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坪山坪山中学2020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坪山坪山中学2020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2Z”的叙述正确的是()
A.Z的化学式为X2Y3
B.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一定生成(m+n)gZ
C.若有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2b﹣a)gY2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 a 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 b mL,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是( )
A.大于(b-a)mL B.等于(b-a)mL C.小于(b-a)mL D.无法确定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
B.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C.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
D.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4.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 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 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A.Al2O3B.CuO C.CaO D.Fe2O3
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D.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
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
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B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前)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
(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
加入足量的锌粒
DCO和过量
容器中完全
A.A B.B C.C D.D
7.某校学习小组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收集并测定 CO2的体积(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12345678910
注射器读数
/mL
60.085.088.089.089.589.889.990.090.090.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B.实验中需快速地将 10mL 稀盐酸推入烧瓶内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D.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 30mL
8.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镁在空气中加热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9.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 CO B.X、Y 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 CO2和 CH4
10.下列有关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红色火焰,并放热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1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红磷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2.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1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甲乙两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14.某密闭容器内的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AgNO3Ag O2X
反应前质量/g340100
反应后质量/g021.6m9.2
已知X为氮的氧化物(X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数目比为最简整数比)。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避光保存B.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C.X的化学式为NO2D.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 g
15.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
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16.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将燃烧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B.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木炭粉:向固体中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
C.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D.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17.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A.一定是化合物B.一定是混合物C.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18.在“宏观 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1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224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19.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
若1.3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 g D。
则在此反应中B和D的质量比为
A.4∶9 B.8∶1 C.10∶11 D.13∶44
20.已知化学反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其中氯酸钾和氯化钾均为固体,则下列图中能表示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B.
C.D.
21.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19.78.721.60.4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19.40 3.6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质量比为87:36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2.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D.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23.下列关于物质除杂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杂的方法
A KCl KClO3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加热
B CO2CO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 NaCl KNO3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Mg粉Zn粉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2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等于10B.该化学反应为分解反应
C.丙一定为催化剂D.b等于12
2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实验室常利用以下装置完成气体制备及性质实验。
请回答:
(1)指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上A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_____。
利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完成后面的实验。
(3)欲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A装置,符号表达式为______,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4)将CO2和CO(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F装置(液体药品均足量),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此时从导管c逸出的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
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盐酸滴入广口瓶中,此时逸出的气体主要是_____,符号表达式为______,欲收集该气体,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
(5)为了证明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有CO2气体产生,某校兴趣小组的学生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室只用嘴吸气和呼气)。
回答:
①图中瓶Ⅱ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实验中若猛吸猛呼,会造成不安全后果。
猛吸时会使装置Ⅰ中的溶液进入口腔,猛呼时会使装置Ⅱ中________。
27.课堂上老师按“实验一”的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课后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实验装置在微型试管中进行,如图中“实验二”和“实验三”所示:
(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_________(填“甲”、“乙”或“丙”),该现象说明_____填序号);
①分子间有间隙②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越快⑤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⑥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2)将装置改进成“实验二”后,其优点有_________(填序号):
A.减少空气污染 B.实验现象更明显
C.实验结论更准确 D.节约药品
(3)“实验三”的装置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少了一部分,该部分装置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查询资料发现:①浓氨水能够释放出氨气(NH3);②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反之则小于空气。
实验过程中,_________填“E”或“F”)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已知A~E是这半个学期化学学习中涉及的几种物质,其中B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D的组成元素相同,E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其中“→”表示物质间能转化,“—”表示物质间能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B的化学式:________;
(2)说出物质A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和②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已知A、C是无色液体,B、F、G是无色气体,其中大量排放F会引起温室效应,D是黑色固体, E在纯净的B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D________,E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B→F,___________________。
②A→C,___________________。
③B→G,___________________。
30.A~G是目前我们已学的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给出)。
已知:A是黑色粉末;B、E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气体能支持动植物呼吸;F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①⑤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①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3)A物质在反应①②中起____________作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A、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推出Z的化学式为XY3,故A不正确;
B、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B正确;
C、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Y2,故C不正确;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M+3N).故D 不正确.
故选B.
2.C
解析:C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初次读数时仰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读数为amL,实际体积大于amL;倒入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bmL;则该学生实际加入的液体体积
小于(b ﹣a )mL ,故选C 。
【点睛】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一定量过氧化氢在密闭容器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H 2O 22MnO 2H 2O+O 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数在不断增多,直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水和氧气,锰元素的质量一直不变,故选项正确;
C 、固体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气体质量应该增加至反应结束,故选项错误;
D 、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不使用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慢,但是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质量相等,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8%4110g
g ⨯=45%,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00%40
⨯=40%,所以要达到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另一种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需大于45%。
【详解】
A. Al 2O 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3100%102⨯⨯=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 CuO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6100%80⨯=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CaO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00%56
⨯≈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Fe 2O 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3100%160
⨯⨯=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5.C
解析:C
【详解】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前后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选项B正确;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再增大,故选项C不正确;
D、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故选项D正确。
故选:C。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大,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但是有催化作用,则b中产生的氧气少,但产生的氧气快;故选项正确;
B、利用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先变大,随着反应的结束,氧气被消耗,热量散失,压强变小;故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粒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中的硝酸铜的质量不减少,与硝酸铜开始反应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CO+O2点燃
2CO2,反应物由
3个分子变为2个分子,容器内的分子总数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实验前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B、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可能造成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故需快速地将 10mL 稀盐酸推入烧瓶内,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不符合题意;
D、从第8分钟后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但原稀盐酸占有10ml,(推入稀盐酸后仍然会恢复到原压强)所以第1分钟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是50ml,第2分钟是75ml,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是80ml,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选项A不正确;
B、镁在空气中加热,镁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所以固体的质量增加,当镁反应完后,固体质量就不在增加,故选项B正确;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的质量在不断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在不断增加,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C不正确;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量的变化,首先必须看清楚图像的横坐标、纵坐标,然后根据各选项中量的变化解答。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能含有 CO;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焦炉煤直接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X是碳酸钙,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Y 是碳酸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上述流程中干燥后的气体点燃,产生水雾,可能是混合物气体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 CO2、可能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解析:D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错误;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红热,放出热量,故B错误;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C错误;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等于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质量,与图像相符,故A正确;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故反应结束时,剩余固体质量不为0,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
C、在未加入双氧水时,氧气的质量为0,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
D、刚开始加热时达不到氯酸钾分解所需温度,不会放出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才有氧气产生,与图像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a的质量减少了6.4g-5.2g=1.2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7.2g-4.0g=3.2g;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b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2g-1.2g=2g,故x的数值为3.2g-2g=1.2g。
【详解】
A、x=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C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碳原子的大小相同,故正确;
B、甲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故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故正确;故选B。
【点睛】
碳的不同的单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各单质的性质不同。
14.B
解析:B
【解析】
A、AgNO3见光易分解,应该避光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
B、Ag的化学式中只有一个银原子,AgNO3的化学式中也只有一个银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34g+10g-21.6g-9.2g=13.2g,说明反应生成氧气3.2g,已知X为
氮的氧化物,硝酸银中氮元素、氧元素质量为:34g×14
170
=2.8g,34g×
48
170
=9.6g,则X中
氮元素质量是2.8g,氧元素质量为:9.6g-3.2g=6.4g,故X中氮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
2.8g 14:
6.4g
16
=1:2,故X的化学式为NO2,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4g-21.6g-9.2g=3.2g,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A
解析:A
【解析】A、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
B、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
D、化合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解:右图所示关系是交叉关系。
A、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正确;
B、纯净物和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错误;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并列关系,故错误;
D、化合反应属于化学反应,二者是包含关系,故错误。
故选A。
1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鉴别;
B.氧化铜也能和一氧化碳发生反应,不但除去了木炭也除去了氧化铜,不符合除杂的原则;
C.甲烷、氢气燃烧都能产生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都有水生成,所以不能检验是否含有氢气;
D.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区分。
故选D。
17.C
【解析】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水或者双氧水,也有可能是水和双氧水的混合物,故此题选C 。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方面的知识,解答类似题目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26C H 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622C H +7O 226H O+4CO 。
A 、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甲、丙、丁都属于化合物,乙属于单质,故错误;
B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6:4=3:2,故错误;
C 、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2?12?2+1?6⎡⎤⎣⎦:()7?16?2=60⎡
⎤⎣⎦:224,故正确;
D 、反应前氧元素以氧单质存在,化合价为零,反应后水和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改变,故错误。
故选,C 。
19.C
解析:C
【解析】根据“反应2A+5B═2C+4D 中,已知C 和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可假设C 和D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 、22a ,又因为1.3gA 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D ,设同时生成C 的质量为x ,
则2A+5B═2C+4D
18a 88a
x 4.4g
,则x=0.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3g+B 的质量为0.9g+4.4g ,故B 的质量
为4g ,则反应中B 、D 的质量比为:4g ︰4.4g=10︰11;故答案为C 。
点睛:根据“反应2A+5B=2C+4D 中,已知C 和D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可假设C 和D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 、22a ,又因为1.3gA 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4.4gD ,则可求C 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B 的质量,进而求出反应中B 和D 的质量比。
2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反应前的固体是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二氧化锰具有一定的质量分数,即起点是在纵轴上的某点;反应中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而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氯酸钾的质量等于氯化钾与氧气的质量总和,即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随反应的进行不断变大;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固体总质量不再变化,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也不再变化,会形成水平线。
故选A。
2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题中的表格可知C为反应物D和B为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增加的质量为
21.6g-3.2g-10.7g=7.7g;待测值为27.4g,故A正确;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7.4g,故B不正确;
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质量比为107:32,故C不正确;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A。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32
4.4g100%=3.2g
44
⨯⨯; 2.7g水中氧元素
的质量为:
16
2.7g100%=2.4g
18
⨯⨯;
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3.2g+2.4g-4.8g=0.8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选:B。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23.C
解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