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前半期周测历史考题(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
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 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
B.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C. 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了社会风尚和思想观念,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属于衣着方面,A项范围太大,排除。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壮大,故B项也是D项推动的结果,排除B。
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与材料强调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社会风尚的变化不符,排除C。
选择题
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
据此推断
A. 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
B. 民族交流有利于文化发展
C. 印刷术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D. 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洗冤录集》和金元时期的医学注重“全体性、系统性综合”、“统一的、整体的说明”,这些都是哲理化思想的体现,故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之间的交流,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的作用,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C。
仅凭材料无法推断出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D。
选择题
传教士利玛窦帮助中国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但不经意地把美洲画在了左面、欧洲在中间而亚洲在下面,引起了朝廷的不满;他马上修改了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这幅地图获得了中国人的高度称赞,并在中国广为流传,也为传教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这说明
A. 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
B.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西方传教士在华广受欢迎
D.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修改地图,把中国放在中心,是为迎合统治者的自大心理,实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坚持认为中国应居于世界中心,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西方文化科技存在差异,排除A。
西方传教士是因为顺应了中国人的愿望和要求才受到欢迎,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而是强调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排除D。
选择题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
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
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
A. 宗法观念
B. 君主制度
C. 内忧外患
D. 优柔寡断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光绪帝是忠臣孝子的表率,因此没有“清算”慈禧太后,这是由君主制度的内涵决定的,B项正确。
宗法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且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观念的影响,而是强调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君主制度,排除A。
内忧外患是客观原因,它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C。
优柔寡断是光绪帝的性格特点,不是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排除D。
选择题
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
这反映了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千米)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的比重
46.3%
30.5%
11.5%
11.5%
A. 辛亥革命推动了铁路大力修建
B.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 列强控制了近代铁路的修筑权
D. 清政府将路权收归国有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铁路比例大,故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C项正确。
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与材料反映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的部分时间段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列强控制了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权,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符,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而是强调列强控制了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权,排除D。
选择题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
B. 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
C. 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
D. 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
主义没有成功的实践成果,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C项正确。
学派复杂是《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客观陈述,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涉及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排除B。
材料主要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排除D。
选择题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上述言论最早发表于
A. 国民革命失败后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掀
起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结果失败了,后来探索出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A项正确。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与材料“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不符,排除B。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与材料信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不符,排除C。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推翻国民党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选择题
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该计划旨在
A. 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
B. 缓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C. 改变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
D. 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12月”以及“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正面临
日本的侵华危机,因此将基本工业设置在国防后方的安全地带与日本侵华危机有关,D项正确。
材料强调民族工业建设的区域,与发展重工业以实现工业化无关,排除A。
材料强调民族工业建设的区域,与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有关,无法体现缓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排除B。
材料的计划并不能改变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排除C。
选择题
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
这主要是因为
A. 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
C. 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
D. 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等信息可知,雅典的不同政治派别能够彼此妥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B项正确。
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是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经济基础,与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不符,排除A。
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痕迹”,没有涉及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排除C。
D项是雅典民主制得以确立的原因之一,但与材料强调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避免“内战、暴动、流血痕迹”的信息不符,排除。
选择题
监护人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
罗马法实行监护人与亲权人分离,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
这体现了罗马法
A. 重视公民的道德素养
B. 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C. 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D. 具有男女平等的观念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监护人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等信息可知,古罗马实行监护人和亲权人分离,就是为了防止某一方一家独大而侵害到未成
年子女的权益,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道德素养,而是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而是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排除B。
材料主旨强调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观念,排除D。
选择题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院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
这一规定
A. 具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B. 导致国会议员数量减少
C. 协调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
D. 增强参议院在两院中的地位
【答案】D
【解析】宪法规定对于参议院年龄和公民年限的规定明显高于众议院,主要是突出参议院在于两院中的地位重要性,故D项正确;选区的居民是按照州分布,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故A错误;国会议员是一定的,不会减少,故B错误;材料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比较,不涉及地
方与中央的关系,故C错误。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恩格斯这-观点A. 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B. 体现了对巴黎公社革命的反思C. 认清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局限性D. 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开放扩张性
【答案】B
【解析】法国巴黎公社成立不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定程度的产物,属于偶然事件,材料说明的是巴黎公社失败根本原因的分析,故B正确;其他分析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选择题
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冻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
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
领主又企图把剩下的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
这反映出英国农村
A.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 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不足
C. 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D.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英国贵族企图通过政令来改变现状,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黑死病的影响,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D。
选择题
下图是“BP”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对世界能源消费与燃料结构的分析及预测。
该分析及预测反映了
A. “电气时代”,世界能源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 “新经济”时代,新能源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C.科技进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
D.人类对能源的过度开采必将带来经济的衰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对世界能源消费与燃料结构的分析及预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最大,说明科技进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故C正确。
“电气时代”,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新经济”时代,新能源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故B排除。
人类对能源的过度开采必将带来经济的衰退,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
选择题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
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一变化反映出,宗教改革
A. 巩固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B. 打破了天主救的绝对权威
C. 丰富了基督教教义教规
D.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B
【解析】中世纪教皇的权力大于国王,材料中教皇和皇帝地位的变化说明经过宗教改革教皇的绝对统治权遭到打击,故B错误;宗教改革是打击封建统治,故A错误;C属于宗教改革思想影响,D属于经济影响,均不符合材料政治影响的信息。
18世纪中期,伏尔泰曾为因亵读路旁十字架的罪名而被处决的青年拉巴尔鸣冤,还竭力为被判处死刑、留有恶名的新教徒让•卡拉(被控告为阻止儿子皈依天主教而将其杀害) 昭雪,……这些活动说明伙尔泰
意在
A. 反对天主教会
B. 宣扬信仰自由
C. 抵制宗教狂热
D. 倡导天赋人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伏尔泰为亵渎十字架和留有恶名的新教徒昭雪,说明他主张信仰的自由,故B正确;启蒙运动是反对宗教特权,不是宗教,故A错误;材料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不是抵制宗教,故C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
选择题
1921年8月人民委员会关于贯彻新经济政策原则的指令中说:“应当采取拍施发展国营的和合作社的商品交换,而且不应当只限于地方流转范围,在可能和有利的地方应当转为货币交换形式。
”这表明苏俄
A. 开始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社会主义观念的转变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暂缓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是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材料中“发展国营的和合作社的商品交换”“货币交换形式”说明苏俄准备利用市场、货币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设想,还没有实施,故A错误;C不是苏俄经济模式,是中国市场经济模式;D不符合苏俄新经济政策内涵。
选择题
1935年初,美国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罗斯福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
这有可能是基于当时美国
A.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振
B. 财富高度集中
C. 劳工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
D. 总统权力扩大
【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采用的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举措来应对经济大危机,有点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平衡财富,故B错误;罗斯福采取提高劳工待遇,故C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中“敲诈富人计划”的信息。
选择题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
”这反映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 实行国有化,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
B.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C. 完善福利制度,推动分配领域社会化
D. 股票分散化,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C项正确。
其他选项的措施均与材料中分配社会财富信息不符。
考茨基认为,俄国革命只有在同西欧革命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可能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如果要把十月革命说成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俄
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是一个注定要夭折的“早产儿”。
考茨基意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 必然以失败告终
B. 违背马克思主义
C. 不具备客观前提
D. 具有苹命首创性
【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必须和西欧革命同时发生,才具有胜利的可能性,显然说明俄国十月革命不具备客观前提,故C正确;材料中前提是西欧革命同时发生,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于马克思主义违背,故B错误;首创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
图中的变化反映了苏联
A. 新经济政策逐渐废止
B. 收缩外来资本的比重
C. 反击西方的经济封锁
D. 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对于本国不能经营的企业组让给外国资本家,数轴显示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从1924年以后逐渐减少,说明对于外来资本的使用比重逐渐收缩,故B正确;新经济政策逐渐废止是1928年,故A错误;西方经济危机爆发是1929年之后,故C错误;此时仍然是新经济政策,故D错误。
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
这一局面
A. 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弱化
B. 证明人民资本主义失败
C. 说明经济危机始终如影随形
D. 影响一体化的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通货膨胀率的增高,主要是二战以后法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导致经济过热,这一局面出现,促使国家对于经济干预的减少,故A正确;B中人民资本主义失败说法错误;C中经济危机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痼疾;材料属于国内经济,不涉及外交信息,故
D错误。
选择题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 《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 《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 建立苏维埃政权
D. 《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材料中列宁强调“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与这一精神相符的只有《四月提纲》,列宁在这个提纲中提出无产阶级当前的任务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故选A。
《和平法令》主要内容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排除B;C是政权建设,和题意无关,排除;《土地法令》是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排除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
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
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
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该教科书原稿中对“日清战争”表述的两处信息,提出修改意见并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说明一: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因而得到了欧美列强的默许。
说明二: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入中国”改为“入
侵中国”。
理由:日本对甲午中日战争性质的模糊化叙述,企图掩盖其侵略战争的本质。
【解析】
试题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问的基本答题模式:1、修改:找出原文错误,作出修改2、理由(运用史实或史学理论),作答时要分清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由此得出相关国家的态度。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到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
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世纪初
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
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
此等谬见,今后亟应扫荡无疑。
”
——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论》
(1)根据材料,概括从三国时期到20世纪初关羽的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羽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三国时期,勇武重义(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名气不大;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20世纪初,受到批判。
(2)原因:关羽形象的演变,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的结果;社会不同阶层的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