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等的透视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的激情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
②教学难点:如何应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一张透视现象的。
问1:同学们,请问哪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呢?(很好,你们通过对比得出有透视现象的第一张图片,空间感更强烈一点。
)
问2:那为什么它给你们的空间感更加强烈呢?
2.认识两位新朋友
①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
②视平线: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问3:那么各位同学,请问消失点的位置可以移动吗?
教师出示两张消失点在画面不同位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问4:我们怎么找到视平线呢?
③消失线: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
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
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就叫消失线。
问5:消失点、视平线、消失线的它们作用是什么呢?(它们的作用就是辅助我们画透视现象。
)
出示一张道路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
问6:消失线夹角处天空与道路由近及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问7:那同学们,你们再观察观察树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我们再来看看颐和园长廊。
它跟我们的前面大树的变化是一样的吗?
3.接下来我们教师带学生一起看一些绘画作品。
接着就在观看一个范画视频。
4.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以及消失线。
并掌握了透视规律。
下来要做,也希望你们能熟练运用透视规律去表现出近大远小等透视现象。
5.学生作业:
应用所需的透视知识,在学校内或者室外找一处场景写生,表现近大远小等透视现象。
四、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吸收消化的过程,因此能在创作时的往往忘记,因此我们可以建议学生信用铅笔起稿,等确认画面无误后,再用中性笔或者勾线笔勾线。
最后也可以再用彩铅有颜色的等上色。
在讲透视知识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趣味性,体验性,游戏性与一体的学习活动,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