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古今县名命名规律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古今县名命名规律浅析湖南省早在秦朝时即设有临湘㊁临沅㊁罗㊁郴㊁耒阳五县,①之后,
随着生产的发展㊁人口的繁衍和封建统治力量的增强,所置县级行政区域不断增加㊂西汉时有37个②,西晋时达64个③,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
体变动在60个上下(仅隋代省并较多,减至34个④)㊂至清增至71个㊂⑤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政权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过调整增建,至1979年共设置13市㊁86县及4个自治县㊂⑥13市中,除长沙㊁株洲㊁邵阳为省辖市外,其余十市均为县级行政建制㊂因此,县级行政区域达一百个㊂因其中有七对县㊁市同名,所以实际县级区域名称为93个㊂总计起来古今县名,包括历史时期省并改易的,共达242个(未计王莽所更改的县名及1958年部分县合并所建之大县县名)㊂在如许之多的县名中,有一些远自秦汉沿用至今,有一些则旋用旋废;有的鲜明地反映了地方自然特色,有的则是反映社会历史变动情况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㊂因此,探求这些县名命名㊁存废㊁改易的原委,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对我们今天搞好地名的命名㊁更名工作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借鉴㊂
①②③④⑤⑥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㊂
‘汉书㊃地理志“及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㊂
‘晋书㊃地理志“下及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年版㊂
‘隋书㊃地理志“下及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4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㊂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五三卷三八二㊂
史为乐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 1979)“,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㊂

总观湖南省之古今县名,除少数原来命名取义难以稽考外,其余大多数县名究其得名之原因,大体上不外乎因自然地理因素㊁社会政治因素及沿用境内原有村镇聚落名或改用相邻地名三个方面㊂现归类分析如下:
(一)因自然地理因素命名
1.因河流得名湖南省境内江河浩荡,支派繁多,因此,古今县名中,直接因江河得名的就很不少㊂今县即有24个,连同废省的49个,共达73个㊂这不仅在本省古今县名中所占比例很大,而且与一些兄弟省区相比,这一特点也显得很突出㊂
以今县而论,临澧㊁临武㊁耒阳㊁攸县㊁浏阳等县,‘水经注“上即明载系因河流而得名㊂如‘澧水注“就载明临澧县因 临侧澧水,故为县名 ;‘溱水注“载有 武溪水 东南径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侧溪东,因曰临武县 ;
‘耒水注“写明耒阳县因耒水
以制名 ;‘洣水注“述及攸县 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 ;‘浏水注“也载有 浏水 流径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 ㊂益阳县以在益水之阳而获名㊂今之益阳并无益水,只傍近资水㊂‘湘水注“
指明资水 世谓之益阳江 ㊂清同治‘益阳县志“更具体地指出原益
阳县治西南有一溪,在县南注人资水㊂
所谓益水就是指的溪流人后的这一段资水㊂益阳旧治在益水北岸,其得名盖由此㊂①泸溪县城所濒之武水,又名泸水,古时称泸溪,故县即以此命名㊂②其他如湘阴县在湘江干流侧畔,郴县有郴水,资兴县有资兴水,宁远县有宁远河,沅江㊁沅陵二县均在沅江干流上,花垣县在花垣河流域,芷江县有芷溪水,溆浦县在溆水上,辰溪县有辰水流经,澧县南临澧水,大
403 / 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
①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江南道五“㊂‘宋史㊃蛮夷传“㊂
庸县在大庸溪上,汩罗县位于汩罗江下游,涟源县地处涟水上游,桃江县城在桃花江口,它们的得名显与流经县境的河流有关㊂此外,还有临湘县,原县为秦朝所置,在今长沙市㊂‘水经㊃湘水注“: 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㊂ 今之临湘县系北宋改置,已靠近长江,只是借用古之临湘县名而已㊂会同县,原名三江,地当沅水与巫水㊁若水㊁渠水会合之处,其得名亦与河流有关㊂
废省的县名中,因河流而得名的有湘江上的湘南①㊁湘西②㊁湘滨③县,潇水上的冷道县④,营水上的营道㊁营浦县⑤,冯水流经的冯乘县⑥,沐水侧畔的谢沐县⑦,应水上的应阳⑧县,武水流域的钟武县⑨,舂陵水流域的舂陵㊁舂阳县ʻ
10,蒸水流域的承阳㊁烝阳㊁临烝县ʻ1,耒水流域的洡阴ʻ
12㊁安陵县ʻ13,郴水上的郴阳县,攸水上的攸水县,渌江流域的渌江县,洙水流域的容陵县ʻ14,涟水流域的连道县,昌江上之昌江县,沅江干流上的临沅㊁沅南县,沅江支流辰水上的辰阳ʻ
15,酉水上的酉阳ʻ16与黚5
03湖南省古今县名命名规律浅析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ʻ10ʻ1ʻ12ʻ
13ʻ
14ʻ15ʻ16湘南县始置于西汉,参见‘汉书㊃地理志“下㊂湘西县系三国吴时分湘南县置,参见‘水经㊃湘水注“㊂湘滨县是南朝梁时分湘阴县立,参见‘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㊂冷道县始置于西汉,‘水经㊃湘水注“: 县指冷溪以即名㊂ 冷溪即今之潇水㊂营道与营浦县皆为西汉时所置,参见‘水经㊃湘水注“㊂冯乘为西汉所置县,参见‘水经㊃湘水注“㊂谢沐县亦为西汉县,有谢沐溪,因以得名㊂参见‘水经㊃漓水注“㊂应阳县置于西晋,参见‘水经㊃湘水注“㊂钟武县为西汉县,参见‘水经㊃湘水注“㊂舂陵县系三国吴所置,至西晋改为舂阳县, 盖因舂溪为名 ,参见‘水经㊃湘水注“㊂
承阳县为西汉县,应劭指明在 承水之阳 ,故名㊂参见‘汉书㊃地理志下“㊂至东汉,承水改为烝水,建立烝阳侯国,参见‘后汉书㊃郡国志“㊂三国吴时改置为临烝县㊂均因蒸水(即古之承水㊁烝水)为名㊂洡阴县为隋初改耒阳县而置,参见‘隋书“卷二十六‘地理志下“㊂安陵县为隋代所置,安陵水在县北一百步,因以为名㊂参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江南道五“㊂容陵为东汉县,与当时之阳山县相邻㊂阳山县至三国吴时改名为阴山县㊂‘水经㊃洣水注“: 阴山县上有容水,自侯昙山下注洣水 ㊂由此知容陵得名与容水有关㊂辰阳为西汉时县,参见‘水经㊃沅水注“㊂
酉阳亦为西汉县,参见‘水经㊃沅水注“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