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8《用奇谋孔明借箭》精品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奇谋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字。

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

写出孔明成功借箭的条件与同学交流。

思想目标:
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及孔明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能力目标:
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目标:
1.认读9个字。

2。

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3.写出孔明成功借箭的条件与同学交流。

教材内容简介:
课文选自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鉴现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出删除几段话外所有语言均保持原著面貌,亦不影响故事的完整。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成功借箭的条件.
教学难点:
课文中有一些比较难懂的句子,需要有一定的背景资料.
教学媒体准备:
幻灯片
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幻灯片
《烟台的海》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字2个,会写字8个.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烟台的海》,齐读课题。

谁来介绍关于烟台海的相关知识?自由展示。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四、赛读,把课文读正确.
1.各小组自由练习
一会儿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能读正确、读通顺!
2.展示:小组间赛读
每个小组抽取同等水平的同学进行比赛。

(其他同学仔细听,并随即进行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随机指导)力求让后进生读正确。

五、识字.出示生字词语,读熟并试着理解
(课文已经读正确了,那从课文中跳出来的词语你认识吗?请打开学案,抓紧读一读词语,一会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石凳嬉笑过滤恬静湛蓝惬意
1。

读熟并试着理解。

2。

展示读词语并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嬉笑过滤恬静惬意
六、再赛读,把课文读流利。

1.自己练读
2.小组间赛读,挑战读
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如学生难以回答,师引导:请大家快速读第一段和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由展示。

生补充,师总结
作者主要记述了烟台海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与精妙。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烟台海的绮丽壮观,体会语言的生动与精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烟台的海》,齐读课题。

回忆课文内容,自由展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补充,师总结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精读课文
1。

出示自学提纲:默读课文,标划自己感受比较深的语句,在其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

小组交流
3。

展示汇报
学情预设:
1。

如学生汇报第二自然段,师注意引导
(1)抓住了“气势汹汹"“暴怒”“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
等词语,感受烟台海巨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2)学生能够谈到烟台海的景美,可能不能谈出人的美,教师适时过渡:除了写了景美,还写了人,人怎样?引导学生品味“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

(不畏严寒,不怕风浪).
(3)小组合作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展示读.
老师可以这样引导或总结:你感受到了冬天海的特点了吗,能说说你的体会吗?你觉得这样的海美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将这独特的美表现出来吗?
2。

如学生汇报第三自然段,师注意引导
(1)通过“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感受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

(2)引导品味“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词句感受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3。

如学生汇报第四自然段,师注意引导
引导品味“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喃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小结:说是画,是因为像画一样美丽,说是背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舞台,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小组交流,老师相机引导、评价鼓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美观的书写“凳、蔚”等8个生字.
2.完成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

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比落笔,字的位置
3。

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写字提示:“滤”字的左旁三点水要写得窄一些,略向上提,居于右长撇上,右部“虎字头”撇要长而舒展,留出右下“心”的位置.
4。

学生仿写(前台展示)。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

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5。

检测生字.
二、小练笔。

烟台的海四季各有特点,非常美。

我们的家乡也很美!现在有游客到咱们家乡来旅游了,你尝试做一回导游,向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一个美丽的季节。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生根据注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和合作读懂为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重点:读懂文本,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老师忘记‘辩’字怎么写了,谁能告诉老师?”(学生说辩的写法)“结合辩的字形说说辩的意思?”
2。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炼出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以读为本,层层深入。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感受文言文的节律。

2.学生个人诵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同桌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好。

4。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早近午远早大午小早远午近早凉午热
5。

师生分角色读。

教师:孔子;两名学生:两小儿。

三、辩论“远近”,深化文本.
师:两小儿各执己见,连孔子都无法决定孰是孰非,同学们,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整合文本,拓展延伸.
师: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是早近午远,还是早远午近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太阳》一课中已经有所了解。

(多媒体出示《太阳》节选)
师:既然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太阳早大午小,早凉午热呢?生:早大午小是因为: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的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太阳显得大些;中午太阳高升,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生:早凉午热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创造表演,激思促写。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孔子不知道的问题,你们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老师佩服你们,孔子更欣赏你们.他带着两小儿乘着时空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重演《两小儿辩日》:两名学生:两小儿;一名学生:孔子;一名学生:现代少年。

师:同学们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又观看了几位同学创造的《新编两小儿辩日》,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写下来.(可以对孔子说,或者对两小儿说,也可以对现代少年说,还可以对自己说……)
生:(写后交流)
六、诵读名言,余韵犹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孔子
练习5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创造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诵读与积累成语,丰富文化知识.
3、学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辩论.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教师创新情景:同学们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

(2)学生说说挂有这些招牌的商店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看过的招牌中,你认为哪些是最有创意,最让人过目难忘,最能吸引顾客的?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题,明白皇甫东开的是超市.说说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
(2)学生试着起店名。

(互相讨论)
(3)学生分组说出自己起的店名。

(师生评议,要有意思、新颖)
(4)指名学生说,并说出创意的来源.
(5)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

(明确是给货物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货物可以分成几类,各类别的名称是什么。

(3)学生分类,并填入题中。

(4)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成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认准字音.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弯曲、反弹、步"等字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趣导入:播放一段辩论录像.画面闪现法庭辩论镜头,国际事件辩论镜头,商务谈判辩论镜头,大、中、小学生辩论场景……
2、揭示话题:在电视节目或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辩论的场面。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辩论,开个“小小辩论会”。

(板书: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
3、指导。

(1)学生朗读怎样“辩论”.
(2)学生选择辩题和正方、反方。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
(4)讨论:辩论双方的观点各是什么?有什么欠缺?正确的结论应是什么?
(5)学生上台演练,其他同学评价辩论的情况。

(6)师生共同评议。

4、拓展。

(1)教师让学生课后设计辩题.
(2)鼓励学生经常参加辩论。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屋、眉".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2)再次练习两个字的写法.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予以纠正。

第十四课鼎湖山听泉
一、选择题。

(共20题)
1.“zhào qìng”的汉字是().
A、肇庆
B、曌庆
C、肇擎
2.“薄雾”的拼音是()。

A、báo wù
B、báo yún
C、bó wù
3。

“愈”字共有()笔笔画?
A、12
B、13
C、14
4。

“缝”字共有()笔笔画?
A、12
B、13
C、14
5。

“忽”字属于()结构?
A、上下
B、左右
C、半包围
6.“勃"字属于()结构?
A、上下
B、左右
C、半包围
7。

“清亮"的近义词是()。

A、清楚
B、清澈
C、明白
8。

“清纯”的反义词是().
A、庞杂
B、纯净
C、清澈
9。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10.本文的作者是()。

A、谢竹丽
B、金志文
C、谢大光
11。

本文作者是哪里人?()
A、陕西
B、山西
C、山东
12。

本文一共有多少段自然段?()
A、3
B、4
C、5
13。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A、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14.根据本文的写作顺序,可以将本文分为几部分?()
A、1
B、2
C、3
15。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这句话说明()。

A、山里很荒败
B、山里很安静
C、山里只有泉水的声音
16。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句话中的“跳跃”一词好在()。

A、使文章富有动感
B、是动词
C、写出了行进状态
17。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这句话说明()。

A、泉水是有生命的
B、钟声和泉水是很好的搭配
C、作者的心情愉悦
18。

作者的游览地点是()。

A、贝加尔湖
B、鼎湖山
C、牛头山
19。

“湿漉漉的树叶”,为什么树叶是湿漉漉的?()
A、清早的露珠
B、泉水的水滴
C、下过小雨
20。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

A、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表达自己体会到的人生哲理以及生命的意识
C、两者都对
二、填空题。

(共10题)
1。

“yuèěr"的汉字是悦耳。

2。

“gǔchà”的汉字是古刹。

3。

“躺”字共有 15 笔笔画。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

“龄"字共有 13 笔笔画。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5。

“寂”字属于上下结构。

(请从上下、左右和半包围中选择)
6.“胧”字属于左右结构.(请从上下、左右和整体中选择)
7。

“粗野"在本文中的反义词是轻柔。

8.“奇妙”在本文中的近义词是美妙。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10。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三、判断题。

(共10题)
1.“luǎn shí”的汉字是“卵石”。

(对)
2.作者所去之地是在肇庆市东郊。

(对)
3.山里的泉水不会交错。

(错)
4。

“云中传来钟声”,这句话表明山里是幽静的。

(对)
5。

庆云寺建于元朝。

(错)
6.作者一行人在庆云寺借宿的。

(对)
7.本文中,作者在多处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
8.本文中,比喻是唯一用到的修辞手法.(错)
9.由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在游山时,内心有一丝的不畅.(错)
10。

本文是一篇写景类的散文。

(对)
四、连线题。

(共10题)
1.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著名的薄雾
飘渺的泉声
淙淙的泉水
清亮的声音
奇怪的风景
2.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宁静的卵石
流淌的水潭
厚重的暮色
深深的小溪
光滑的回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