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石油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英才周沁宇陈立明刘泽华
微生炀石油废水处理<术综述
近些年来,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产生的 采油废水不断增加,相关的环境问题也不
断增加,因此采油废水的处理得到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石油废水处理现状,介绍了
经济、有效的生物处理方法,阐述了生物 处理方法对采油废水的作用以及对未来生 物处理采油废水的趋势进行展望
1石油废水处理现状
目前,随着石油化工行业对石油开采
的力度加大,在采油储油运油等方面产生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石油废水成分 复杂,其存在的挥发酚、重金属、氨氮、
氤化物酚类等毒性污染物物质一旦进入水 体、土壤中,将会面临着难以分解的难 题。

石油化工废水成分复杂,不同企业间 排放污水水质差异较大。

不同污染物以各
自不同浓度存在,对生物会产生不同影 响。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石油废水显得 尤为匹
石油废水污染是水污染处理的“大 头”,即废水排放总量所占总排量较高,
达40亿吨/年。

近十年来,随着国家污水处 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各企业不断加大技术 研究和投入,逐步产生了许多有效的石油 废水处理技术,比如重力分离法、膜分离 法、气浮法、吸附法等物理方式处理废水 技术;高级氧化法、电化学法等化学方法
处理废水技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厌氧生物法等生物技术处理废水技术。

通 过以上石油废水处理技术,均可以有效地
处理石油废水,但物理法由于其成本较高 不适合大规模运用于实际,化学法由于其
需要不断地投入化学试剂,有可能会对环 境产生二次污染。

经长期实践与研究发 现,生物法不仅达到有效处理石油废水的
目的,并且可产生不错的成效、无污染且 效率高。

生物法目前在我国被广泛运用于 石油废水处理中。

2生物处理法概述
生物法顾名思义便是通过厌氧氧微 生物的代谢作用对石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进行降解,降解为稳定的、无害的物质。

生物膜法、SBR 法、活性污泥法便是®M 好 氧微生物对石油污水的降解作用从而达到
处理效果。

类似的,厌氧生物滤池、生物 转盘等便是采用了厌氧微生物对石油污水 进行处理。

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通常为
厌氧离氧两种方法相结合运用以达到功能
互补的效果,如在初步处理阶段先采用厌 氧处理法,在通过好氧处理法进行检验与
处理以达到理想效果。

3生物处理技术在石油废水中的应用
3.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在设备内培养好氧菌、厌 氧菌、真菌等微生物,并将其附着在载体
内,利用污水流经生物膜并与之接触,发 生相应的反应,从而达到污水处理的目 的。

生物膜法有着可填充微生物种类多的
特点,可同时进行多个反应。

王泽正、刘 小宁等人将好氧微生物与无机陶瓷平板膜
技术相结合,对石油废水进行处理,结果
表明对废水中氮、氨有较好的去除率,且
COD 去除率达95%。

不过生物膜法对膜、填
料的要求较高,造成了建设需要较高的投 入,且能否高效的分离出优势微生物菌株 是决定生物膜好坏的关键。

因此,生物膜
法在石油废水处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制约。

3.2活性污泥法
被广泛运用于废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 法同样可作为一种有效地石油废水处理方
式,其经过一百多年来对活性污泥工艺的
不断改进革新,COD 去除率也十分可观。

经研究,通过运用驯化的活性污泥菌种表
现出较好的稳定性、适用性,运用于实际 石油废水处理中可实现较高的COD 去除
率,并且达到相关水质要求标准。

据赵天 亮,秦芳玲等人研究发现巴对于高盐、高
氯、高矿化的的采油废水,活性污泥法依 然表现出较高的COD 去除率。

3.3人工湿地法、氧化塘法
作为新兴工艺,人工湿地法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可实现分解有机物、还原硝态氮
等一系列反应,在国内石油废水处理中已
得到广泛运用。

马玉,肖昕等人通过设立 菖蒲湿地与对照湿地的研究葺得出菖蒲湿
地对石油废水的COD 、TN 污染物、石油类
物质有着良好的去除率,且菖蒲湿地微生
物数量均高于对照湿地,并且微生物数量 对COD 去除效果有积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
是,人工湿地应用于人口少、有采油污染
的地区可以体现出其因地制宜、操作简单
的特点。

氧化塘法经过实际运用,已成为 处理废水的可靠工艺,经过氧化塘处理
后,废水中的BOD 、COD 等含量均达合理 改善。

曾海鳖等人在对采油厂废水进行实
验室模拟氧化塘研究a,并建立挥发酚动力
关系式。

发现采油废水中的酚含量发生平 缓的可生化降解。

故通过氧化塘法可以有
国内含酚®题。

4结语
我国石化行业在处理采(下转15页)
这一勘探区姙层具备电阻報低、密度低以及磁性低的主要特征,但是油藏密度却和阻力恰恰相反,但相同于磁场情况。

关于导水结构区则位于较硬地带,具有较高电阻率并且发射器也处在高阻状态这属于异常状态%
图1异帯重力区域
3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应用路径分析
3.1地球物理参数模型
我们以河北省某一地质勘查工程为例,有关工作人员针对此地区的瞬物理逐开展深入研究后,了解到其地震波速是2km/s,该区域储层岩石类型属于孔隙型新近系砂岩,第四系地震波速位于该储层上,为此区域的一般,那么可看岀两者地震波速存在的差异十分明显,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他们的密度上%提高分析热量储存层难过看出该地的地震波速明显超过热量储存层,并且密度和电阻值偏高,但是热量与磁性储存层没有较大差别,均为弱磁层。

上述资源主要是工作人员针对其帧层物理性征勘查与研究而得出的,在
进行勘查与开却热资源前,一定要认真
对待收集及整理资料的工作,而且通过相
樹息林形成磐物理缈模型,林
继续进行后期勘査,从而为顺利完成勘査
工作提供保障。

3.2应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在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并获得有关勘查
资料后,通常会结合多元方法进行物理勘
査工作,在确保勘测结果精准度的同时防
止发生多解情况,另外通过勘查方法之间
的印证可以提高勘査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
性。

通过重力法与电勘测法能够明确热量
储区以及覆盖岩层的实际方位与其深度、
厚度叫有效分析重力、电力与磁力等相
关数据能够掌握域构造带的密度与阻值,
找出进行地热资源调査与开采优势区域,
提供重力法与电子勘査能分析岀地热资源
开发程度,掌握此区域盖层厚度、储层深
度。

针对地温法而言,其属于对深部地区
热田进行寻找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开采地
热资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勘
査深部地热田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勘测效率
与精度。

在勘查地热田之前需要了解热田
形成的主要原因,依据地热勘査目的择取
相应的测温方法。

4结语
在实际勘查地热资源工作中,提高对
地球物理勘査技术的合理运用,与地区实
际地热帧勘査情况与数桃勘查鹹有
效结合,综合分析与比对各种勘查旗
在其中找出科学性最强的勘查方法,能够
切实提高勘查工険率与精确度。

她热
勘査工程中,综合地球物理勘査技术具有
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必然会得到大范围
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松.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勘
查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
子版),2019(19):29
[2]提云生,王义利.综合地球物理勘
查技术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U].中小企业
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5):167-168
[3]陈涛,赵华宣,陈浩.纳雍县董地乡
地热勘查DR1井钻井施工技术口西部探
矿工程,2019,31(04):65-68
[4]李富强.地热勘查工作中地球物理
勘查技术的综合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
用,2018(32):168-169
[5]杨博.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
热勘查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信息科技,
2018,2(08):134-136
[6]单志伟.地热勘查中综合物探方法
的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6,26(27):114
[7]赵贵福,尉亮,李百祥,等.从青海共
和一贵德盆地地热勘查成果探讨干热岩综
合地球物理勘查技术[J].甘肃地质,2016,25
(02):62-67
[8]金永念,张登明,刘志平傑合地球
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DJ•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01):92-94,106
(上接39页)油废水已由单一多次的处理方法,逐步转变为多方法结合处理的形式处置采油废水,积累了实际处理的经验与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但对于处理采油废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采油废水污染物严重的问题%因此,未来采油废水的发展应朝着资源回收、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海鳌,王涛,谢嘉.氧化塘去除高含盐釆油废水挥发酚的动力学研究0].油田化学,2005(01):93-96
[2]王泽正,刘小宁,王敦球,等.C-MBR工艺处理高盐度采油生产废水中试研究IJ]•水处理技术,2019,45(03):125-12&139
[3]赵天亮,秦芳玲.活■性污泥法处理高含盐采油废水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63-66,119
[4]马玉,肖昕.菖蒲湿地处理含油废水中微生物与净化效果D].工业水处理,2019,39(08):81-85
本文得到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0596011)资助。

作者简介:黄英才(2001-),男,广西钦州人,本科在读,就读于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

(上接76页)【参考文献】
[1]宋美詰,李孟苏.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U].现代教育管理,2019(03):19-25
[2]李政、杨思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互动机理与实证检验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3):57
[3]赵冉,韩旭.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演进分析Q].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2):23-29
[4]吴新静,李文欣.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一以中部六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05):38-42
[5]慕家起,刘柱,牟俊玲.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餉耦合分析及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8(11):22-27
[6]王会芝,牛桂敏.天津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评价I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5(03):25-28
作者简介:陈俊萍(1997-),女,山东淄博人,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