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华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丽华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的开题报
告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研究设想(1000字以内)1.课题提出 2.研究目标与内容 3.实施过程(简要) 4.预期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目的与意义
1、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在进行着“以人为本”的深刻改革。
可以预见,未来
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
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方向。
2.教学现状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一切学生,课堂是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但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沉闷的气氛、压抑的心情,阻碍了教师、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致使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它的阵地作用。
学生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要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实现高效的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发言学习策略。
提供基于引导发言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提出克服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方法和经验。
2、课题研究内容:挖掘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原因:胆小——不爱思考——思维不敏捷——学习无趣等。
相应的对策:(1)培养学生发言的各种品质(2)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地评价每位学生(3)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3年3月1日——2013年3月31日)主要内容是建立课题。
第二阶段: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4月1日——2013年11月30日)
1.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学生不愿发言的内心想法。
2.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经验成果,为更深入地开展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预期成果
以往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有时不知教师讲到哪,上课睡觉,不能主动回答问题等情况能大有改观。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对于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能主动回答,对于探究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真正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场面;与此同时,教者也要把这一理论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给领导。
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创一个“以人为本,打造紧张、有序、高效的和谐课堂”。
《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总课题组的指导要求,我申报的子课题《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被总课题组、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审批通过。
为了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
下面我将就子课题研究作如下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在进行着“以人为本”的深刻改革。
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
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方向。
2.教学现状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一切学生,课堂是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但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失去自信,担心同学嘲笑等,导致了高年段的语文课堂常出现发言者密实无几,课堂成了为数不多的学生舞台,甚至部分教师只能进行“一言堂”。
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导致语言能力退化,思维能力下降,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不擅交往,个性无法得到张扬,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成长。
沉闷的气氛、压抑的心情,阻碍了教师、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致使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它的阵地作用。
学生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要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实现高效的课堂。
3.课题研究的宗旨:
①.寻找出教师何种不当的教育行为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扰并分析成因;
②.结合我校的教育改革提出相应举措;
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④.促进师生沟通与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主要内容之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知识不能简单的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
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替代的。
2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千差万别的,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智能结构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人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组合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能组合。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
3.人本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他们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
由此,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4.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个人的学习动机决定了以什么作为其强化物,
如果我们要使行为在频率、持久性等方面有所加强,需要选择对个体产生积极意义的强化物,
个体的需要、价值、抱负、兴趣等动机因素决定了什么是对他们有用的强化物。
动机对学生
的目标行为有所加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发言学习策略。
提供基于引导发言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
提出克服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方法和经验。
2、课题研究内容:
挖掘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原因:胆小——不爱思考——思维不敏捷——学习无趣等。
相应的对策:(1)培养学生发言的各种品质(2)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地评价每位学生(3)注意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通过课堂积极发言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与信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发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打造有效的课堂和高效的课堂。
四、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文献法等。
①行动研究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记录其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其心理特点。
②个案分析法:搜集和整理不愿发言学生的教育个案,通过对爱发言学生与不爱发言学生教育个案的对比研究、对比分析,寻找心理成因。
③文献法: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④卷调查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寻找爱发言学生与不爱发言学生的不同点。
⑤访谈法:引导深入交谈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⑥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其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五.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调查现状,搜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课题。
第二阶段: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
1.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学生不愿发言的内心想法。
2.学习科研理论,初步构建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研究,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经验成果,为更深入地开展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预期成果
以往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度,有时不知教师讲到哪,上课睡觉,不能主动回答问题等情况能大有改观。
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对于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能主动回答,对于探究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的主动性,都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真正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场面;与此同时,教者也要把这一理论成果以论文(《掌握技巧,扫除障碍》、《课堂积极主动发言品质的形成策略》)的形式上报给领导。
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创一个“以人为本,打造紧张、有序、高效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