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教学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点评
今天,我们听了陈美玲老师的《》,我们共同感受到这堂课的优美和徐志的康桥情节。
我们听这节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是于我们学校组集体备课智慧的结晶,更得益于这节课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正本和还原。
先说“正本”。
这是一节欣赏课,教学中还了诗歌之本、作者之本、学生之本、教师之本。
1、诗歌之本。
《再别康桥》是徐志写的一首抒,有的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首别离诗。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这首诗都显现出一种再别康桥的淡淡的哀愁和惆怅,体现出了对昔日生活的爱恋之情。
陈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点组织教学,教出了诗歌的原汁原味。
2、作者之本。
课堂中,陈老师比较巧妙地将写作背景引入课堂,为学生了解这首诗作好了一个铺垫。
作者徐志重回康桥,自然而然,昔日的人、事、景、物一定会萦绕心头,诗中所选择的景物,如金柳、夕阳、水草、云彩等,只不过是其中的极其有限的一部分。
那么,陈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时,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感受到徐志的性格,触摸到徐志的心路历程。
3、学生之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这节课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整堂课,洋溢着学生自读诗歌、自我品诗情的陶醉,学生发言时,语言灵动精妙,思维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4、教师之本。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尤如记者采访,记者主要负责牵扯出话题,打开采访对象的话盒子。
这堂课,陈老师语言声情并茂,吸引力强,亲和力强。
这是其一。
其二,教师点拔到位,比如,如何欣赏诗歌,这个题目很大,学生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
陈老师能够将其缩小,先来一个范例引路,师生共同探究欣赏诗歌的关键点,所以后面的讨论能够出成果。
刚才说了“正本”,现在说说“还原”,还原即还原于自然。
自然之一:教学流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平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来到一个新地方,首先感觉到的是这个地方的整体氛围,比如环境是否舒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然后,才会感受到
具体的细节。
同样,读一篇,读一首诗也是如此。
陈老师上的这节课,就是由整体感知到细处品味,然后走出细处,诵读全诗,这样的诵读是高层建筑的读。
自然之二:教学方法摇曳,符合学生好奇心理。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现了两个相反的教学方式,一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欣赏诗歌,体会美感,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对老师来说,可能一读这首诗就能体会得到,可是学生却不会如此。
于是陈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意将其复杂化:自读、听读、配乐朗读、视频、范例引路赏、自读探讨赏、汇报赏成果等,从而表现出了教学方法的'摇曳多姿。
《再别康桥》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比较复杂的,借助意象的表达也是多样的。
但陈老师设计出的一个板书就将其简单化了,学生对诗的内容、思想感情就一目了然了。
自然之三:拓展延伸有效,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课的结尾处,面对惆怅、依恋康桥的徐志,你想说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又一次共鸣。
老师顺手推舟,推荐课外阅读徐志的其他作品,这也非常切合新课程理念,扩大课外阅读量。
总之,这节课显现出了正本清源、还其自然的特点,这堂课是新颖精致的。
我想,这堂课如果参加全省比赛,也极有可能获得一等奖。
以上说词,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