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徐州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徐州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文学巨擘们的创作史上,在人类哲学大师们的书本堆里,在人类历史学家们的笔触之下,在人类普罗大众们的口碑当中,有个话题永远绕不开,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需要英雄?
英雄是时代的象征。

据说英雄一词,最早出处为《汉书·刑法志》。

志云:高祖刘邦“总揽英雄,以诛秦项。

”三国时期魏国刘邵《人物志》卷中解释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两者兼得,方为英雄。

所谓英雄者,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

人类历史那么漫长,芸芸众生,不管是史学家,还是寻常百姓,要记下历史上的每一个人,显然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只好选取一些代表人物,尤其是英雄,来反映一个时代,代表一个时代。

战乱时代,英雄往往以武略而胜出;和平年代,英雄往往以文韬而成就。

否定英雄,就是否定一个时代,否定一段历史。

因为没有英雄,人们就会对历史失去记忆,人类文明史就会出现空白。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尚未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民族,在强权政治依然盛行的当今世界必定走向灭亡。

司马迁写《史记》,以纪传体,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些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是时代的产儿,而又跨越时空,成为永恒。

英雄是理想的化身。

曹操曾经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道:“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胸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按照孟子的说法,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担当大任者,才成其为英雄。

但英雄本是凡夫俗子,人们热爱英雄、追捧英雄,就会对英雄有所修饰、有所加工。

在英雄的传唱过程中,大众又会想当然地将自己所向往、所追求的品格粘贴到英雄们身上,以供学习、模仿和崇拜,激励后人积极向上,这是不以英雄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英雄既然是理想化的,就是难免有缺点的、不完备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以浮躁的心态追逐名利,拿着放大镜去找英雄的瑕疵,不如找死,因为那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过去这些年,有些人凑合着野史、传闻和想象去揭英雄的短,企图以此成名,结果如此蚍蜉撼树,通通化为泡影。

英雄是大众的代表,英雄作为偶像,不是少数人能树立、塑造的。

历史上,想当英雄者无数,但真正能成为英雄者,寥寥无几,因为英雄来自于大众,来自于人心,是时代造就的。

正如伏契克所说: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的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历史上称霸一时的王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能为大众所接受、所传颂者,才是英雄。

其他充其量只能为枭雄,正如“一将功成万骨枯”。

(摘自刘戟锋《田家栋梁民族脊梁》,《光明日报》2016年4月13日)材料二:
最高荣誉授“国士”,凝聚中华磅礴伟力。

国士在,不可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场疫情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羁绊,无数抗疫英雄,挺身而出,全民皆兵,举国战“疫”,我们遏制住了疫情。

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橘井泉香医者心,杏林春暖家国情,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是杰出代表,堪称“国士”。

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让大家别去武汉,自己却奔赴一线”,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张伯礼院士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张定宇院长冲锋在前,身先士卒;陈薇所长她闻令即动,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

他们逆行而上,勇敢冲锋,敢于担当,站成脊梁,他们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健康大使,对他们的表彰,凝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摘自殷建光《最高荣誉授“国士”浩然正气贯中华》,《潇湘晨报》2020年8月4日)材料三: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日子。

深沉缅怀,致敬英魂。

致敬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的烈士,致敬那些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英勇献身的烈士!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英雄、敬仰英雄,中华民族也历来英雄辈出、群英云集。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烈士总数约有2000万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全民族抗战的同仇敌忾,渡江战役的横扫千军,抗美援朝的英勇无畏,抗洪抢险的勇往直前,抗疫斗争的逆行出征……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

(摘自《用奋斗向英烈致敬》,《人民日报》2020年9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寻常百姓,要记下同一时代的富有代表的英雄人物,显然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

B.能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担当大任者,才可称为英雄。

C.人们为了激励后人积极向上,所以对英雄进行修饰、加工,将自己所向往、所追求的品格都粘贴到英雄们身上。

D.四位“国士”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字、陈薇都是抗疫英雄的杰出代表,对国家和人民有着卓越的贡献。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王者是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和传颂的,充其量只能称为枭雄。

B.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的烈士具有天地英雄气,值得铭记和致敬。

C.国家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就是希望人们用奋斗向英烈致敬。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大灾大难前挺身而出、慷慨前行的千千万万个平民英雄。

3.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一项是()
A.所有参加抗疫的人员。

B.四川凉山救火烈士汪耀峰。

C.在飞机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情况下,让飞机成功备降的机长刘传健。

D.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的所有官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通书画文史界限
侯德昌
早在唐代,张彦远便在《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元代赵孟頫则明确提出“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是中国画的传统。

近代以来,诸多大家亦是书画兼擅、文史俱通。

当下,随着电子技术进步,年轻人不再拿起毛笔,大多书家或画家也只精于己业。

如何更好地传承笔墨精神,打通书画文史之界限,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书画创作者必先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具备综合文化素养,才能以笔墨表达文化内涵和心灵感悟。

近代如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大家,无不视读书为画人之要。

如今,我们所拥有的图书资料远超前人,更需有选择地读书,有意识地思考。

知识的滋养、诗书画的交融与个体内心的表达,是培育更多优秀原创作品的重要保障。

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学习时,出于对书法的热爱,我临池不辍,初入汉隶,后攻篆书,迷研益深,不仅大量阅读古文字书籍,亦细读明清以来书法篆刻大家的作品,深入了解邓石如、赵之谦等诸家各派,边看边摘录,凡刀笔精妙、结体佳美者皆予以临摹,有的还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加以适当修饰。

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瓦当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有韵律的结构”,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形式构成,成为不可多得的美学研究资源。

至上世纪90年代初,我已集满8个本子,并按字目顺序进行编排、谋章布局,以古文字艺术手稿形式成书,后又重新修订、补充和书写,如今《篆艺字典》已再版5次。

这一过程中,“思考咀嚼、打破壁垒、融古通今”成为宝贵的实践经验。

当工艺美术的装饰性、绘画的表现性与书法的人文性相结合,古老的文字更具个性与现代美感。

对待传统,不仅要做研究者、传承者,更要做创造者。

历代书画大家,无不拥有属于自己的创作面貌。

怎样形成创作面貌?既要博览文史典籍滋养心灵,更要到生活中去感受社会、自然,把握时代脉搏。

草木枝丫、山峦叠嶂、江海波涛……万象森罗中蕴含着传统书画的章法与节奏,细致观察,才能创造出新的笔法、墨法。

为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创作《幽燕金秋图》时,我和团队多次到黄崖关长城收集素材,酝酿画稿。


而,直接对景写生并不足以产生新的创造,在积累大量画稿的基础上,反复锤炼自然之景,做到胸有成竹,自有法至无法,才可能成就自家面貌。

为表现北国风光的雄伟气势,我大胆选择在16米长、3米高的巨幅宣纸上,以3厘米宽的笔触,取篆法笔意,勾勒皴擦强实坚硬的山峦巨石,画面似铜墙铁壁一般,气象蔚然。

正如李可染先生指出的,山水画要“为祖国河山立传”。

“立传”不仅在描摹山河新貌,更在彰显民族精神。

正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于谱出中国气魄,书画创作也应创新笔墨以表现时代心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面前耸立起一座座高峰。

要创造,就要有实力。

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

常言道,“大智若愚”“实者慧”,艺术容不得半点虚假。

传统书画对笔墨线条的要求很高,临习者必须静下心来多看多练多理解。

就像游泳,即使老师在岸上讲得清晰透彻,但若不认真体悟、下水反复练习,还是一只“旱鸭子”。

毛笔虽小,能将其用好者却不多。

纵观名家巨匠,无不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平静笃定的心态。

年轻时,我常去拜访陈半丁、陈万里、沈从文、黄苗子等先生,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无论从事艺术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应胸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潜心对待每一次创造活动。

现在有的青年一学就会,一会就忘,体现在绘画上,便是不追求扎实的功力,热衷于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注重短期效应。

这样的艺术经不起时间考验,难有生命力。

(摘自2020年05月17日《人民日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张彦远与元代赵孟頫都明确提出“书画同源”,所以“以书入画”成为中国画的传统。

B.只要有知识的滋养、诗书画的交融与个体内心的表达,就能培育更多优秀原创作品。

C.作者创作《幽燕金秋图》时,取篆法笔意,勾勒皴擦强实坚硬的山峦巨石,成就了自家面貌。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在青年难以超越的一座座高峰,因此在创造中热衷于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注重短期效应。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结构,在提出当下书画时弊的基础上,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认知高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B.本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地指出了书画创作者“传承笔墨精神,打通书画文史界限”的途径。

C.主体部分论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丰富精神素养、形成创造面貌与提升创造实力三个方面对书画创作者提出了要求。

D.本文语言简朴易懂,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切合“当下年轻人”这个阅读群体,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技术的发展利弊互见,造成了传统书画笔墨精神的传承与书画文史界限的融通成为亟待思考的现实问
题。

B.“思考咀嚼、打破壁垒、融古通今”的宝贵实践经验,既成就一本具有个性与现代美感的《篆艺字典》,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书画创造者。

C.书画家与音乐家的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形式上体现“新”,创新方法表现时代心声,内容上体现“神”,彰显民族精神与中国气魄,做到“神形兼备”。

D.作者对“书画兼擅、文史俱通”的书画大家大加赞赏,对当下“热衷于花样翻新,注重短期效应”的青年提出批评,对比鲜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年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

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

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

”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

”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

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

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

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

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

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

“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

”警卫员想,肯定
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

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

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

”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我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

”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

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

”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

”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

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

”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

”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

”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別是这大冷天。

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

”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

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

”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

”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

”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B. 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C. “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D. 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8.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9. 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①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十四年正月,上今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论佛骨表》。

疏奏,宪宗怒甚。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

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②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

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注:①量移:改任。

②乖刺:悖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C.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18岁、女15岁)取字,是为了方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殿试时将录取考生分为三等,称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C. 博士,先秦以来的国学教师,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教师的称呼。

D. 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

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在要考进土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投送到公卿之间,曾担任过宰相的郑馀庆很欣赏他,因此韩愈在当时很快就出了名。

B. 在徐州做张建封的幕宾的时候,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认可,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

C. 从皇帝到百姓为了能求得凤翔法门寺中释迦文佛骨的保佑,都虔诚地信奉,韩愈因为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论佛骨表》,结果惹得皇帝大怒。

D.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自己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2)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14. 韩愈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唐)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