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话“周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浅出话“周天”
作者:彭旭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0年第4期
彭旭
道家的内丹术里面,始终贯彻着一个内容:“周天运转”,这是中国道家内丹术的一个鲜
明特色。

道家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根本性内容。

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需要,中国的
先民们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插秧,所以,需要一个全国各地都能够观察得到的标准。

三皇五帝的时代,普天下都能看到的,首选天上的星象。

聪明的华夏先民们,发明了“观
象授时”,观周天,定春秋,制二十四节气。

华夏文明的种子,在周天运转中悄悄萌发了。


道家的内丹术,把内炁在任督二脉的循环,比喻为占星学的周天运转,日月升降交替,也是华
夏文明“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一种表现。

在内丹术里,由清净入手,回归混沌。

尔后静极生动,太极开基,阴阳二气交媾,小药产生,也叫一阳初生。

下丹田内炁萌发,然后抓住时机采药,药物从下丹田经阴跷穴,过长强,
闯尾闾,尾闾关也称“踏破地狱第一关”。

药物入背部督脉,背部属阳,开始进阳火,从督脉
上升,过夹脊,上昆仑,由玉枕铁壁入脑内。

古人拿炼矿来比喻,药物在鼎中烹炼,元精和元
神结合成丹。

尔后,去矿留金,真种从任脉下降,称为退阴符。

就像炼矿一样,在鼎内烹炼成
金以后,需要淬火降温,经十二重楼,降至上腹部的黄庭宫,把真种保存在此处,所谓“乾坤
交媾罢,一点落黄庭”。

这个过程就是周天运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周天。

道家著名的《内经图》里面画的,就是周天运行。

各类丹经都不厌其烦地记载周天运行,比如钟离权的《钟吕传道集》,西派李
涵虚的《三车秘旨》,还有伍冲虚和柳华阳的《伍柳仙宗》里面都对小周天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一次次的采炼过程中,任督二脉的脉路从打通到不断拓宽,脉道越走越宽敞无阻。

说是打通,其实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人体的经络系统天然存在,这是中医经典《黄帝
内经》里面明确记载的。

经络是我们华夏先祖的伟大发现,只要是人,就必然会有三阴三阳经
和奇经八脉,而内气必然在里面流通!
任督二脉是其中的两条经脉,《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内炁从“胞中”发出,胞中也就是
下丹田,在下腹部。

从胞中发出后,往下到阴跷,阴跷古称“三江口”,这里开始分为三条经脉:冲脉、任脉和督脉。

内丹术只用任督,其中任脉在体表前面的正中线,腹部属阴,故任脉
属阴,任脉为阴脉之海,联通全身各处阴经。

督脉在背部的正中线上,背属阳,故督脉是“阳
脉之海”,连接全身各条阳经。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黄帝内经》素问篇,《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

”其中“颐”指下颌部,即承浆穴。

任督二脉在普通人也是通的,但是通畅并不一定连接。

督脉从背部上头,有一个分支从玉
枕入脑内,内丹术的药物就是从这里进入脑内(鼎内),另外有一条分支沿头皮正中而上,到
头顶的“百会穴”,然后沿正中线下降到鼻腔内,止于上唇。

而任脉是从下颌往下沿体表前面
的正中线下降。

任督二脉构成了人体正中线上的一个圈。

但是,大家看看解剖图就懂,我们人
体在口腔和会阴部这里,生理上天然是裂开的,是不连接的。

也就是说,督脉在口腔这里和任
脉断开了,这是第一个断开处。

第二个断开处是会阴部,位于女性阴道和男女的尿道、肛门处。

也就是说,任督二脉各自是通畅的,但是并不天然连接成为一个圆。

那么怎么办呢?如何让内炁在任督二脉里面循环起来呢?循环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圆圈才行,就像电路一样,火线和零线必须构成一个回路,电子才能环流起来。

所以,办法就是,让任督
二脉连接起来。

这个方法古人称之为“搭鹊桥”,牛郎织女鹊桥来相会嘛,这是一个比喻。


个断开处,就需要搭两座“鹊桥”。

首先连接第一个断开处——口腔,把舌头搭上去,也叫“舌抵上颚”。

刚才说了,督脉的
末端位于龈交穴,也就是上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这样通过舌头,就把督脉和任脉连接起
来了。

而搭下鹊桥,其实就是收缩会阴部的肌群,通过适度夹紧这些肌群,让裂开的尿道、阴道
和肛门更好地贴合在一起,从而让任督二脉更好的连接。

搭上下鹊桥的诀窍是要“适度”。

这些肌肉筋膜组织,就是中医说的“腠理”,腠理张弛
适度,内气运行更佳。

大家知道,其实我们平时口腔里面,不说话的情况下,舌头也是很自然
的跟上颚贴在一起的。

阴道和肛门的肌肉也是自然的相贴的,但是毕竟连接得不是非常好。


上普通人没有经过修炼,内气比较弱,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内气的流动。

如果经过内丹术的修炼,内气充足以后,对内气流动的体会明显,大家就会很清晰地感觉到什么情况下内气流动得比较
顺畅了。

这个诀窍就是“松紧适度”。

特别是一天的劳累,在体内阴阳不平衡的情况下打坐,
打坐就是重新调整体内任督二脉气机平衡的过程,由于是从失衡到重建平衡,有明显的内气流动。

就像水流从高处流到低处。

所以最容易让人体会到内气的流动感。

如果你把鹊桥搭好了,
就很明显地感觉到任督二脉里面气的流动。

我的经验就是:如果是“如忍小便”,加上“舌抵上颚”,就容易引发任脉气的流动。


多人修炼多年,都没有体会到任脉里气的流动,其实就是没有做好“如忍小便”这个动作,因
为下面任脉的负极接通以后,可以吸引上面督脉正极的能量下行,阴阳互吸。

如果是“如忍大便”,那么就有助于气上督脉,特别是过长强穴这一关。

这个“如忍大便”的动作一定要适度,微微即可。

太松了,没感觉,太紧了,腠理致密,经络阻力大,也不利于气的流动。

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符合“中”的状态,就对了。

这个适度收缩会阴部的动作,只适合于刚刚开始打坐
的时候,任督二脉气机阴阳平衡以后,进入忘我的状态,也就是真正的“中”的状态,这个时候,自然会忘了收缩会阴部的肌群,其实这个时候腠理已经进入了最佳的状态,也不需要人为
的调整了。

关于上鹊桥,我的实修体会就是,舌头搭到不同的位置,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做过
不同的实验,当我把舌尖自然顶到上牙龈内侧正中的位置时,内气在体表的流动就非常好,功
中脸上的皮肤会有明显的痒或者电流的路线感,下座后鼻头、头发根会有油脂头的排出。

内气
从上唇经过舌头,流到气管,绕过了下颌部,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后,脸上的皮肤除了下
颌部以外变得非常好,在下唇为界,下颌这里形成了一个扇形区域,这个区域里面由于没有内
气流过,所以皮肤相对还是比较油腻,有时有油脂堵塞。

但是除开下颌这个区域的脸部其他皮
肤就非常好,白嫩、细腻。

我是油性体质,练功后黑头不再有了,油脂成液状分泌出来了。


着镜子看,脸上的下颌部分皮肤相对黑,其他皮肤白,有清晰的分界,对比非常明显,这就是
内气没有流经下颌的缘故。

而当我把舌尖往上颚方向退,接近咽部的地方搭鹊桥,这个时候脸
部的皮肤就没有之前好。

但是内气对内脏的调节能力明显加强了,五脏六腑的功能明显比之前
协调。

另外,还可以体会到内气对情志的影响,在体内气机运行的不同情况下,人会跟着开心
或者抑郁。

这个时候,深切地体会到《黄帝内经》里面说的五脏对应人的五志的描述是真的了,《黄帝内经》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实话,如果不是修炼内丹术的人,对气影响人情志的认识只会停留在纸上,所以我得出结论,我们的祖先能写出《黄帝内经》这
样的著作,肯定也是内丹术的实践者,也印证了华夏文明几千年,一脉相承。

任督二脉是一个天然的潜在通道,在一次次的采药过程中,经过内气的一次次冲刷,就像
河流冲刷河道一样,脉路变得越来越宽阔、宏大,内气流动的阻力也越来越小。

其实内气在经
络里面的流动就像水流冲刷河道一样,有些关口,比如尾闾关,就像一个水坝,一开始,水流
的力量不足于跨过它,古人叫“宝积未富”,只能不断地积蓄力量,千万不要在水量不足的情
况下强行用意念导引,水流跨不过水坝,只能往阻力低的旁边绕行,从而冲出一条岔道,这就
是出偏了,而且一旦形成,很难纠正。

正确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精累气,把水量攒足了,力
道够猛了,让它从潜在的河道上冲过去,不要导引,只需要提供充足的能量,这样就能开关展窍,沿着正确的任督脉路前进。

在通任督的过程中,大概有两种练法:一种是北派的练法,就是在下丹田积聚内气,以强
大的能量猛烈冲关,伴随着强烈的感觉,比如热感,钻痛感,属于“顿法”。

还有另外一种练法,就是南宗的沐浴,南宗没有意守下丹田,纯粹温养沐浴,这是一种“渐法”,其实也是一
样的。

上文说过,人体的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本来普通人也有内气流过,只是流量比较小
而已,那么,南宗通过修炼,内炁逐渐积累,水流也逐渐增多,就像细水长流,慢慢冲刷河道
一样,水滴石穿,最终也是会把河道拓宽的。

这就是有些人没有突发的强烈感觉,但是修炼多
年以后,任督二脉里面气也流通得很好的道理。

更有些人,功态进入得好,气够足,人够松静,一下子就通过了,古人所谓的“一箭透三关”。

所以对于通任督,不必计较于怎么通,各人情
况不一样,殊途同归,到达目的地就行。

在任督二脉通畅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体内阴阳不平衡,其实就是气机不平衡的时候,由于任督二脉分别连接了全身的阴经和阳经,这两条经络会自动调节气机的平衡,内气会
自发在任督里面流动。

我个人的体会就是:下丹田到阴跷穴这一段没有明显感觉,这是由于体
腔内属于“场”的存在,并非线路。

从阴跷穴经常会有一股像水流一般流动的真气,自动往尾
闾方向射去,开始的时候,在尾闾关有点阻力,需要配合这股势能适当提一下肛,也就是稍微
收缩一下肛门括约肌,内气就冲上去了,到了后面顺了以后,不需要提肛。

内气自然往上沿督
脉上升,在背部正中划出一条清晰的线路,过夹脊到后脑勺的玉枕,玉枕处涨得厉害,冲了几天,放松颈项部一低头,吸气,真气从“风府穴”这个地方钻入脑内,有一段时间脑子昏昏沉
沉的,涨得难受,满面红光,那是内气积累在脑内,没有能往前走的缘故,过一段时间,突然
内气下降到鼻腔部位,流了一段时间的浑浊的鼻涕,感觉是把原来堵塞脑窍的浊气排出去一样,后面鼻涕逐渐变清,脑子也越来越清明,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感觉脑窍通了,记忆力显著上升,从此博闻强记,脑子非常好使。

内气沿着鼻腔走,没下来的时候有种被真气顶住的感觉,
然后通过舌头往下降到任脉,舌下“金津”“玉液”两穴有甘甜、黏稠的津液产生。

绛宫有强
烈的抽吸感,同时喉咙痒痒的,跟着绛宫的吸力,内气一波波地过气管,也就是十二重楼,被
吸到胸部膻中,仔细体会吸力虽然是在绛宫发出,但内气行走是在胸壁,并非胸腔内。

然后下
降到上腹部的黄庭,也就是中宫。

内气到了上腹部以后就没有沿着体表正中任脉流动的感觉,
已经储存在上腹部的黄庭宫了,也就是说内气在这里进入体腔内,属于能量场了,主流不再沿
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下行。

这也就是为什么丹经上说“黄庭宫存而不炼”的原因了。

而气走任督
二脉则是炼化的过程,是阴阳交媾的过程,古人说的“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就是这个意思。

任督二脉气的流动,不一定是在打坐中。

其实我们的身体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断地工作,消
耗气血,阴阳不平衡,气机总在动态波动中。

所以,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地通过经络调整气机,
把紊乱的气机调整平衡。

故而,在平时,我经常感觉到气机的不定时发动。

比如,开车的时候,突然感觉鼻腔部有气涨,喉咙痒痒的,胸部的绛宫开始抽吸,这个时候必须马上停车配合体内
气机的运动,把舌头搭上去,放松,然后气就被绛宫一波波地吸下来,口中的津液也跟着满了。

如果这个时候开车没有办法放松,那么气在鼻腔部越积越多,这股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必
须释放,就会重重地打个喷嚏,把势能卸掉。

而如果平时躺在床上的时候气机发动,就好处理了。

应机搭好鹊桥,保持心如如不动,任
体内的气在任督循环,后升前降,如日出月落,周天运行。

任督是阴脉和阳脉之海,会带动全
身经络的运行。

整个人进入了一种玄妙的状态里面,杳杳冥冥,浑身酥软,全身经络尽开,内
气流畅无阻,舌下津液一波接一波。

正如唐代丹师崔希范《入药镜》里所描述的:“先天炁,
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

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

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
应潮。

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


意守下丹田其实有时也可以引发任督的气机发动,前提是要够专注和放松。

我的体会发动
机是神厥穴和命门穴连线中点往下肢方向约三寸的一个范围,才是真正的“脐下三寸”,位于
下腹部的体腔内,是真正的下丹田,是“炁穴”,是气机的真正发动区域。

这个地方就像一个
触发按钮,会引起气机发动。

在下丹田往阴跷这一段没有内气流动的路线感觉,只觉内气一波
波地往长强涌去,经督脉入脑后,会引发泥丸宫内元神感应,下丹田和泥丸宫遥相呼应,一下
一上,一阴一阳,月窟和天根如磁铁吸引,互相带动,相互促进。

元神把人带入若有若无的功
态里,反过来也更好地促进了下丹田气机的运动,进入一种杳杳冥冥的状态里面,通体酥软,
像醉酒一般,体内生机盎然,内气后升前降,如日月更替。

印证了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观物吟》那句古诗:“天根月窟常往来,三十六宫都是春。


这个时候,回头再看看道家著名的《内经图》,就能更深切地理解图中的真意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修行者会说:“你说的都是体感,内丹修炼不在肉身,内丹术跟色身
无关。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如果无关,那么如何解释搭鹊桥?如何解释中医的针灸?针灸在
中国流行了几千年,有着实实在在的疗效,造福了无数华夏子民,它就是用针刺肉身来引发经
络里气的运动。

所以,讲道家内丹术,绝对不能脱离正宗的华夏文明,不能架空《黄帝内经》
里面的经络学说。

内丹术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家养生学,跟中医同根同源,跟《黄帝内经》
一脉相承。

凡是脱离《黄帝内经》的,都不是正宗的华夏养生术。

而任督二脉,由于是阴脉之海和阳脉之海,我们聪明的祖先抓住了这条纲领,效法天地,
通过周天运行来调整人体的气机平衡,使人体气血运行顺畅,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中宫气融融,身心得安泰。

充分反应了中华道家天人合一,仙道贵生的先进养生观念。

道家内丹术是人类养生学皇冠上的明珠,笑傲世界养生保健之巅。

它以阴阳五行和易经八卦、占星学的周天运转为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的经络气血学说,结合《道德经》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思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学,它有着华夏文明最该有的样子,它穿过悠久
的岁月,在华夏大地流传至今,庇佑着炎黄子孙一代代健康成长,必将在中华大地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