,累计增
长率为98.1%。
离婚率的持续上升正是导致我国单亲家庭儿童的数量近年来急剧
增加的主要原因。
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离婚这一种。
按单亲家长的性别划分,可分为单亲母亲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
按单亲形成的原因,主要可分为离婚式单亲、丧偶式单亲、未婚式单亲、分居式单亲和领养式单亲这五种家庭形式。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离婚式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发展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针对离异单亲家庭引发的社会问题国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这问题,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和中国学者一样,西方研究者也指出,由于单亲家庭属于相对弱势的社会组合,内部结构并不健全,其正常功能也无法进行发择,久而久之,将会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形成不良影响。
美国针对全国十五个州的约二点四万中小学儿童展开了问卷调查,在学校里面,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儿童似乎会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如同一般双亲家庭子女一样,他们行为缺点多,进步速度慢,容易违反纪律,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这些
孩子的问题更多。
G.J.邓肯的研究显示,在婚姻破裂之后,无疑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正常经济功能,家庭也更容易发生问题,从事偏差行为的情况更多。
Wallerstein&Kelly 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来分析,离异单亲家庭女孩对于社会的适应性更强,男孩身上的情绪问题、认知问题、社会行为问题更加的严重,他们冲动、焦虑、依赖性强,不同心理素质水平、不同年龄状态的孩子,对离婚的适应性是存在差异的,年龄较小、心灵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经受不起父母离异的
打击。
同时,在离婚前后,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对于孩子适应程度存在显著关系,对
离婚家庭孩子来说,比较适应和同性父亲生活在一起。
以往的研究资料显示,单亲家庭对于子女的不良影响更大。
但是,欧美学者的研究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只关注到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虽然是这样,这些国家也针对单亲家庭制定了倾向性优惠政策,予以单亲母亲补贴、提高了社会福利待遇、为单亲家
庭减少税收、对未成年子女予以一定的补贴,政府希望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避免
单亲家庭对于子女的不良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脚步的推进下,我国离婚率呈现出逐年
上升的趋势,离异家庭数量越来越多,家庭的破裂不仅对孩子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影响了非常大。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众多的专家与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与报告。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这一问题
的研究世界起步较晚关于理论的研究深度也多有不足。
关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第一种理论认为,离异单亲家庭对于子女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会带米毁灭性打击;第二种理论认为,离异单亲家庭基
本上不会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产生影响,影响更大的是其他综合因素。
罗清旭教授
针对南昌市三中的四十七名离婚家庭子女开展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子女均出现了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
Kang针对香港地区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设
计的内容非常广泛,重点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亲子关系、环境影
响以及学校适应问题,同时,分析了单亲离异家庭母亲的社会保障情况、贫穷现状与健康状态,结果显示,离异不仅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于离异一方的父母
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其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他只针对问题的表面进行
了研究,并末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与注意事项。
三.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一)自闭、自卑
对于他们而言,突然面临家庭的破裂,一时无法承受这种残忍事实,会把自身
的一切和健康家庭中的小孩加以比较,无论如何从哪一方面都会认为比健康家庭
的小孩差。
这种儿童往往会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对比,觉得现在的最不幸,也就是缺少了爸爸或妈妈的关怀,并因此感到和其他健康家庭青少年的巨大差别,从而不愿同教师和同伴保持联系,也不愿向别人打开心扉,完全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从而
显示出内向、孤独的性格特征。
这些青少年因为在家庭教育中没有父母双方的爱护,又害怕在校园里遭到同伴的轻视,所以总是觉得同学们在讽刺和取笑自己,从
而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感。
(二)抑郁,恐惧
单亲家庭由于与父母亲思想感情破碎,或家中解体,儿女就一直生存在"阴暗"的生存空间,以至有些家长还把儿女当成"累赘""包袱",其至"出气筒",轻则对儿
女冷眼相对应,重则拳脚相加。
久而久之,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们也会惧怕家人,对父母亲及家人逐渐形成了敌意心态,没有安全感,而对其他人及对自我的关爱更是视而不见,自我保护过强,敌对心态很大,压抑得太久,极易形成极端行为。
(三)妒忌、逆反
尽管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子女可以和健康家庭的子女得到同样的物质生活,但
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子女仍会认为得不到和健康家庭的子女一样的爱,如果其不正
确对待这种差异,其心态就很容易由原来的美慕演变成妒忌、仇视,以至导我偷窃等行为的出现。
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们也希望被人认可、被人赏识,然而其也常常
作为其他小朋友兴落和欺负的对象,也常常会在一些话语和举动上,有意的体现出和别人的差异,希望吸引大人的目光,甚至还会产生逝反心,和亲人作对等,以体现自我价值。
四.改善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改善父母教养态度
家庭也是中国单亲青少年人格养成的重要发源地,好的家庭对青少年发展有
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家教中,应先和父母联系,建立家庭合力,
按每个家庭的特殊结构和在家庭的各个阶段形成不同的共识,并协助他们改进家
庭关系。
单亲家庭的父母为青少年营造了温馨宽松的环境,让其可以充分地体验
并能得到和健全家庭儿童一样的日常生活,乃至更多的关爱。
这不但有助于青少
年优秀人格的建立,还可以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灵向着健全的方面发展。
父母
应该担当起教养儿女的责任,不但关注儿女的学业,更要关注儿女的思维、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真正引领儿女明确对错、善悉,切不可对儿女听之任之。
(二)增加学校沟通渠道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组织机构,教学方法呈多元化、灵活性、针对性。
该校所能使用的教育资源渠道广,家庭教学资源也多。
所以,为促进单亲家庭青少年身心健康,应增强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性。
单亲家庭的小孩因为孤独心作怪,所以通常都不能把心里话轻易说给他人。
也正因为这样,心理工作者们更需要专门建设完善的心理交流渠道、比如在学校内设立宣泄室或者配备倾诉室。
另外,倾听者要懂得倾听的艺术,能够让这些孩子们信任自己并愿意倾诉心中压抑的东西。
所以一定要选择有爱心、较强的自动控制能力、一定心理学基础、较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单亲家庭学生较多的班集体执教。
老师要用真诚的心面对每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学生。
(三)增加社区与单亲家庭的沟通
社区应当运用各种媒介传播的方法,让社会更多的人关心单亲家庭生活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
社会应当充分运用有效资源,为在单亲家庭生活的青少年提供优越的生存环境,给与单亲家庭生活青少年更多的经济支持。
生存艰难中的单亲离异家庭学生也可以利用社会互相帮助等多种形式,取得经济上的支持。
社区工作者要定时开展走访,及时掌握单亲家庭父母和子女的思想状况,照料,以培育好每一个单亲家庭子女中的青少年,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合作的教育网,才能将学生和家庭工作的成效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论
单亲家庭青少年由于生长于家庭成员相对匮乏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他们生存着复杂动乱的社会家庭构成,在精神情感上也比一般社会家庭孩子更加不易依靠他人,生活面对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也因为没有适当的亲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单亲家庭青少年也面对着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减轻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笔者提出,需要实施多种心理疏导方式,以培育他们的自主性。
同时,在中小学教育者也需要立足他们的实际,本着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进而帮助单亲家庭青少年进一步地认识自我,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让孩子们可以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并以更积极、开朗的心态,重新投入到孩子日后的学习与活中,从而使单亲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
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社会制度的完善方面,我们也应该继续加以重视,为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加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芳.我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08(5):114—1.
[2]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63—67.
[3]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02):31—37.
[4]张肖敏,赵山明,贺占元.试论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觉校学报,2009 (1).
[5]王玲,郑雪,赵玲. 珠江三角洲地区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12(3):253 -255.
[6]邓林园,赵鑫钰,方晓义. 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冲突的重要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 32(2):246 -256.
[7] 杨柳.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学教育
(中),2014,(12):76-76.
[8] 王先茹.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8,10(4):69-71.
[9] 张佳琦.国内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科学,2017,(3):96-99.
[10] 许伟.离异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解决策略[J].东方教
育,2014,(1):277-277.
[11] 姚立旗,周敏娟.120例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35-536.
[12]张艳红.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引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98-99.
[13]向晓春,胡阳帆,李旭东.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问题探讨[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43-145.
[14]马座君、袁梦佳.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博击(武术科学).2012(12).
[15]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M].文物出版社、2013.
[16]李冬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09).
[17]鲁洁.教育社会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8]梁瑞华.天津市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0.
[19]张晓菲,梁瑞华,毛富强等.天津市区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22-24.
[20]林燕.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7):83-83.
[21]周丽莉,赵瑞玲.浅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
章,.2012(3):254-254.
[22]侯保军.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J].新课程学习
(中).2013(06).
[23]盖笑松,赵晓杰,张向葵.父母离异对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6):1392-1396.
[24]孙拖,余毅震,罗贻雪,等.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12-913.
[25]贺西峰.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
育,2011(9):6-7.
[26]马春伟,曹红娟.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J],考试周
刊,2011(3):216-217.
[27]梁平安.爱是良好教育的基础——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0(2).
[28]周艳芳. 希望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希望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7.
[29]陈军,王斌,丁宁. 安徽省蚌埠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14,30(9):814-816+820. [30]周虹,苏宜欢. 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小学德育,2014(3):49-53.
作者简介:王思宇(1999-),女,汉族,吉林省白城市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崔美玉(1965-),女,吉林珲春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