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新余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 (2017高一上·温州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悲怆(chuàng)舳舻(zhú)模样(mú)毋庸赘(zuì)言
B . 给予(jí)愀然(qiǎo)黏合(zhān)百舸争流(gě)
C . 摇曳(yè)胡同(tóng)酾酒(shī)锲而不舍(qìè)
D . 静谧(mì)烙印(lào)贫瘠(jí)商贾(gǔ)云集
2. (2分) (2016高一上·六安期中)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愤懑榆阴神彩飞扬貌和神离
B . 绯红凄婉满目疮痍妄自菲薄
C . 飘泊剽悍轻歌慢舞剑拔驽张
D . 笙箫冰屑神态安祥满腹经纶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在病床上,她微睁开眼,抬起颤抖的右手。

看着她那不寒而栗的样子,他的眼睛湿润了。

B . 彼此之间很快就熟悉了,他们靠着大树,凑近了,不拘一格地谈笑着。

C . 侦察员小吴谈了自己的看法,队长和老王听后相视一笑,小吴的看法与他俩不约而同。

D . 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个别同学常常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随手将用过的垃圾扔在地上,给美丽的校园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B . 强化忧患意识,清醒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非但不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还将催生变革的动力,帮助一个社会在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中健康前行。

C . 物美价廉的国产手机不满足于国内 3G市场的业绩,开始在国际市场谋求新的突破,这一做法越来越受到国外同行业的关注。

D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香烟的危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5. (2分)下列加线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忧虑,担心
B . 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劳累
C . 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通“逸”,安逸
D .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至今
6. (2分)对下列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声叹息掩面泪流,哀叹人生多灾多难。

B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人嫉妒我长眉漂亮,诽谤我作风坏品行淫荡。

C .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和的啊?哪里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的?
D .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死有所值,这就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7. (2分)从词语用法的角度,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就有道而正焉②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③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⑤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⑥贤贤易色⑦求也退,故进之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 . ①/②⑤⑦/③④/⑥⑧
B . ①/②⑤/③⑥⑧/④/⑦
C . ①/②⑦/③⑤/④/⑥⑧
D . 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8. (2分) (2016高一上·龙江月考)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战国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 篇,列传70 篇,书8篇,表10篇。

C . 《战国策》,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

它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权论辨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它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

D .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9. (2分)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 . 数罟不入洿池
C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 (2分)下列各项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 .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B . 乐夫天命复奚疑?
C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 将有事于西畴。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
11. (6分) (2018高二上·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

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

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
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

“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

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

“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

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

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

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

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 . 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
和“小”的美好。

C . “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让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 . 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正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 . 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

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 . 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 . 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 . 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 . 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 . 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12. (6分) (2019高三下·延边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忠”价值观在《诗经》中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忠”的观念往往被单一地认为是臣子向君主尽忠。

然而,当我们从历史的源头、文化的源头去看待“忠”时,便可以发现“忠”价值观更广泛的意义。

“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又指向君主。

《诗经》中人民对君臣就有着这种要求。

《诗经》中有不少要求君主之忠的诗,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平民百姓的口吻,通过描写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控诉统治者;第二类是直接描写统治者的行为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听信谗言的刺诗;第三类是歌颂君主的颂诗。

第一类诗有《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等,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讽刺统治者没有忠于民,使国家之根基——百姓的生活风雨飘摇,自然也就置国家于不利之地,既违背了利民之忠,也违背了卫国之忠。

第二类则从伦理道德层面评价君主,例如君主生活上的腐败、荒淫等。

《鄘风·墙有茨》揭露卫国宫廷生活腐朽糜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子妻父占,《郑风·南山》讽刺襄公淫妹等等,我们很难相信一个私生活紊乱、伦理道德沦丧的人能公允地统治一个国家。

第二类与第一类一样都是体现了君主违背利国利民之忠,一样都是从批判昏君的角度探寻“忠”的涵义。

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大雅》中,如《文王》《绵》《棫朴》等歌颂文王功绩的篇章,从正面歌颂明君。

从这类诗歌中,可总结出明君的共同之处:励精图治,开创基业。

贤明的君主要想遵循“忠”这一伦理,既要在政治上有建树,忠于民忠于国,又要修身养性,忠于人伦道德。

《诗经》中关于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得重用的贤士对于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而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发出的愤慨之声;第二类是贤臣的谏言;第三类是臣民不明的人针对统治者无所作为、骄奢淫逸而作诗讽刺,这一类在前文“君主之忠”中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邶风·柏舟》是卫国贤臣忧谗悯乱之诗,顷公在位期间,政治混乱,小人当权,卫国贤臣目睹国势衰败,心存危亡之虑,于是作此诗以抒泄满腔的幽愤。

这位贤臣让我们领悟到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他的忠心已超越了对自身价值不得实现的苦闷,上升到了与国同哀的高度。

《邶风·式微》《陈风·墓门》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臣子进谏的行为。

《式微》是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之诗,全诗只有两章,“式微式微,胡不归?”读来可想象出臣子心中压抑着痛苦,纵然有千言万语,却只能无力地问君主,国势如此衰微,为什么还不回归故国呢?若不是对君主还抱有希望,若不是那颗赤诚的效忠之心,大概是无法发出如此满含忧虑的诤言吧!
(选自《青年时代》2018年13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忠”这一价值观具有双向性,既指向臣子,臣子要向君向国尽忠;又指向君主,君主要忠于民忠于国,忠于人伦道德。

B . 《新台》《棫朴》虽然都表现了君主之忠,但前者和后者探寻“忠”的涵义的角度不同。

C . 《诗经》中关于体现君与臣“忠”的篇章大致都可分为三类,其中有相重叠的内容。

D . 君主之忠要求君主不仅要修身养性,遵循伦理道德,而且要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忠”的传统观念入手,笔锋一转,巧妙提出自己要论证的观点。

B . 针对“忠”的价值观,文章分别从君“忠”和臣“忠”两个角度由主到次加以论证。

C . 文中论述臣子向君向国尽忠的第二类内容时,重点举《式微》一例加以阐述。

D .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总分结构,分别从三个类型角度论证君与臣的“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直以来,《诗经》中的人民就对君主和臣子提出“忠”的双向性要求。

B . 《柏舟》中的贤臣写作此诗以表达“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

C . 《柏舟》《式微》中两位贤臣的做法不同,一是忧谗悯乱,一是因事进谏。

D . 《式微》虽然只有两章,却胜过千言万语,表现出臣子对君主赤诚的效忠之心。

13. (25分)(2018·闵行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的方向
莫景春
大海是很多河流的母亲。

很多河流像个四处流浪的孤儿,散在大地的各个角落,行色匆匆,碰到了一起才知道自己是个被母亲遗弃的孤儿。

同是天涯沦落人,大伙儿便汇合在了一起,又急急忙忙往前跑,奔向遥远的母亲。

山里的小河很调皮,在山间欢快地跑着,弯弯曲曲地绕着山坡,像是在跟谁捉迷藏。

它们并没有直直地冲出去,急切地找到母亲的怀抱。

山里每个偏僻的地方,它都要去转一转,看看那里的哪一棵树孤独了,自己便绕过它的身旁,叮叮咚咚地唱一首动听的歌来安慰它。

我的家乡就有这么一条小河,是千山万弄的雨水汇成的。

它知道,山坡上的花草树木离不开自己。

山里土壤干燥,十天半月不下雨,那地就干燥龟裂。

河流的潺潺歌声袅袅而来,从身边涓涓而过,所过之处,两岸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东方微曦,轻轻的几声鸡鸣,谁家勤快的媳妇挑着桶“咣咣”地从茂密的树林深处钻出,互相嬉笑着,打破这里的一片宁静,将一只只空桶投进宁静的河流,“哗”的一声提起来,荡起圈圈波纹。

接着,颤巍巍的老太太、调
皮的小孩都纷纷地来了。

河流变得热闹了,夕阳夕照,河流波光粼粼歌声笑语融成一片。

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人们晚归了,洗脚的,洗脸的,弄得河流哗哗作响,还有小孩戏水戏得浪花四溅。

河流哗哗地笑了,它很满足这一番宁静和朴素。

村里的那些年近古稀的老人常常到河边的石头上,久久地在那里静默。

什么时候这条河绕着村庄哗哗而过,他们也记不清楚。

只记得有年大旱,很多地方的人都跑来这里汲水,河流是村庄涌动的大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机。

村里的人一代一代地老去,河流依旧年轻,充满活力。

这些养人养物的河流跑着跑着,有的最后把自己跑没了。

家乡的小河就是这样,从深山老林里跑出来,突破了山石的重重阻挡,跑到平坦的原野上,无意中看到前面有一条深深的沟,便毫不犹豫地跑了过去。

那是家乡人挖开的引水渠。

小河一路奔跑,呼呼地跑进一块农田。

那干裂的泥块,像是张开了一张张血盆大口,初长的禾苗被太阳晒得蔫蔫的。

河流咕咚咕咚地流进这些被撕裂的口子,干裂的土块吸着河水滋滋有声。

渐渐灌满了田地,水波荡漾,禾苗恢复了精神。

小河的水丰盈而充沛,哗哗地流掉真让人可惜,村里人就造起了水车,挖了水沟。

小河就这样被殷勤的水沟引导着。

春天来了,村前的田野上便涌动着种子膨胀发芽的声音。

那些芽儿嫩绿嫩绿的,像是给大地涂上了一层亮亮的油漆,接下来的日子更是姹紫嫣红了。

在每一块被溪水浸润的土地上,植物都争先恐后地长着,把有些冷清的田野挤得热热闹闹、密密匝匝的,像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一块绿绿的豆腐,平平整整。

继而,禾苗茁壮粗大,叶子密密挨挨,仿佛一丝风也透不进去。

乡亲们看着这么喜人的长势,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

除了用来灌溉的,剩下的河水继续跑着,跑进了农田,跑进了果园,跑进了鱼塘……河流越跑越慢,最后彻底地消失了,再也没有了踪影。

我为此感到黯然神伤,也许大海母亲就在不远处亲切地召唤着它,也许它很热切地期盼母亲那种温暖的怀抱,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大可能了。

其实,要流向何方,河流是很清楚的,它爱怜桃花那盈盈的笑,心疼大地被撕裂的伤口。

它知道那一道道崭新的沟痕,那不是回家的路,是撕心裂肺的召唤,它必须赴汤蹈火。

站在田野中央,我无限伤感地怀念着那条河流。

微风阵阵,稻浪翻滚,果树哗哗地响起来,枝条轻轻舞动,频频向我示意,像是老朋友似的。

那左右摇摆的姿态,让我想起了山里那花草树木对河流的敬意。

我想现在这棵树的挥手,会不会是河流向我打招呼呢?河流跑进了田地果园,流进了禾苗果树的身体,变成了禾苗果树的血液。

那棵棵挥手的果树不就是河流富有深情的手吗?河流招着手,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另外的一种方向,也在向远远的母亲表达一种歉意。

没有抵达母亲怀抱的河流并不是没有方向的河流。

小河找不到自己的母亲,却成了大地的母亲。

(选自2018年01月10日《文艺报》,有删改)
(1)第②段中划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词语,对其加以赏析。

(2)第④段的写景很有特色,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

(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河流的方向是什么方向?作者以“河流的方向”为题有何用意?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4. (11分)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D .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 屈原姓芈,与楚怀王同姓,姓是区别血缘的,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始祖的符号。

B . 楚怀王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C .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D .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相当于宰相。

后来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3)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B . 怀王决定放走张仪,在朝廷做官的屈原劝谏怀王,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C . 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