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语文学科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必需科目之一,其对其他学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亦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
其中,语文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
语文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读、说、写等,亦可以锻炼学生思维与分析能力,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本文以语文阅读的读“进去”,又要读“出来”为核心进行思考,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大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读“进去”读“出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语文阅读是一个双向输入输出活动,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文章中的人文情怀,扩展自己的阅读量、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手段、陶冶自己的情操,亦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
因此,教师要注重语文阅读模块,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确保学生既可以读“进去”,又可以读“出来”。
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进去”的策略
(一)从文章背景读进去
高中语文教材编排具有一定的可推敲性,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所必备的创作特色。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文章、读懂文章,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究文章创作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创作的初衷,并以此为切入点进入到课文当中。
以统编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举例,在初读文章时,
学生可以通过其中的环境描写对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怀产生一定的感悟,但这
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深入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学生很难读出词人的愤慨之情。
因此,教师应主动为学生丰富阅读学习的辅助材料,拉近学生与词人的距离,体
会其真实意图。
(二)从学生个体读进去
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解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依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帮助学生将阅读态度调试到匹配文章的语境,加强
阅读深度,达到灵魂的契合,实现有效阅读。
以统编必修上册举例,为了让学生
深入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学习观点,教师可以调动学
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以《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辅助学生进行
理解,领悟韩愈关于师与生关系的高明见解。
(三)从教学方法读进去
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事半功倍,诵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
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章、直面文章、体会文章,品味
文章的真滋味。
以统编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举例,如果学生使用平淡的语
调朗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话,将很难体会到青年毛泽东
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以诵读法进行朗读,结合毛泽东此
时的意气风华与踌躇满志,学生就可以轻易感知到毛泽东此时的内心。
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出来”的策略
(一)从文章分析中读出来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章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梳理文章结构、鉴赏修辞
手法、探究重点语句的技能技巧,让学生产生自觉读“出来”的意识,在学生掌
握阅读重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章框架的理解掌握,以便于学生对文章展开深
层次的认识。
以统编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举例,全文以秋味为线索,描述了几
个关于秋天的场景,展现了北国之秋的纷繁复杂,体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限
眷恋。
在阅读分析这篇散文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总分总结构梳理文
章内容,明晰作者明明是怀念北国之秋、却又提了南国之秋,站在理性的角度,
客观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从深度思考中读“出来”。
(二)从问题导向中读出来
实践证明,“一帆风顺”的阅读是没有深度的,有问题的阅读才能提高学习
的效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是学生深入阅读的产物,也是学生全
面理解文本、达到个性化解读的基础。
问题对阅读有着导向作用,可以让学生反
复揣摩文章语句,尝到文章的内在味道。
以统编选择性必修中册《老人与海》举例,很多学生在阅读这一课文时产生了疑惑,人在自然面前是极其渺小的,人怎
么会是鲨鱼的对手,很多人认为桑迪亚哥的抗争毫无意义。
对此,教师可以将学
生的不解整合为问题:桑迪亚哥也应该明白自己不是鲨鱼的对手,那他为什么一
再反抗呢?以此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深入体会到桑迪亚哥无与伦比的勇气与
力量,以及在他身上闪闪发光的人性尊严,永远无法被击败的精神,这一问题的
解读可以在结构与主题的双层含义上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知,深化学生的学
习体验。
三、从读写结合中读出来
读写结合是基于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而提出的有效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
自然而然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给学生提供了一
个表达自己对文章解读的舞台,真正实现读“出来”。
仍以《老人与海》举例,
在读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应该对抗自然还是妥协自然?”,并以此为命题鼓励学生展开写作,不限文体,阐述自己的见解,从阅读中读“出来”。
结束语
总之,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当学生读“进去”以后,
自己的阅读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其实此时的学生只是到了迁移这一步,只有加
上读“出来”这一步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达到内化,进而实现迁移内化的阅读
目标。
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进去”,让学生
与作者促膝长谈,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来”,让学生学有所得,感受意犹未尽的阅读美感。
参考文献
[1]冯飞.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 000(016):142-143.
[2]洪路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读进去,走出来[J]. 课外语文, 201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