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第一篇: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怎样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评价历史人物,很难客观。

但是,不管是如何评价,理应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去看待,不能从现代人的标准去要求。

历史人物翻案有些有意义,但是哗众取宠居多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有很多纬度。

这很容易理解,一个人有很多角色,评价现实中的人不也有不同的视角吗?我们举个例子,马云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企业家。

对于他,大家认为怎么评价比较客观呢?A:马云其貌不扬B:马云太帅了,在达沃斯论坛上谈笑风生!截然相反的评价,但是,都是事实。

A侧重的外貌,B说的是个人能力和表现。

A:马云太聪明了,简直是商业天才B:马云读书不行,复读三年才考上杭师大,没什么天赋两个人说的都是事实。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马云,或者别的什么人,只要有故事,有历史的人,做出很多评价。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对马云的评价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很有商业头脑,而且是很有格局的一个人。

因为,马云之所以对整个社会比较重要,之所以被大家谈论,跟他的长相,高考成绩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他创建了一家很成功的企业——阿里巴巴!评价一个人,有不同的纬度,不同的角度。

但是,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我们需要抓住他作为公众人物的核心因素,而不能本末倒置,虽然说的可能是真话,但是,却是有误导性的。

假如我给一个外国人介绍马云,说他是一个复读三次才考上杭师大,数学很差,但是英语很棒,成功留在杭师大当了一名英语老师,并成为杭州最出色的英语老师之一,非常励志。

我说的话都是真的,但是,跟显然,这个描述对于一个不了解马云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马云作为公众人物,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英语老师。

而我们很多朋友给历史人物翻案,除去那些胡编瞎造的之外,通常就是抓错了重点。

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是好人。

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自己,管理能力不行。

魏忠贤做事很有手腕,是个能臣。

对不起,这种评价,可以作为一个辅助资料,让历史人物的形
象更丰满,但是彻底推翻历史定论是不合适的。

岳飞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魏忠贤祸害忠良才是这些人的核心特征。

抓小放大,只能误导人。

不应该神话历史上的正面人物,但是,起码的尊重是要有的。

对于那些历史的罪人,虽然说有可能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不应该颠倒黑白。

李鸿章其人李鸿章最贴切的人物画像就是:晚清重臣。

因为,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他的确是晚清历史绕不过去的人物。

李鸿章主要事迹有1.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这点来说,作为政府人员,镇压叛军也是理所应当。

更别说,太平天国这个政权,虽然反对清朝腐败统治,但是,初有战果之后便快速堕落,腐败不堪。

统治者并没有真正做到为农民做主,帮农民翻身这样的事情。

被快速镇压下去,也是必然。

而且,天平天国政权内讧不断,杀戮不止,不被灭也没什么希望统一全国,两个政权陷入长期对峙,对于普通百姓也不是好事。

太平天国早期对清朝的打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政权建立以后快速腐化。

因此,失去了内部支持,也给了李鸿章等人镇压他们的机会。

这件事情,从李鸿章所处的历史和阵营来说,他做的没错。

从事后回顾,他的做法也没太大问题。

毕竟太平天国到后期,早就质变了。

如果太平天国能一直坚持农民起义的纲要,坚持人人平等,被镇压的话,是挺可惜的。

但是,李鸿章等人镇压的不过是打着『人人平等』的旗号建立的又一个封建独裁政权而已。

就我个人认为,不管从李鸿章个人的立场还是历史的影响来说,都算是可以给李鸿章加分的。

清朝不好,但是,不代表反清的就是好东西。

赶走一只狼,请来一只虎就得不偿失了。

2.洋务运动核心人物之一,创建北洋水师洋务运动,自然没什么好说,肯定是给李鸿章加分的。

3.签订了一系列被认为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作为当时的实权派,作为政府代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为此,背负了不少骂名。

对此,有人认为李鸿章已经尽力了,不该被过分指责。

另外一些人就认为李鸿章简直是卖国贼。

被誉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是当时中国少数具有正常外交观念的官员之一,也是当时少数对世界有所了解并推动了国家改革的官员。

但是,位高权重的他,并没有像俾斯麦一样把中国带上强国之路。

只能说是在风雨飘摇中,勉力维持。

尝试过一些努力,
但是,效果没有特别显著。

除此之外,在新疆事务上,不管是态度还是预判和实际做法,比起另外一个晚清名臣——左宗棠逊色不少。

这一点,让李鸿章的个人能力受到质疑。

更令人遗憾的是,李鸿章本人和其家族应该是存在比较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的。

时人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简单评价李鸿章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民主时代的过渡时期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他在历史上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受限于时代背景和个人能力,没有能够像俾斯麦之于德意志,成为改变国运之人。

他虽然位极人臣,但是,那毕竟还是王朝时代。

而且慈禧太后这个人工于心计,精于权术。

李鸿章并不能为所欲为,虽然在有些事情上,他是自己没做好,反野有些事情,慈禧太后等人也是需要背锅的,不能让李鸿章一个人背锅。

尤其是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能谈成什么样,并不完全由他决定。

不过涉嫌对外受贿一事,是应该被强烈鄙视的,这是出卖国家中饱私囊。

而谈到个人能力,李鸿章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但是从他在新疆问题的处理,以及洋务运动的成果来看,并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俾斯麦式的人物。

毕竟在一个封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跟同时期的先进国家中最优秀的人物相比,李鸿章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至于最难评价的爱国者还是卖国贼这个问题。

在下认为李鸿章不是一个卖国贼,但也谈不上大公无私。

比起卖国贼,他是有底线的,而且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事。

绝非秦桧之流。

但要说他大公无私,爱国至深,也看不太出来,毕竟为了一己私利,也不是没有做过损害国家利益的事。

算不上是诸葛亮一类高风亮节的名相。

可以说,是有点自私的爱国者吧。

是末代宰相,总理雏形。

作为清朝的臣子,他肯定是优秀的。

作为百姓的官员,他应该是合格的。

但是作为历史风云人物,他大概算不上伟大吧。

有人说,如果给他一个更好的时代,他可以成为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家。

可是,历史不容假设。

第二篇:怎样客观的做好自我评价
怎样客观的做好自我评价
怎样客观的做好自我评价:
1、拥有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沟通
和组织能力,为人正直、能吃苦耐劳、爱好广泛,有极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四年的大学生活造就了我钢铁航海人!我愿用自己的双手与您共同打造.....美好的未来。

2、本人积极向上,学习刻苦努力,团结同学,热爱集体活动。

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社会荣辱观。

3、热爱集体,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性格开朗,乐观.并有处理突发事件之能力。

通过对贵公司的了解,感觉贵公司实乃我理想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并发挥自己所学的理想场所。

在此,我诚挚的请求加入贵公司,希望贵公司能给我机会,我会尽自己所能为公司服务.最后,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4、通过对贵公司的一些初步了解,本人很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能使我为贵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在此,衷心的祝愿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5、为人正直,责任心强,上级交给的任务能及时很好的完成,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善于交际,能正确的处理人事关系,团结人心。

非常想加入.....公司,如能有幸进入贵公司,必将努力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

第三篇: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
对鲁迅的评价怎样才客观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个人作品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杂文集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小说特色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

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

”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

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

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等。

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

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

用现代语言自由发挥,以“油滑”的姿态对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

同时在许多篇什中都存在着“庄严”和“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相互补充,渗透于消解。

例如《补天》中,女娲造人时的宏大与瑰丽令人向往,而结尾,后人打着“造人、补天”的旗帜在死尸的肚皮上安营扎寨又显得极其荒诞,这种荒诞将前文的伟大感消失殆尽,并转化为一种历史的悲凉。

人物评价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
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第四篇:近现代史论文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
目录
摘要...................................................3 关键字.................................................3 正文 (3)
一、生平与仕途 (3)
二、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4)
三、历史评价..........................................5 参考文献.. (6)
【摘要】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
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字】李鸿章
清政府
洋务运动
【正文】
一、生平与仕途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
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

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

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

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2 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

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

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

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

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

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当时清朝的达官贵人和主要支柱绿营兵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来制止文官武将和绿营兵的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

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

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

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

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

”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

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一战,一败涂地。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
李鸿章夫人,称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
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

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

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

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

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

李鸿章算过一笔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