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背影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在上一课时,我们仔细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形象,这个形象如此令人感动。
然而细心的同学恐怕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情感在文中有着极大的变化,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也未必就是爬月台买橘子那样简单,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本文的情感世界。
目标导学一:赏析语言,体会“父亲”的关爱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
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示例:
1.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
“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的关怀。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2.细节部分令人感动。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明确: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
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
(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明确: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困难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
这对比中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目标导学二:把握“我”的情感变化
探究: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明确:文中写到四次流泪,鲜明地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态度。
第一次是“我”回家奔丧,到家后因目睹家境颓败
而伤心,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目睹父亲老态的背影,心生感动;第三次是看着父亲下车离开的背影,饱含着感动和不舍;第四次是父亲来信,“我”回忆背影,内心充满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挂念。
从其他内容上看,“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出来,且在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
比如看到父亲进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那一年20岁,是一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文坛崭露头角,正是青春得志之时,对行事方式与思想都与自己相差了一个时代的父亲,自然有种种不解和不满。
写《背影》那一年他28岁,是清华大学教师,涉世渐深,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
所以文中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作者一再运用反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出强烈的后悔和自责。
最后一段的延伸与补充,不仅照应第一段的内容,更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父子间曾有的隔阂消融,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提示】
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教师可结合相关资料对该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目标导学三:品味本文朴实典雅的语言
探究: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语言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
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善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保留了文言的概括力与典雅内蕴,穿插在文中,使全文有典雅的感觉。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写则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
而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又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目标导学四:学文识类,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基本特点
探究:文章通过回忆车站送别这件事刻画了一个“背影”形象,体现了父子情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结合本文说说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明确:(1)写人记事散文通常记叙一件事或多件事表达某个主题,突出某个人物形象。
如本文则通过车站送别突出
父子情深的主题,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2)记一件事时要记录典型事件、代表性事件,要为主题服务。
如本文在记事时,着重选用车站送别事件,重点突出送别时的背影而取得了成功。
二、板书设计
背影
语言描写:
舐犊之情
“我”——四次流泪——感激、心疼、愧疚
语言:朴实
三、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的情感与形象互相交融,分析形象与把握情感分开讲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散文学习的整体美感。
此外,由于对时代背景与写作背景未做过深的探讨,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意蕴体悟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