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让绘画活动更精彩——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起来,让绘画活动更精彩——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
趣的策略
摘要:新《纲要》的艺术领域方面,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与生活化的同时,又敏锐地抓住了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即美与创造,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

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

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儿来说,绘画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

它不仅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发展了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了幼儿的性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绘画中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健康的情绪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过绘画,幼儿将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

关键词:绘画兴趣欣赏操作交流
正文:“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

我们应该在孩子用画笔表达自己情感和体验的同时,让孩子有用手、口、身、行全方位表达他们作品的机会。

允许幼儿用会话替代绘画中的隐性世界,表达内心情感。

多一把尺子衡量事物,更应多几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幼儿。

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孩子,敏感地找到教育的定位点。

幼儿时期是创作力培养的主要阶段,我们应该为他们打开创作的大门,让他们在这个广阔自由的田地里进行创作。

利用有效的手段,诱发无穷的创造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绘画绘画兴趣呢?
一、“赏画” ——创造美的天地,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
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

“赏”并非表面的看看,而是深入的寻找美,观察美。

而赏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名画,大自然更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它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飞禽走兽,甚至锅碗瓢盆等等,都是儿童观察和描绘的素材。

启发儿童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物的“形”与“色”,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

总之,绘画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儿童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正确引导幼儿“赏”在绘画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例如:我们班教室里专门创设了这样一个区域——“涂鸦天地”,里面有名师大作,有家长的作画,也有孩子的涂鸦作品,无论是大作还是涂鸦,我们都给予同样的肯定和欣赏。

区域里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定期更换,给孩子的眼睛注入新的亮点。

如结合本主题“春”,欣赏了画家们对于春的不同理解,由于幼儿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画春天里人们的穿着、有的画春天的花草树木。

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的想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有个性,更懂得怎样去欣赏美的事物。

二、“听画” ——组织美的语言,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

教师不仅可以用专业语言指导儿童的观察,而且可以用艺术性的语言去描述需要观察的对象。

儿童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境之中,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跃然纸上,惹人喜爱,显露出儿童的创造智慧和创作才能。

用艺术的语言指导幼儿不断提高绘画水平,是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

例如: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画蛋宝宝时,下笔时画得太小了,想
画另一张,我有意地“误解”道:“鸡妈妈生了一个蛋宝宝,你先画了小宝宝,妈妈长得什么样,快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孩子一听,高兴了,马上回到座位,在蛋宝宝旁边画了另一些蛋宝宝,画完还跑到我身边告诉我:“你看,鸡妈妈生了这么多蛋宝宝。

”艺术美的评语还能对孩子的每一点发现、创造和进步给与温馨的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_@我是分割线@_@
再比如说用诗句去进行描述,就像一位教师在带领儿童观察大白鹅时那样,给儿童朗诵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极其生动形象地把鹅的神态、色彩和意境等都表现出来了。

二是指在观察时教师必须要求儿童把观察到的事物描述下来,这样的观察不仅有视觉参与,而且有语言的参与,这对加深儿童的观察和记忆大有裨益。

三、“会画” ——激发美的追求,让幼儿的小手动起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支持他们大胆发表见解,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境,深化绘画主题。

在儿童对绘画有了兴趣时,教师必须趁热打铁在绘画前向他们了解绘画的目的和构思。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则应该引导儿童从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比例及空间关系等方面去观察。

观察时遵循从较简单的事物着手,逐渐进入复杂的事物,由一般的观察进入细微的局部观察的一般规律。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奇特的,在他们的笔下,天空、云、太阳、花草、树木等一切都充满了生气,变得丰富多彩,如在画“我的爸爸”时,轩轩把妈妈头发画得长长的,一卷一卷的,她认为这样的妈妈美极了,浩浩把妈妈画成个“大胖子”,而乐乐把妈妈的眼睛画得大大的,在画面中特别突出,三人的特征都被夸大了,可幼儿却认为自己画得很像,还互相夸耀自己的妈妈。

这种夸张在幼儿的画中是常有的
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看得最仔细、印象最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画得较大,这也是一种创造,是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理解、想象、创作。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情感是积极的,由此可以看出,激发没得追求才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潜能。

四、“说画” ——引发说的欲望,让幼儿的嘴巴动起来。

“说画”是指用语言来表达绘画内容。

所谓的“说画”教学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工具启迪思维,激发创作欲望;幼儿“说画”能加深对绘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当幼儿在胡乱涂抹一阵后,即使这张画再难看,但他心中的满足程度并不亚于完成一幅完美无缺的作品,这时的幼儿希望与他人共享这份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赏。

这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看待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做自己作品的解说员,为大家讲解自己的创作内容,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去理解,多加肯定、鼓励幼儿的创作勇气,不能以画得“象”来确定一张画的好坏,应认识到,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热情。

幼儿对事物不同的观察方式以及各自拥有的不同情感,使幼儿的画面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从每一幅作品中发现闪光点,予以肯定,加以启发引导,保护诱发幼儿可贵的创造力。

教师应该蹲下身去,与孩子保持平等的视线,给予孩子描述自己作品的时间,倾听让他们尽情地自由自在地发挥想象,把无法用绘画表达的情感用语言表达。

不管他们画得与现实是否一致,使他们具有成功感,不要任意指责幼儿,打击幼儿的自尊心,要善于欣赏他们的作品,以保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和自信。

倾听幼儿的“画”音,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无穷的创造力。

但我们都要记住,“创造”不是教出来、学出来的,而是看我们老师如何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调动他们做事的欲望。

五、“展画” ——交流美的艺术,让幼儿的心儿动起来。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扬,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喜悦,每个孩子又都喜欢表达自己对他人作品的感受。

每次绘画后,让他们展示作品,自我介绍、自我评价,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

@_@我是分割线@_@
让孩子学习互相评价,可以在评价欣赏中引发绘画灵感,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激发绘画热情。

让幼儿自己做老师,相互做老师,可以更好的表达和展示自己,克服教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使他们从与教师不同的角度找自己和同伴作品中的优点,增加教师对他们作品中隐性事件的理解,并与之互动,与孩子一起在纯真的世界中成长。

绘画是幼儿园孩子普遍喜欢的活动,简单的线条,多变的色彩,经过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展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个富有灵性的瞬间凝固,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童心世界。

展画交流是孩子交流的工具,它能在绘画活动中描绘未能画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在绘画作品面前发自内心的心灵感受,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所以,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增加会话机会,能让幼儿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在翱游中获取成功。

展览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六、“品画” ——品个性的魅力,让幼儿的信心动起来
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的阶段,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和新鲜感,但遇到困难又有畏惧心理,缺乏信心。

因此教师要善于消除影响学生创作的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信心。

重视幼儿在表现物体过程中审美感知、色彩运用等各方面的发展,肯定幼儿的作品,激发幼儿继续感知与创作表现的兴趣,不过分注重结果的效果。

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

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一方面以表扬为主,给予夸奖,教师的激励和表扬会增强学生创作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从中发现自己作品的价值,增强创作信心。

通过赏画、听画、会画、说画、展画、品画提升孩“手”的想像力,引导幼儿把所想说出来、画出来,把头脑中想像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通过画笔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通过语言再次整理、丰富自己的想像,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自主性绘画的表现相得益彰,最终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总之,“动”不但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促进了绘画活动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幼儿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都随之也得到了培养。

同时又带领孩子们对绘画展开了孜孜不倦地追求。

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常让学生的耳朵、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这样会让绘画活动更生动,更有趣,更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