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

合集下载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断句和文言文的理解与练习则是提升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以下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系列最新的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和文言文练习题,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断句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断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二)给下面这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三)请为以下文言文断句。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二、文言文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尤:_____(2)日光下澈澈:_____(3)佁然不动佁然:_____(4)悄怆幽邃悄怆: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文言文断句新题型方略及文言文断句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新题型方略及文言文断句题练习

文言文断句新题型方略及文言文断句题练习01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断句方法如下:(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平、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山行|六七里。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口技》)(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解答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题有什么好方法

解答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题有什么好方法

解答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题有什么好方法?
1.把握句意。

划分朗读节奏,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句子中各个词的词义,这样能有效避免停顿错误。

如“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句解释为“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只划分一处停顿的话,应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同时,其中还可以在“柳絮”与“因风起”之间做一个较短的停顿。

2.弄清句子成分。

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来划分文言文句子内部的语法停顿。

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元方/人门不顾”(主语“元方”与谓语部分之间需停顿)。

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如“求/二石兽于水中”(谓语“求”与宾语部分之间需停顿)。

3.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所以”,其后应停顿。

4.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首,总领全句乃至全段,朗读时必须在其后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如“夫”盖”“若夫”“至若”等词置于句首时,朗读时需在其后停顿。

5.了解文化常识。

对古代的官名、人名、地名、干支纪年等文化常识要了解,若遇到这些词语要恰当停顿。

如“怒而触/不周之山”(“不周之山”是地名)。

给文言文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除了掌握以上规律之外,还要在平时多读文言文,形成语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划分。

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言断句(含解析)

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文言断句(含解析)

文言断句——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C.人/恒过,然后/能改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屠自后/断其股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实是/欲界之仙都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B.撒盐/空中/差可拟C.陈太丘/与友期行D.待君/久不至,已去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上/自劳军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告之/于帝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C.惩/山北之塞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将以/下骑/送迎报君/黄金台上/意7.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睨之久/而不去B.尔/安敢轻吾射C.以钱/覆其口D.但/手熟尔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9.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潭中鱼/可/百许头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0.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吾/孰与徐公美D.邹忌/修八尺有余1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发/闾左/適戍渔阳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2.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一)、考纲考点初中1至6册中的文言文,重点是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能准确的划分这些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

分值为2分。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故a是错的。

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

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

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

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

中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针对练习

中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针对练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 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虚词断句法
句首: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且夫、 嗟夫、嗟乎、呜呼 句首时间词: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 句尾:也、矣、焉、耳、耶(邪)、与(欤)、哉、夫 疑问词:何、胡、安、曷、奚、曷、孰、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关联词:向使、苟、故、况、已而、岂非、岂、虽、虽然、纵、纵使、假使、 是故、则、然则、或、而况、已而、于是、岂、岂非 (句首语气词、时间词、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关联词、疑问词之前断开)
3.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遂 / 率 / 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也。 以是 / 人 / 多以书假余。 乃 / 重修岳阳楼。
4.“古二今一”原则,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
D.吾/谁与归
“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 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五、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1.偏正短语。 如: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得道者 / 多助。
2.介宾短语。 如:不足 / 为外人道也。 3.固定结构。 如:其 / 如土石何?(“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 “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4.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作用“之”的前后不能停顿。
针对练习
例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B )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和练习(含答案)

初中文言文断句方法讲解和练习(含答案)

专题:断句(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方法指导】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分类示例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示例:(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2.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则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则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作用。

3.“古二今一”,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今齐地/方千里等。

4.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文言文断句 划分朗读停顿 指导及训练

文言文断句 划分朗读停顿 指导及训练

文言文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中的一种常考题型,主要考查的是对文言句意停顿的判断。

断句是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选择题,比如“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二)画线题,比如“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1方法:主谓之间要停顿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方法:谓宾之间要停顿例句: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3方法: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方法: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例句: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5方法: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例句:虽/乘奔御风。

(《三峡》)6方法:句首状语后要停顿例句: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7方法:“古二今一”型词语之间要停顿例句: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8方法:表转折意思的文言句子要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例句: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9方法: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例句:问/(渔人)所从来。

(《桃花源记》)10方法:“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例句:宜乎/众矣。

(《爱莲说》)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11方法:古人的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要停顿例句:①孤/常读书。

(《孙权劝学》)②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二、关于断句五法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处理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中考对断句的考查,从题型来讲有两种:一是客观题,一是主观题。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其他典籍,还有的出自教材后的补充文段。

从所选语句的特点来看,有的句式整齐,有的有明显的标志。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技巧(含练习)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技巧(含练习)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技巧一、概念停顿指的是人们在朗读时,由于生理和表达的需要在句中、句末之间的停歇。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例子: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即朗读节奏,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例子:他知道这件事不要紧。

二、句法成分句法成分即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

句法结构是有若干词语按照语言规律组成的单位。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三、如何划分朗读节奏?1、根据句首特殊词语划分2、根据句法结构划分3、古二今一原则4、并列短语间要停顿5、句子省略处要停6、“也”表停顿语气时,需要停顿二、根据句法结构划分(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可以有停顿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的,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往往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复杂宾语之间停顿,这样的划分符合句意的表达1、康肃笑而遣之2、友人惭,下车引之3、先帝不以臣卑鄙4、忘路之远近(二)状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有停顿1、沙性松浮,湮于沙上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意: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动词)之间要连读。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变了句子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2、山行六七里三:“古二今一”原则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可以一战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三、并列短语间要停顿1、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泉香而酒洌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四、句子中间省略处要停顿1、问(渔人)所从来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五、“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时,朗读时应停顿1、余闻之也久矣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注意: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理解文意。

2024年中考语文言文阅读| 正确划分停顿

2024年中考语文言文阅读| 正确划分停顿

01 正确划分停顿【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划一或两处)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3.为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加标点。

4.(选择题)下面各项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二、答题方法。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如果是给某一句子划分停顿,则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

一般来说,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需要停顿的可能性是较大的。

如果句子的某个成分过长,在不同的意义单位之间也可能需要停顿。

(获取更多初中语文资料,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3.如果句中存在虚词的话,那么要分析虚词是否有舒缓语气和节奏的作用,如果有则要停顿。

4.有些时候,如果句子中存在某些不停顿就有可能造成语义混淆的成分,这时也需要适时停顿。

5.如果是给某一部分内容添加标点,则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几句,句子与句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哪种语气的句子,句子内部是否需要进一步停顿。

然后再根据标点符号的用法添加标点。

6.断句或是添加标点完成后,要认真默读几遍,揣摩语气是否正确,断句是否合理。

三、答题举例。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今齐地/方千里3.(加标点)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11分)文王之囿①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②?”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③者往焉,雉④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⑤,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⑥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释】①囿(yòu):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这里指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中考复习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专项教学设计(含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复习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专项教学设计(含练习题附答案)

中考复习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专项教学设计含练习题附答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难点: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一)、考纲考点初中1至6册中的文言文,重点是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能准确的划分这些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

分值为2分。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 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故a是错的。

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

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

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

只有d 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考点透视】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

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考点透视】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

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

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

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 肉食者谋之b. 长跪而谢之曰c. 辍耕之垄上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

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含答案】文言文划分句子节奏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停顿的情况有以下八种: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语宾语之间也要停顿,如“衔远山,吞长江”。

2.两个单音节之间要停顿,如“可以一战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句首虚词之后可停顿,如“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关联词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5.“也”用在句子中做语气词,其后要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6.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应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如“山肴野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8.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停顿,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人不知而不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非死则徙尔”。

在这个句子中,“非死则徙尔”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不可拆分。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这个句子中,“山不在高”和“有仙则名”是两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不可拆分。

1、句首的语气助词和关联词应该有停顿。

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甚至全段,例如“至”、“夫”、“XXX”、“盖”、“故”、“惟”等。

读的时候应该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

因此,要分开读。

例如:“故天将大任XXX是人也。

”、“可/以一战。

”3、停顿应该根据语言顺序来进行,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的顺序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该连读。

如果分开读,就会错误地将状语当成主语,改变句子的意思。

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中考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学业检测。

在中考语文中,文言文断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掌握好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语文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断句,其实就是给文言文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让句子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要做好文言文断句,首先得了解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语感”。

平时多读多背文言文经典篇目,培养良好的语感。

当我们读得多了,对于句子的停顿和节奏就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

就像我们读现代文一样,哪里该停顿,哪里该连读,心中有数。

还有“语法结构”原则。

了解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结构,比如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的搭配。

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往往需要断开。

比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之壮也”是主语部分,“犹不如人”是谓语部分,所以在“也”字后面断开。

再来说说“虚词”。

一些常见的虚词往往有固定的用法,能帮助我们断句。

像“夫、盖、若夫、至若”等词,一般用在句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在它们前面大多要断开。

“也、矣、焉、乎”等词,常用于句末,在它们后面通常可以断开。

另外,“对话标志词”也很有用。

比如“曰、云、言”等词,后面一般要断开。

“问”字后面往往跟着回答,也是断句的一个标志。

接下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练习一下文言文断句。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根据前面提到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这样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不亦……乎”是一个固定的句式,所以在“乎”字前断开。

再看《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可以这样断句:“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若夫”是句首词,“浊浪排空”“山岳潜形”“樯倾楫摧”“虎啸猿啼”等都是主谓结构,所以在相应的地方断开。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和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和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一)、考纲考点初中1 至6 册中的文言文,重点是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能准确的划分这些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

分值为2 分。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中考题例例1 、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b.而|乡邻|之生日蹙c.今其|室十无一焉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 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

“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

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

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

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

c 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

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丨在高,有仙丨则名b.苔痕上丨阶绿,草色丨入帘丨青c.无丝竹丨之乱耳,无案牍丨之劳形d.南阳丨诸葛庐,西蜀丨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

故a是错的。

b 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

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无”的宾语。

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

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例3、用“ | ”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2023中考 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典型题析

2023中考 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典型题析

【典型题析】一、划分停顿的主要方法1. 方法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水皆缥碧。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 方法二: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名人硕师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方法三: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③盖大苏泛赤壁云。

④盖竹柏影也。

4.方法四: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至若春和景明。

②然胡不已乎?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④然则何时而乐耶 ?5.方法五: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6.方法六: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方法七:句中转折连词“而”前面要停顿。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8.方法八: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乎”“者”“也”后面一般要停顿。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④余闻之也久。

9.方法九: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多指状语后置)。

①宋何罪之有?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①瞻余马首/可也。

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

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

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2)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捕蛇者说》)(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如:(7)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8)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9)而 /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0)然则 /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1)故 /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不独子其子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寻病终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答案】(1)同“举”,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2)①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5)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与”是通假字,“子”属于词类活用,“寻”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恶:厌恶,憎恨;藏:私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②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归纳出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归纳出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归纳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