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生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2.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3.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物质的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运输的方式。
8.兴奋性: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AP)的能力
9.resting potential(RP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RP。
10.action potential(AP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11.阈强度:指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的最小刺激强度。
12.阈电位:指足够强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时膜电位的临界值。
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4.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在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或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
5.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6.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正常成人的静息心指数为3.0~3.5L/(min•m2)。
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约为55%~65%。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7.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所经历的时间延搁。
20.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21.舒张压:心室收缩末期,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
23.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的压力。
正常成人约4~12cmH2O。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3.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呼吸运动:呼吸机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5.潮气量:每次呼气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平静呼吸时,正常成年人平均约为500ml。
6.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8.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它等同于潮气量减去无效腔气量再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1.消化: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由消化道上段向下道推进。
3.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吸收:食物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维生素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5.容受性舒张: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
6.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能量。
4.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即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运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摄氏度,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5.体温:体温是指机体核心不分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9.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1.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量。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7.肾糖阈:近球小官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当血糖浓度达到180mg/100mg时,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8.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
9.血浆清除率:两肾1分钟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6.暗适应: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7.明适应:人从暗处初来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8.听阈:人耳对于每一种声波频率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4.神经递质: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6.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抑制。
9.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其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
1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14.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5.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2.允许作用:某种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称为允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