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的舞蹈串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舞的舞蹈串词
急谁能帮我写一下关于民族舞蹈的主持串词,万分感谢
傣族舞(傣族的特点是柔情似水,美丽大方,婀娜多姿):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傣族,可谓是大西南的一支独秀
幽静的竹楼,欢乐的泼水,还有舞动的孔雀
现在,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将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带来了圣鸟开屏般动人的韵律
请观赏傣族舞蹈佤族(豪爽奔放狂野):佤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她就像是我国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颜色和香味,豪爽,大方,狂野,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景颇族本人不太了解: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
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
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这个网上搜来的,也许对你有用)。
欢迎到云南普洱来作客
佤族舞蹈的介绍
大鼓舞佤语称“根本塔”,历史悠久。
“贺新房”是指盖好房子后,庆贺时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
并以此祝愿主人家平安幸福,五谷丰收,免除灾难。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
《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
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
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
毯子舞属群众性的舞蹈。
不分时节、场合,特别是男女青年,喜欢在明月下表演。
佤族的加林赛是什么意思
1、“加林加林赛”是佤语,意为大家一起排队跳舞。
阿zd佤人能歌善舞,流传于佤族民间的歌曲,题材广泛,色彩斑斓,独具风格,蕴藏量也极为丰富。
2、歌曲:加林赛佤版族民歌改编:沈丹歌词大意:无论男女老少让我们大家来一起欢歌以后虽然我们会分别但不要伤心难过,因为我们曾有这美好的日子。
3、“加林加林赛”是佤语,意为大家一起排队跳舞。
阿佤人能歌善舞,流传于佤族民间的歌曲,题材广泛,权色彩斑斓,独具风格,蕴藏量也极为丰富。
诗歌与傣族孔雀舞之间的串词
金孔雀
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
拖翅、展翅、抖翅、点水。
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
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
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
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
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
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
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在佤族舞蹈和健身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鼓舞和什么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
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
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
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
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
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
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
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 -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 -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 -。
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
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
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
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佤族以大米为主食。
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
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
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
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
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
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
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
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
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
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
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
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节庆】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
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
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
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
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
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
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
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
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
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
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
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谈情说爱“串姑娘”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
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
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
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
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
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
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
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
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
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
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
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
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
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
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新米节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
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
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
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
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
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
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
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
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
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
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
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
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
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
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
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
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
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
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
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
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
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
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
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
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
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
分公鼓、母鼓两种。
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
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
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
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
它是用6根柱子、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
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
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
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历史事件】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 -的斗争中,
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 -。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
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
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
在遭
佤族甩发舞要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一条叫做心历,一条叫做经历。
心历引领着经历,经历丰满着心历。
心若年轻,即使经历坎坷,人生与天地不老;心若老去,就算经历平静,人生已步入荒年。
人生有时候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
女子独舞巜黑珍珠》表达了什么
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舞蹈,看你功底和擅长哪类。
黑珍珠是佤族舞,民族舞比较吃风格,如果能很好的掌握佤族舞风格特点,以及你有足够的力度爆发,能跳出豪放、粗狂的肢体感觉,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中国结是女独古典舞经典剧目,相对基本功要求较高,对比下更加柔美,个人认为,这个更适合传统女孩子跳哦。
要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驾驭。
软开度,肌肉能力缺一不可。
对演员的表现力对比之下要求也更高。
不同风格的舞蹈,建议你都可以尝试下。
还有就是兴趣很重要,只有你很喜欢的舞蹈,你才能把它表现到极致。
佤族舞蹈《阿瓦姑娘》用得是哪一首个
就叫《阿瓦姑娘》
三月三三人跳竹竿的介绍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竹竿舞的动作是以人们的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了人体的工作能力。
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
京族竹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
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瑶族竹竿舞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壮族竹竿舞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
壮族竹竿舞(4张)
规模较小。
从1985年起,在我国壮乡—广西武鸣县,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数万人参加,千名壮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杆舞来庆祝自己的节日,形成了千人齐跳竹杠舞的壮观景象。
佤族竹竿舞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畲族竹竿舞
据说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跳竹竿舞。
且节奏为:“开、合、开、合、开开合。
壮族舞蹈走在山水间
舞蹈有着少数民族的淳朴与真诚,时而热烈,时而奔放,时而柔美。
那种自然的敬畏,生命的绽放,都以独特的舞蹈形式结合少数民族的民风表现了山水之间的悠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