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4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案 湘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目标:1.理解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重点)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重点) 3.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分析人类的发展行为和思想。
一、控制人口规模
1.含义
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原因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
3.目的
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1.土地资源
(1)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在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
(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水资源
(1)问题: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
(2)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
(1)存在的问题⎩⎪⎨⎪
⎧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
(2)保护措施: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政策和措施,例如,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治理污染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的内容
(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从观念走向行动
(1)各国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
(2)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
(3)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
(1)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是控制人口。
( )
(2)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 )
(3)在资源利用方面要不用不可再生资源,多用可再生资源。
( )
(4)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靠政府,个人无能为力。
( )
(5)面对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下列哪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 )
①家庭中利用洗菜水冲厕所②城市建设集雨设施③园林绿化中多建大型草坪④开发利用中水⑤利用自来水冲洗车辆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④
【提示】(1)×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是控制人口在合理的范围内。
(2)×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生产过程相比较而言的。
随着经济
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清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3)×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在加强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同时,加强资源勘测,增加后备储量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对于可再生资源: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4)×协调人地关系,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人地关系会更协调。
(5)D草坪的维护需要大量的水,利用自来水冲洗车辆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响。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问题1 (综合思维)什么是循环经济?
【提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循环经济有哪些模式?
【提示】工业是清洁生产;农业是生态农业。
[归纳总结]
1.循环经济及具体形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是循环经济,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其具体内容如下:
2.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对比
1.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增长方式上有很大差别。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2)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D.污水灌溉农田
(1)C (2)B [第(1)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高消耗、低增长、高排放,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的增长方式是低消耗、高增长、低排放。
第(2)题,矿渣生产水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
袋,每年废弃量超过300吨,而降解则需100到200年。
因此怎样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高度重视的公共课题。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塑料袋垃圾会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消耗大量资源。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作为公众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减轻这种危害?【提示】自备菜篮子或布袋购物,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
[归纳总结]__主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北京市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城市,近几年这种情况无法有根本性的改变。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北京市缺水的原因有( )
①位于干旱区,地表径流少②过量开采地下水③水污染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量大
A.①④B.①②
C.①②③D.②③④
(2)下列措施中,可以合理、有效缓解北京市缺水状况的有( )
①节约用水②提高水价③跨流域调水④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D (2)B [第(1)题,从自然条件看,北京地区位于半湿润区,面积较小,地表径流少。
过量开采地下水、水污染严重、用水量大是导致缺水的主要人为原因。
第(2)题,解决措施中,节约用水、提高水价和跨流域调水的措施可行。
人工降雨不是根本有效的办法。
]
人地协调观:关注新闻报道树立环境观念
国家能源局2019年2月12日发布消息,通过4年多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我国已有7.5亿千瓦以上的煤电机组,约占全国的70%,实现了超低排放。
标志着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主要是对燃煤机组的烟气排放进行治理,降低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水平。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
下图为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①公平的观念②发展的观念③环境的观念④权利的观念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2)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较低的人口素质
D.资金严重短缺
(3)下列关于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1)B (2)C (3)D [第(1)题,该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压力,同时也减轻了环境污染,体现了发展的观念和环境的观念。
第(2)题,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水平低,造成人口素质较低,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第(3)题,该产业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但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
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
A.原料丰富B.科技发达
C.市场广阔D.交通便利
2.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 (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
1.A 2.B [第1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
第2题,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
读世界稀土产量变化图,回答3~4题。
3.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下降至目前的30%,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
B.我国新勘探的稀土资源少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世界最多
4.据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60年前美国产量高于其他地区
B.中国稀土产量一直上升
C.M年份美国稀土产量最高
D.M年份后,美国消费量持续递减
3.C 4.C [第3题,由于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我国稀土的保有储量大幅减少。
第4题,1960年前,美国稀土产量低于其他国家;中国稀土产量呈现的是有升有降总体上升趋势;图中体现不出消费量情况,故判断不出M年份后美国消费量持续递减。
]
教材P102~103活动思考
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人们充分认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自觉树立人口观念,自觉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第三,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
健康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健康的人口就不能有健康的发展,发展不足又是造成健康问题的根源。
教材P103~104活动探究
1.制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到河流
中,将会污染河流,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2.制糖废水在处理过程中,产生了甲烷,这是一种清洁能源,还产生了动物饲料。
一方面,这些新产品提高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变废为宝,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3.本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收集材料时要着重注意工业部门的生产过程,注意哪些生产过程会产生废水,工厂对这些废水是怎样处理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效益或问题等。
教材P104~105活动探究
1.怀柔区覆土造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
这样,一方面,可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通过对荒滩进行改造,改善生态环境,获得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
2.各小组可针对我国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华北平原)等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教材P105活动实践
森林的功能和效益: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和饲料。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因此,有人说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教材P106活动探究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思考。
开源: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开发地下水。
节流:建立大中型水库、收集雨水、雨季回灌地下水、节约用水(减少浪费、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改良作物灌溉技术)等。
教材P106~107活动探究
本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减少海洋环境污染;(3)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全民海洋环保意识;(4)健全海洋法律体系。
教材P107活动探究
1.猴子能捡到易拉罐,说明该风景区存在着乱扔垃圾的现象。
2.假如有一天猴子身边的易拉罐越来越多,其周边环境将会越来越差,并且会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3.本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尽自己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教材P108活动探究
1.本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分析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借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关注。
2.本活动承接上题。
学生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针对性措施(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生态破坏的防治
等)。
个人不仅要积极参加有关的环保宣传和行动,还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3.本活动承接第1题。
如果该地区环境质量良好,那么采取的主要措施重在预防和保护。
4.在学校附近风景秀美的绿地开发建设化工厂是极不合理的。
一方面破坏了绿地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化工厂对大气和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危害师生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持反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