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及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谢美琳(1990-),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艺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论我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及保护
谢美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和田848000)
摘要:呼麦艺术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呼麦艺术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其拥有漫长的衍生过程。
当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呼麦这一传统艺术,研究和欣赏其艺术表现形式,并从活态传承的角度对呼麦艺术进行保护。
关键词:呼麦艺术;起源;分类;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08(2019)01-0018-04
呼麦艺术是一种一人同时唱出两个或者四个声部的声乐演唱模式。
其声部大致可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二个部分,二个声部的具体特征是低声部音色低沉,高声部音色清亮。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呼麦艺术称作双音艺术、泛音艺术、喉音艺术。
呼麦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代表原生态音乐艺术的“瑰宝”,是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
呼麦艺术由于受到语言、及语言发声技巧的限制,因此,呼麦艺术的表演、传承、传播受到地域影响,其演唱的人群以蒙古族为主。
在演唱者中,过去主要是男呼麦歌手,现今也有很多女性从事呼麦演唱,有所成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呼麦艺术的起源
据考究,呼麦艺术有三种形式的起源。
现一一
列举如下:
(一)起源于模仿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非常密切,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直接或间接联系。
不仅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来源于大自然,而且人类的精神生活也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人类自古以来就得到大自然的多种恩惠,自然赐予人类食物,同时也赐予了人类获得
食物的途径。
山区生活的蒙古人在狩猎的时候,通过模仿猎物的声音能更好地接近猎物,这些模仿动物的声音逐渐演化出呼麦的雏形。
这种模仿不局限于猎物的声音,更是扩展到模仿河流山涧的声音,甚至是自然和宇宙的声音,在这样的一次次模仿中,人体发声器官得到开发,从而形成呼麦艺术,在呼麦艺术中也体现了蒙古族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自然界是创造人类一切文明的渊源,呼麦艺术产生的原由之一也是源于此故。
(二)起源于古代蒙古高原的战争
据有关资料记载,蒙古人在战争前后,军队都会举行重要的仪式,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响应士兵英勇善战,可能是为了庆贺士兵的丰功伟绩。
在庆典仪式上,所有的士兵都要用歌唱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助兴。
如此日积月累之后,他们的演唱效果就出现了多声部的现象,于是就产生了现今所能见到的呼麦艺术的最早形式,这也是呼麦艺术起源于战争胜利的重要依据。
(三)起源于蒙古人的口哨技艺
蒙古人早期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喜欢在高处吹口哨,在放牧之时,古代牧人们为了方便放牧出行,不会随身携带乐器跟随放牧,那么只能利用现有的自身条件来发声,所以吹口哨成为了直接抒
第38卷第1期2019年2月
JOURNAL OF HOTAN NORMAL COLLEGE
Vol.38,No.1Feb.2019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第38卷第1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2月
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的重要乐器。
吹口哨除了自娱自乐之外,还有呼风带走夏天酷热或吹走尘土带来雨露的作用。
口哨的鸣音是以“咿”母音发出的,呼麦的哨音也是以“咿”母音发出,二者都是通过人体器官在气息的有力控制下达到发声效果。
蒙古人口哨技艺的产生很可能早于呼麦艺术,特定的口哨技巧被集中使用,于是成为呼麦艺术产生的一个重要渊源。
二、呼麦艺术演唱技巧
首先,气息训练。
可以从吸气开始练习,要做到深吸气、慢呼气,让气息的呼、吸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气息在吸入腹腔后,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此时的气息应该完全保持在腹腔,不要让气息完全进入口腔,也就是尽量让气息保持在肺部,这样就能够持续地产生气泡音。
在这种气泡音的基础上,口腔内能产生出很多我们耳朵所听不到的泛音,这些不同音频的泛音会在软腭、舌根、舌尖以及唇的有机配合下,再加上部分气息的调节,产生出明亮、透彻的类似于哨音的音响,气泡音的低音旋律与口腔内的哨音形成明显的两个声部。
[1]其次,通过练习母音发声来捕捉呼麦艺术的泛音,当泛音的练习稳定后,用张大嘴巴的“啊”或者是“噢”来练习口腔的共鸣,且逐渐加强振动,提高振动的强度。
在这样的技巧训练下,就能产生美妙、悦耳动听的呼麦歌声。
最后,情感的抒发。
在演唱者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有深厚的情感表达,这是演唱好呼麦的核心。
要达到情感的共鸣与提升,演唱者需要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累。
三、呼麦艺术的分类
按发声方法的分类,呼麦艺术可分为六种类型:①胸腔呼麦。
胸腔呼麦使用的气息很深,基音以胸腔共鸣为主,声音特别低沉、浑厚。
②喉腔呼麦。
喉腔呼麦是以喉腔共鸣为主,也就是通过增强气息的压强来控制发声。
③硬腭呼麦。
发声时,把声音直接打在硬腭上,舌根放平、软腭需要提起,提起舌根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了口腔共鸣的力度。
④鼻腔呼麦。
这种发声方式比较特别。
其原因是鼻腔呼麦发声时,嘴唇是完全闭合的,这样就能使声音全部灌进鼻腔里,以至于能达到呼麦所需要的共鸣位置,产生好听的音响效果。
⑤唇边呼麦。
此种呼麦完全是用嘴来调节音高。
其发声部位主要是唇齿,靠唇齿进行发声,也就是将音的共鸣点放在唇齿部位,其它各个共鸣器官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⑥舌尖呼麦。
实际上哨音的音高和旋律的变化全部都是由舌头来调节,用舌头发出声音。
[2]按表演形式分为两大类。
其一为单人呼麦。
单人呼麦是指单独一个人进行演唱呼麦的形式,这也是早期呼麦的基本形式,也是最为便捷、传播力度最广的表演方式,这种演唱形式的呼麦在寻常生活中比较常见。
最好的例子是牧民呼麦手在野外放牧时,为了打发时间、丰娱自己的放牧生活,而进行的独自一人演唱的单人呼麦。
还有一种场合也可以有单人呼麦的表演,就是在各种庆典活动中或各种集会中为他人表演的形式。
这种单独演唱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山地区。
其二为群体呼麦。
群体呼麦是指两人及以上呼麦艺术的表演形式。
可以说,此种形式的呼麦表演对于人数是没有要求和限制的,有几个人就可以进行演唱。
到了后期,呼麦艺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呼麦形成舞台表演艺术后,才开始对人数进行规定。
四、呼麦艺术的保护措施
呼麦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和发展需在社会认可体系中寻找根基,并在认可体系中反复得到确认。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呼麦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活态性”核心特征,其传承十分依赖于人;而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固化的历史遗迹得到社会的认可陈列于世,所以寻找合适的呼麦艺术主体将关系到呼麦艺术的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声乐艺术形式的流行,更多的蒙古族人从事、欣赏流行音乐或其元素,不断挤兑传统呼麦艺术的生存空间,影响了呼麦艺术的传承。
本文试从市场、政府、社会等三个层面探讨对呼麦艺术保护的可能路径。
(一)市场
1.开发旅游资源。
依托内蒙古现有旅游市场,创建一批呼麦艺术旅游示范景点,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名片。
在景区、旅游项目、商品、周边产品和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中的融入呼麦艺术,开展呼麦艺术演出活动,开设呼麦艺术体验馆,让游客随时随地体验呼麦艺术,感受内蒙古呼麦艺术特有的文化特质。
2.培育社会需求。
从政府公布的呼麦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老龄化严重,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年轻人不愿接受呼麦艺术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没有培育出他们对呼麦艺术的审美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产生和蓬勃发展,为创造这种审美需求提供了可能。
呼麦艺术现在可见于《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我是歌手》歌唱类真人秀节目和《功守道》《2047》等影视作品中。
“大众文化”的逐渐兴起,必将导致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自然增多,从而更多的人自发地对呼麦艺术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
3.创新呼麦艺术。
将呼麦与蒙古族传统长调相结合,创作更多“潮尔道”作品;[3]或者把呼麦当做一种发音技巧演唱一些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比如通过高音呼麦的方式演唱《梁祝》;或者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比如与Beatbox等口技、交响乐和电子乐等,赋予呼麦新的生命活力,创造新时代音乐形式,增加受众面,为受众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呼麦艺术作品。
(二)政府
1.加强立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权力机关制定有关呼麦艺术保护方面的法规,涵盖呼麦艺术认定、记录、立档、保护、研究、传承、复兴等诸多环节,适当给予呼麦艺术版权、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为保护呼麦艺术提供法律保障。
2.制定政策。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应的保护、保存扶持政策,明确呼麦艺术保护责任体系,建立完善调查信息共享体制机制,及时对呼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做好建档工作,鼓励和支持呼麦艺术代表性项目,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及时考核评比,提供场所、经费,推动呼麦艺术保护工作深入持续开展。
[4]
3.纳入官方教育体系。
应当充分发挥学校在呼麦艺术的传承方面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音乐学科体系,编排统一、有特色的教材,聘请呼麦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为教师。
初中等教育阶段把呼麦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让中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培养兴趣;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呼麦艺术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呼麦教育、教学,有意识、有方向性的培养呼麦传承人,比如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呼麦课程、内蒙古艺术学院建立了“呼麦艺术传承驿站”,供对呼麦艺术感兴趣的师生、专家学者学习、交流,采取系统的、规范的学院制保护与传承呼麦艺术。
(三)社会
1.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及时成立相应的呼麦艺术保护与传承社会团体,整合呼麦艺术资源,把有限分散的保护呼麦艺术的个体力量整合为强大的集体合力,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协调功能,实现保护呼麦艺术的目的。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麦协会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协等政府机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成立仪式上发行了首张专辑,并开通新浪博客等网上平台,希望通过协会的方式保护呼麦艺术。
事实上,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呼麦艺术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像瑞士的约德尔协会,成立后建立了几百个分会,会员人数过万。
令人唏嘘的是,呼麦协会的网站近十年的点击次数紧紧过万,既少有人维护,也少有人关注,呼麦艺术在“协会”这种社会组织下传承的命运让人堪忧。
2.利用传统节日传承。
虽然在蒙古族历史上一定时期,呼麦是特定祭祀类节日所具有的现象,但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保护蒙古族呼麦艺术,可以充分利用那达慕、马奶节、燃灯节、白节、火日、祭敖包、麦德尔节、点灯节、塔克勒干节等蒙古族传统节日传承。
在隆重的节日盛典中适当加入呼麦艺术,不仅可以唤起沉淀在传统节日中共同的民族记忆,也可以在节日的仪式中感受呼麦艺术独特的魅力。
3.扎根于孕育呼麦艺术的土壤。
呼麦艺术作为独特艺术形式,总处于相对应的文化系统内,一
谢美琳:论我国蒙古族呼麦艺术及保护
第38卷第1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年2月
定要在它萌芽的蒙古高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健康生长。
通过个别演唱者采取单一“走出去”的方式面向外界表演呼麦艺术;还是将呼麦艺术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为了盈利目的迎合市场需求,单一把消费者“请进来”,二者都容易脱离呼麦艺术生长的土壤。
只有立足蒙古族文化基础上,以恰当方式将“请进来、走出去”二者融合,才能使呼麦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些源自生活的艺术形式才能得到传承。
总之,蒙古族呼麦艺术具有奇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再仅凭传统呼麦艺术艺人口传心授,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寻找更多合适的传承主体,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学习研究欣赏呼麦艺术,鼓励呼麦艺人不断改进呼麦艺术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不断加以创新,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在保护呼麦艺术中体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更好推动呼麦艺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慧娜.呼麦艺术浅谈[J].戏剧之家,2012(08):56.
[2]格日勒图.试论呼麦的种类及其发声技巧[J].中国音乐, 2007(03):67-68.
[3]李世相.从“呼麦”中寻觅长调音乐风格的成因[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01):47.
[4]黄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基本模式探析[J].兰台世界,2018(11):76.
Mongolia n Humai Art and Its Protection in China
Xiemeilin
(Hetia n Teachers College,Xinjiang Hetian848000)
A bstract: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umai art is a unique art form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music,which has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The formation of Humai art is not an overnight event.It has a long derivative process.Nowadays,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art of Humai,study and appreciate its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s,and protect Humai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inheritance.
Keyword:Humai Art;Origin;Classification;protection
(责任编辑:邓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