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玛祭祀仪式中的八宝铜铃舞研究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发展与传承初探

[ 参 考文 献 ]
[ 1 ] 张馨文.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 的未来发展分析 [ J ]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
调 的是 ,斜塔 倾倒重心 动态舞姿从动 势上来看是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平衡 的,还 像 随时都有 可能失去平 衡摔倒 出去,所 以,要完 美的演绎这 一动态
舞姿 ,指 向斜下方 的手臂与下踩 的双 脚在力量分配 上对保持 身体的
相对 稳定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 结语
著 名 的 舞 蹈 学 家 吴 晓 邦 曾说 过 这 样 一 句 话 ,我 们 应 该 从 舞蹈 形
黄 河 之声
2 0 1 5 年第6 期
土 家 族 八 宝 铜 铃 舞 的 发 展 与 传 承 初 探
崔 智
( 长江师 范学 院,重庆 4 0 8 1 0 0 )
摘 要: 土家族的八宝铜陵舞是土家族 也是我们 中华 民族乃至 世界的艺术瑰宝和非物质 文化遗 产,它是 中华 民族文化 中一朵鲜艳 的花 朵,具有伟大的艺 术价 值和艺术魅 力。 目前八宝铜铃 舞正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 困境 ,我们有义务去 保
( 三) “ 倾倒重心 ”审美价值 以及传统文化精神
《 中 国舞蹈 文物 图典 》 中所 涉及 到 的汉代 墓 室壁 画其 飘逸 的
舞步 、飞扬 的舞袖 以及倾倒 失重的重心 ,都给我们 带来 了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 ,体会到 汉代古典 舞张扬、典雅 的美感 。可 以这样 说 以斜
人神共存的土家族歌谣——《梯玛神歌》——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印象

氛 围。 ③ 牛角 , 用水 牛角做 成 , 像
半个 新月 儿 ; 这 种 乐 器 音 调 高 亢 激越 , 可 在 山 谷 中产 生 回 回荡 荡 , 造成一种原始 、 古老 、 肃 穆 的 法 事 氛 围; 梯玛跳神 时 , 常用 于“ 启 堂” 、 “ 发兵” 、 “ 探病 ” 、 “ 解邪 ” 等 法
民 强黻 化 啪 巨鬈 量蟹圈l ● 1
’
●
爨 ! *。
人 神 共 存国土 家族 歌谣
印 江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调 查 印 象
《 梯 玛种 歇》
陈法权 徐 杨
然崇拜 。 诸 如山神 、 河神 、 猎神 、 土
环, 双 面分别刻 有 “ 南 斗六 星 ” 和
地神等。 除此而外 , 土家人亦对祖
陪神 舞 、 香倌的双人舞 、 师 徒 共
史学 家格迪 斯 曾说过 : 世 界上 有
两个 灾难深 重的 民族 , 一个 是欧 洲 的 犹太人 , 另一个 是东方的—— 苗族。 我 国苗 族总人 口 8 9 4万 , 主要 集 中居住 在 贵州 省 , 共有 4 2 9 . 9 9万 人 , 而黔 东
角。 ①铜 铃 , 黄铜铸造 , 鹅蛋大小 ,
圆形 , 约有 6 . 5厘 米 , 里 面有一个 金属小球 , 可振铃发声。 据 说 铜 铃
上刻有 周文 王的j t . J  ̄ t , 图案 , 人们
便称 为八卦铜 铃或八 宝铜玲 。 ② 司刀 、 用铜 和铁打 造 , 圆环 , 直 径约 3 0厘米 , 环 上套 9枚 或 2 4
年来 酿造 了独特 的服饰文 化 。 苗族历 史上 没有文 字 , 它靠服 饰 图案 、 花纹 、 飞禽走兽来传递文 化信息 , 因此 , 苗族 素有“ 无花不 成衣 ” 之美 誉 , 在 台江这 块被世人称誉 为神 奇秀美古老 的土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土家族梯玛歌研究综述

文章 3篇 ;以研究 《 梯玛歌 》的内容及特征为主题 的文章 5 篇, 专著 3 本 ;以 《 梯玛歌 》的文化 内涵
在 建 国初 期 , 《 梯玛歌 》 及其 仪 式活 动 曾被作 为 为研究主题 的文章 3篇 ;以 《 梯玛歌 》的价值为研 封 建 迷信 而 禁止 ,致 使 这 一在 土 家族 村寨 流 传 了千 究主题 的文章 7 篇; 《 梯玛歌 》 与土家族其他民歌的
的危 险。本文对建 国以来 《 梯玛歌 》的相 关研 究情 况进行 了概述 ,并从非 物质 文化 遗产保 护的视 角对其存在的 问 题进行 了分析 ,以期对梯玛歌未来发展与传承 的研 究有所裨益 。
关键词 :梯 玛歌 ;存在争议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 号 :I 2 7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1 3 3 2( 2 0 1 4 )0 1 — 0 0 6 3 — 0 5
一
、
刖 吾
生存 状 况还 有待 观察 。
本文就建 国以来 《 梯玛歌 》及其传承人 的研究
梯 玛 歌是 一 部 以土 家语 为 载体 ,世代 口耳相 传 情 况进 行 了概 述 ,并 从非 物 质 文化遗 产 保 护 的视 角
的土家族长篇史诗 ,又是一部集歌 、乐 、舞为一体 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对 《 梯玛歌 》 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 下 的土家族梯玛歌研 究综述
阮玉 明
( j峡大学 民族学院 ,湖北 宜昌 4 4 3 0 0 2 ) 摘 要 :《 梯 玛歌 》是土 家族梯玛在祭 祀时所演唱 的一种 大型古歌 。它集歌 、乐、舞为一体 ,亦被看作是 土
湘西“梯玛”仪式审美特征浅议

湘西“梯玛”仪式审美特征浅议摘要:湘西土家族“梯玛”仪式存在至今,可以说是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瑰宝,这种祭祀仪式作为一种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价值不可估量。
其在表演工具、表演动作、表演形式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的《梯玛神歌》,其表演唱词的文化价值也不可低估。
土家族“梯玛”仪式在展现其独特神秘楚巫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以旅游休闲的展演形式被搬上了舞台。
关键词:湘西梯玛仪式特征土家族“梯玛”是流传在湘西北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及其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
梯玛,“梯玛”一词含两义,一是指从事这种原始宗教活动的巫觋,汉语称“土老司”,土家语称“梯玛”;二是指这种原始宗教活动,汉语称“梯玛跳神”,土家语称“梯玛日”,在土家语中是做或举办的意思。
在梯玛法事中,梯玛被看做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统一体,时而威灵灵气煞煞如神降临,成为神的代言人,仿佛能向人传达神的旨意;时而又是活泼风趣、洒脱不羁的凡人,似乎能够面神表达人的诉求。
这样的表演蕴含了大量的原始宗教因子和丰富的古文化信息。
[1]一、梯玛仪式的形式特征㈠法冠梯玛头戴“凤冠帽”,“凤冠帽”一般分为五块,每页上面都绘有一尊神像,上面绘有太清、上清、玉清及“清清二帝”。
也有活页八块的,象征着八洞,八蛮,或八部大神,用来压邪镇鬼,更有甚者即扮成一副掌坛师的模样,来镇压邪魔的扰乱。
㈡法衣梯玛在进行仪式活动过程中,所穿的法衣也叫“八幅罗裙”,法衣基本上是红布长衫,蓝色镶边,矮领,对胸开叉,袖子较短,袖口较宽,裙子下摆有青、蓝、红、白、黄五种颜色,长约3.2尺,整体色彩鲜丽。
关于法衣太过女性化,有的学者认为之前的梯玛活动很可能是女性来主持。
㈢法具1、八宝铜铃八宝铜铃是梯玛在进行仪式的时候所拿在手上的器具,为上等黄铜制造,鸭蛋大小,成圆球状,直径6.5厘米。
因为分送给傩愿老司一颗,苗老司一颗分,目前的八宝铜铃实为六颗,六颗铜铃分别系在一根长约35厘米的马头型木柄上,上面系上五色布条。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传承和保护.doc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传承和保护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才塑造了各不相同的民族,面对民族文化衰退加剧的趋势,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自觉的行动起来保护传统文化。
一、八宝铜铃舞的现状八宝铜铃舞是依附于土家族梯玛宗教仪式中的,舞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神歌、道具、祭祀偶像等一同构成完整的崇拜仪式,其发展、传承方面面临多种不利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学文化的冲击,土家族人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使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生活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现代文明的审美方式转变的影响下致使人民越来越远离这种原始的民间信仰以及仪式乐舞。
因此也导致了这种原始的宗教文化已经面临失传的地步。
在赵书峰、刘能朴两位的调查中提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民间的原始文化活动只仅仅保留在湘西北的部分地区。
而梯玛老艺人的数目逐日减少,特别是能做完整法事,又具有很高的表演功夫的大多都去世了,而真正有功夫的梯玛太多年事已高。
据他们调查在湘只有四个县能真正用土家语演唱梯玛神歌的老梯玛大约有20多个,并且这些梯玛大多已经70多岁了,另外,仪式内容逐渐缺失、法事程序渐简单化。
随着老梯玛的一个个去世,一些高难度的梯玛法事表演的功夫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整个法事表演耗时几天几夜,真正完整的梯玛表演和全部用土家语的梯玛调唱腔语汇更少,可以说梯玛文化正遭遇消亡的窘境,对梯玛文化和八宝铜铃舞的抢救迫在眉睫。
二、八宝铜铃舞的传承和保护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八宝铜铃舞和各种民间文化一样,面临不断消失或失传的危机,国家为使各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在弘扬各民族文化精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于2003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保护工程”是由政府实施和推动的工程,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间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
其保护工程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续发展。
浅议“八宝铜铃舞”

“ 八宝 铜 铃舞 ”就 是 土 家族 灿烂 文 化 中一 颗 闪亮 的 小星 星 。 它 具有浓 郁 的古 风遗 韵 ,舞姿 神秘 ,内涵 丰富 。
一
、
八 宝铜铃 舞 的起 源 与流 变
“ 八宝 铜 铃舞 ”是土 家族 先 祖 娱神 ,图腾 崇 拜 的一 种戏 剧 歌 舞 形式 ,它起 源 于梯 玛神 歌 。八 宝 铜铃 舞 和梯 玛 神歌 是 互 为依 存 的连体 姐妹 。 唐 末 、宋 、元 至 清 康 熙年 间 , 实施 的 是 由土 司 主 宰 各 个 部 落 、族群 的土司制 。人们 的活动 地域趋 于稳 定 ,作 为观念 形态 的 民 间文化也 随之获得 滋生 发展 。但 当时 “ 有神 论 ”已渗透 到人们 的思 想 意识 中,人们 的潜 意识 里充满 着对神 灵 的顶礼膜 拜 。因而当 时人 们最 重要 的社会活 动便是 祭祀神 灵 、求 子 、求财 、消灾 、驱邪 、避 难保 平安 。祭祀活 动 由集 政权神 权于 一身 的梯玛主 持 ,程序 运 作 由 “ 玛 ( 梯 土老司 ) ”实施 。 “ 玛 ”头戴 “ 梯 凤冠 帽” 、腰 围 “ 八幅 罗裙 ”,手握法器— —师 刀和铜 铃 ,合着神 歌的 韵律 ,绕 着各 尊神 像 ,斗折 蛇行 ,或 仰 空作 揖把 四脚长 定当 马,骑在 上面顾 盼错 落 , 翩 跹进退 。这便是 八宝铜 铃舞 的初期形 态 。 随着 人 类 社 会 的 发展 进 步 ,祭 祀 活 动 随 之 扩 张 延 伸 到 各 部 落 群 体 ,普及 到 各 家各 户 ,祭 神祭 祖 ,诉 求 恩赐 。 “ 玛 师 ”也 梯 变 为专 职 。 每逢 群 体公 祭或 大户 大 家 祭祀 活 动 ,众 多梯 玛 参 与操 置 。诸 梯 玛 的运 行行 为 需群 体协 调 统 一 、步 法 、节奏 亦 需 规范 。 因此 , 宝铜 铃舞 便 由个 体 行 为变 成群 体 动作 , 八 由单独 的个 人演 示 变 成 了联合 互 动 。这种 协 调 统 一 的 原始 宗 教 祭祀 模 式 , 逐渐 被 人 民认可 、定 型 并世代 沿 袭 。 建 国后 , 由于 “ 神论 ”的宣 传 教育 ,原职 业 梯玛 的 活 动范 无 围缩 小 ,梯 玛师 纷 纷去 巫从 农 , 自觉 退 出历 史舞 台。但 惟 有 八宝 铜铃 舞 以其特 有 的 艺术 形 式独 存 ,祭 祀 过程 较前 简 化 ,氛 围 也轻 松随和 。 六 十 年代 末 七 十年 代 中后 期 ,铜 铃 舞从 祭祀 娱 乐 神 的 图腾崇 拜 的 “ 玛 神歌 ”中完 全剥 离 出 来 ,演 绎为 人 们喜 闻乐 见 的群 歌 梯 群 舞 形式 的 民 间文 艺 ,舞蹈 保 留 原梯 玛 的旋 律 与节 奏 ,舞 蹈语 汇 表达 独特 的 情节 ,生动 再现 土 家 人 的生产 生 活面 貌 , 喜怒 哀 乐情 怀 。大 型 的工程 启 动 、节 日庆 典 、招 商 签约 、贵 宾迎送 等 活 动 , 铜铃舞 必 临场 状势 助兴 。 铜铃 舞 从 “ 神 ” 、 “ 劳 ” 、 “ 娱 状 颂世 ”的发 展 流变 过 程 , 生动 地 反映 出土 家 民族 所 经 历的 风雨 沧 桑 , 因而 ,它 是研 究 土家 族文 化 的 “ 化石 ”。 活
土家族梯玛丧葬仪式研究——以龙山县坡脚乡为例

山县南陲 的坡脚乡还存在着用土家主持丧 葬仪式 的梯玛 。 二 、梯玛丧葬仪式简介
在土家族丧 葬中,通常按天 来进行仪式 ,有 的仪式进行三 天、 五天,有 的进 行七天 。梯玛根据 主人家 的要求 ,在不 同的时 间来安
将”, 胸前背后均用黄色布料贴制太极八卦。从服饰来看 ,土家梯玛
丧葬仪式受道教文化影响颇深。
2 . 法 具
在 仪式丧葬仪式中,梯玛主要用到 “ 八宝铜玲”、“ 司刀”这两 样法具 ,它们既是法具 ,也是梯玛的伴奏器乐。“ 八宝铜玲 ”用合金
铜 铸 成 ,共 有 六 颗 , 六 个 铜 铃 上 下 各 三 颗 ,分 别 系 在 一 根 长 约 3 5 厘
徙政 策 ,致 使 大 量 的汉 族 人 进 入 湖 南 、鄂 西 土 家 族地 区 ,随 之 也 带 了
梯玛在 举行丧葬仪式 时,梯 玛头戴 “ 凤 冠帽 ”法帽 ,身着 红色
法衣 。“ 凤 冠帽 ”有五块 或八块 五边形 活页组成 。法衣 为红 色长布 衫 ,对胸开衩 ,袖 口较宽 ,胸领上左写 “ 千千雄 兵”, 右写 “ 万万猛
改土归流后 ,大量汉族 涌入湘西土家族地 区 ,汉文化 思潮 亦在 土家 族聚居地 流传 开来 。渡 化亡人 的佛道文 化在土家族地 区崭露头
角 ,被 土 家 族 人 民所 接 受 。经 过 历 史的 变 迁 ,佛 道 文 化 与 梯 玛 文化 相
互补充 ,特别是在丧 葬中仪式 中,现如今也只看的见道士的身影,土 家梯玛在这个仪式中已经开始渐渐 消逝 。文化大革命更是使得梯 玛这 样的巫祈仪式备受打击 ,甚至仅存 的梯玛残余活动也被迫骤然停 止。
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
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大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
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
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仪局限在土家人中间进行,古话叫“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客家,指外族)”,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个,又给汉族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个铜铃。
[编辑本段]主要节目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
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弧形叉为马脚,两端各系四个鸡蛋大的铜铃(共八个铜铃),马头一端还系些五寸长、一寸宽的五色布条(或麻丝)为马鬃。
表演时,手握铃把按节目情节摇抖铜铃零当啷响,悦耳动听。
表演铜铃舞的人数一般为八人,多则是有一二十人但都头戴凤冠帽,腰系八幅罗裙(红、黄、蓝三色的八幅布做的裙子,如同当今的百折裙),在一平地(或院坝)表演活动。
节目有以下几项。
(一)牵马表演人手举铜铃快速摇动,退步入场后及时围成圆圈,做牵马动作。
即左脚站立不动右脚向前跨一步,铜铃向前抖两下;右脚收回向后退半步,铜铃往后拌两下;双手握铜铃高举摇抖,双脚急步向前,直到围圆圈人的铜铃即将相碰时,各自稍弯腰、手抖铜铃急步回原处,恢复圆圈。
(二)喂马围圆圈人原地不动,右脚一齐向前跨一步,膝稍弯,左脚斜伸直,右手摇三下铜铃,左手给铜铃喂料一次(做喂饭状)。
这样,连续做三次后,右脚收回复原。
(三)上马首先,做上马鞍的动作,围圈人弯腰,右脚向右前斜跨出一步,双手紧摇着铜铃,从左下方往上摇过头顶后复的。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发展与传承初探

【 关键词】: 土家族 ;八宝铜铃舞 ;发展与传承
一
,
八 宝铜铃羹的起源
坐堂 以唱歌 为主要 内容 。“ 脚 步随着铃 声走 ” ,“ 情绪就 在铃 声 中”
这十 四个字 充分体现 了八 宝铜铃舞 的特 点,该舞蹈 的基 本动律为 一 扭、二摆 、三旋、 四颤抖 。其中 ,扭指 的是 由脚上 的扭 动带动整个 肢体 的扭 动 ,摆提 倡 的是有棱 角有 规律 的摆动 ,旋 则要 求 多而有 序,颤抖要 求的是双膝或者全 身的颤抖 。
被命名为 “ 八宝铜 铃舞 ” 。 随着时 间的推移 ,该舞蹈逐渐成 为了土家
族祭祀 的祭祀舞蹈 ,并象征着民族的团结。
=.八 宝铜铃囊的主鼻衰演内客影式及特点 ( 一) 八宝铜铃舞的主要表演内 容及形式
土家族八宝铜 铃舞是 由土家族 老司主在祭祀 活动 中的动作 演变 而来 的,老司主所 执八宝铜铃上雕 刻有一个 马头的形状 ,两 端分别
都具有重要 意义 。加大对 八宝铜铃舞 的宣传力度 ,有 利于加深我 国
人 民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重要性 的了解 ,进而促进相 关部 门开展 相 应 的保护 工作并实施恰 当的措施 。与此 同时 ,作为 土家族 的代表 舞
种 之 一 ,八 宝铜 铃 舞 拥 有 独 特 的 吸 引力 ,加 大 对 该 舞 种 的 宣 传 , 让
单 只是一种祭祀 舞蹈 。事 实上 ,八宝铜铃 舞几乎是一幅展 现古代游
牧 民族迁徙 的场 景 ,无论摇铃 、喂马 ,还 是八字步摇铃 、十字步 摇 铃 都可 以给人一股热烈而质朴 的感受 。 另外 ,八宝铜铃舞还 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一方面 ,可 以通过对
湘西土家族梯玛法器研究

起使用 ,在 演唱梯玛神 歌 的时候 ,与铜铃 形成共鸣 ,营照 出古朴 ,
肃穆的音乐氛 围。 5 . 长 刀 。长 刀用铁 制 作 ,长条 状 ,没有 刀 刃 。刀身 长 约6 5 厘 米 ,刀 柄 长 约 1 3 厘 米 ,在 刀柄 外 可 加 木 柄 或 用 红 布 刀 缨 ,在 刀 柄 尾
上 ,是 梯 玛 世 代 传 承 的镇 坛 之 物 。有 了 坛 马 , 才 能 上 天 入 地 , 为 善 主 求 神 祈 愿 ,消 灾祈 福 。
般在起堂 、祭祀 、驱邪时用 。 6 . 牛角 。在 土家语 中,有 “ 物 克篾 ”一说 ,翻译成汉 语就是 吹
牛角 的意思 。牛角在制作 时,使用 的是水牛 的角,外壳 打磨得乌 黑
经 回来 的路上 ,碰到 了客老 司 ( 汉人 ),送 给客人 六部经 书 ,碰 到 苗老 司 ( 苗人 ),给 了一部 半 的经 书 ,两颗 铜铃 。所 以土家族 只剩 了半部经书 ,六个铜铃 ,但土家人还是 习惯称为八宝铜铃 。 铜铃 用上等 的黄 铜铸成 马 口挂铃 ,每 个铜铃大 小如同鸭蛋 ,圆
土 家 族 是 湘 西 自 治 州 最 重 要 的 少 数 民族 之 一 ,数 千 年 的 繁 衍 生
和 北 斗 七 星 的 字 样 。 司 刀 主 要 用 来 算 命 和 驱 邪 ,常 常 和 八 宝 铜 铃 一
息,积 累了深厚 的民族文化 。梯 玛是土家族 民族文化 的重要 内容 ,
研 究 梯 玛 , 就 要 从 梯 玛 种 类 繁 多 的 法 器 入 手 , 就 等 于 找 到 了 打 开 土 家族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 。 1 . 坛马 。土家 人称坛 马为 “ 神 马 ”、 “ 飞 飞 白 龙 宝 马 ” ,传 说 是 向老 官 人 的 白 龙 神 驹 所 化 , 是 “阴 阳两 通 ” 的神 马 。坛 马 大 多 都
土家族八部大王信仰中的舞蹈活动及价值表达

70美学2020/09正如向柏松先生所说,八部大王信仰的出现是土家族母系祖先崇拜的终结,也是土家族父系时代的开始。
在《梯玛歌》中八部大王位列其他祖先崇拜的第一位,显示了它在土家族信仰文化中的特别地位。
对其中舞蹈活动进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土家人真实的生产与生活,还可以为如今文化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八部大王信仰的起源八部大王信仰的起源,是从流传中的八部大王传说开始的,八部大王传说记载了其传奇又魔幻的一生。
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流传在湘西酉水流域的神灵传说,相传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始祖。
八部大王传说和其他民间传说一样,口头流传难有固定的文本,在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了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关于八部大王传说的版本有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口述故事;第二种是文本记载;第三种是文化遗址,其中又以文本的记载最为典型,这三种形式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关于八部大王传说的各种内容。
(一)口述故事,是民间传说的一种重要传递形式,主要在人们口耳相传中传播,不稳定,易受外因影响而变化。
在《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一书中,向柏松先生记载了两种关于八部大王来历的传说,这两种传说主要来自于当地人们的口述故事。
第一种故事传说,八部大王本来就是龙山、永顺一带彭姓人的祖先。
他们原来并不姓彭,在唐明皇时期,八兄弟都进入了军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皇上为嘉奖他们就封了他们官爵,在询问名字时,八兄弟一着急,望着手中的“盆排”(盾牌),结结巴巴说道:“盆……盆……盆。
”皇上以为姓彭,就说原来姓彭啊,于是八兄弟就有了这个“彭”姓。
另一种故事把八部大王的诞生和茶联系在了一起。
在保靖和龙山民间流传着苡禾娘娘的故事,据说苡禾娘娘为了解渴,在山上摘了几片茶叶,吃了之后便怀孕了,怀了三年零六个月,生下了八兄弟。
由于无力抚养,弃之山里,被白虎所收养,八兄弟奇迹般活了下来,还身怀绝技,回来时看到母亲患病,就把雷公捉来蒸熟盐腌给母亲当药吃了。
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初探 李祎

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初探李祎发表时间:2020-03-27T09:39:43.4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1期作者:李祎[导读] 土家族的舍巴日的原生性很强,具有天人合一,人神同乐的传统文化色彩。
作为这一民族(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土家族的舍巴日的原生性很强,具有天人合一,人神同乐的传统文化色彩。
作为这一民族庆典的重头戏自然是土家族传统宗教歌曲——梯玛神歌,梯玛神歌是土家族的传统宗教艺术,在这一片土地上世代传承发展,是土家族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的结晶。
关键词:梯玛神歌;八宝铜铃;社巴节;土家族;法事一、节日中的“梯玛神歌”---《舍巴祭》“社巴”(又称舍巴),是土家语,意为“摆手”,自明朝以来,摆手舞便作为土家族自娱自乐的大型传统歌舞而存在了。
[1]社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一个综合性节日,传说是在明朝时期皇帝听信谗言误杀了抗倭七大将军,后得知真相赦免了巴人,为了纪念这一天,当地土家人将其定为“社巴节”。
在这一重要庆典之上,古朴神秘的“梯玛祭祖”拉开了节日的序幕。
笔者为了切实感受梯玛神歌的文化魅力,来到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龙山县洗车河镇政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作业。
演出是在洗车河镇政府的大摆手堂前举行的,此次参加“舍巴节”的演职人员由当地各个乡镇、事业单位等自愿参加报名。
“舍巴节”这一大型民俗活动,安排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时间定在上午的9点18分(又有9点19分之说),时间安排很有讲究。
现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原来散落的各个村镇分散、自行组织举办,转变成现在由政府部门组织进行。
据调查,以前该村每年的社巴节都是由田氏来主持,其他的姓氏没有权利来举办(“田”姓氏是土家族的大姓),但是田氏可以邀请其他姓氏来看或是参与。
直到现在,虽然由政府和村民一同举办社巴节,但是在当地人民的心中仍认为社巴节是田氏宗族的事情。
[2]而梯玛神歌作为社巴节的第一篇章——《舍巴祭》首登大堂。
【历史故事】土家族舞蹈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

【历史故事】土家族舞蹈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的表现形式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俗称“解钱”,是流传于湖北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祭祀歌舞。
宣恩属武陵山余脉,境内山深地僻,层峦茂林。
横亘其中绵延百余公里的七姊妹山,将宣恩分成南北两片,北为清江流域,南为酉水流域。
酉水古称酉溪,发源于宣恩境内七姊妹山南端的锣鼓川,似一条玉带,流经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9个县市,最后注入长江。
宣恩境内酉水流域是古代巴人后裔土家先祖的另一支??武陵蛮(亦称“五溪蛮”)的世居之地。
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就是武陵蛮遗留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恩酉水流域做解钱法事,相传是土家族田氏子孙为祭战死的先祖田大将军(亦称田好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后由田姓发展到彭、向等家族并延续至今。
田大将军战死后膝下七子一女纷纷逃亡,兄妹八人分手时从父亲战马颈上解下8个铜铃,人手一个,作为后世寻祖归宗的证物。
此后,兄妹八人分别逃到宣恩、来凤、鹤峰及湖南龙山等地“垒石为城,依山傍水而居……”(宣恩高罗田氏石碑文),为祭祖还愿,便用8个铜铃做成马头铜铃杖,在做解钱法事时由梯玛摇铃舞唱。
土家先民喜歌舞、重祭祀的习俗历史久远,唐宋以来,土家民间流传的歌乐与鼓舞相结合的巴歌《踏蹄》已具有祭祀、娱神的特征。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息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明清以来,在土家族民间出现了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巫师”,即朱熹所说的“巫觋”,土家人称其为梯玛,民间又俗称“土老司”,是他们口传心授,将八宝铜铃舞传承至今。
做解钱法事跳八宝铜铃舞,酬谢祖先愉悦神灵,是土家人十分看重的大事。
《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载:“每到解钱时,非常热闹,杀猪宰羊,亲友云集。
土老司头戴凤冠,下穿八幅罗裙,吹牛角,舞司刀,摇八宝铜铃。
”在他们看来,风调雨顺、六畜兴旺、驱邪祛病,是靠神灵相助,祖宗保佑。
酉水流域土家解钱祭祀的时间,固定的主要有农历七月十二的“亡人节”,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新年节”,二月初二的“土王节”等,主东家若是有大事需解钱,则由土老司择定黄道吉日。
湘西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表意的符号学探索

031[摘 要] 仪式音乐是一类原生性的仪式音声形式,是重要的活态音乐语言符号,只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出相关象征功能,与仪式场域紧密相连。
梯玛巫祀仪式音乐文化作为湘西土家族所独有的宗教文化,不仅涉及舞蹈、信仰、文学等众多方面,透过其表象,还能看到土家族儿女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利用符号学对仪式音乐表意进行分析,是目前了解音乐文化功能的重要手段。
对此,为进一步掌握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的价值内涵,尝试从符号学角度着手,先对梯玛巫祀仪式音乐基础状况与功能进行分析,再基于符号学探究音乐意旨,最后提出了梯玛音乐表意。
[关 键 词] 梯玛;仪式音乐;符号学;音乐意指湘西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表意的符号学探索钟涵骏梯玛是湘西土家族内部流传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宗教文化现象,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目的在于祈福、还愿、避祸、消灾,象征着土家族对自然、先祖以及图腾的崇拜。
在活动进行时,往往会伴随着歌舞,其中演唱的歌曲被称作“梯玛神歌”,是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的民俗生活以及豁达坚强的民族特性。
符号的作用在于意义表达,要想表达意义就必须使用符号,音乐领域也是如此。
梯玛巫祀仪式音乐中也蕴藏着符号学内容,体现着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文化。
因此,重点探究梯玛巫祀仪式音乐表意的符号学,对掌握当地梯玛音乐文化内涵和湘西土家族民俗风情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梯玛巫祀仪式音乐梯玛巫祀仪式音乐是在该仪式活动中产生的古乐,主要分布在湘西永顺、龙山、古丈等土家族聚居区域,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
在土家人内心,梯玛是实现人和神相互沟通的使者,巫祀仪式中的音乐就是人和神相互交流的载体。
其音乐传承历史久远,规模庞大,内涵涉及祭祀、农猎、繁衍、饮食等多项内容[1]。
其中,梯玛歌属于散文和韵文的综合体,实际演唱时可唱可吟,不仅拥有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也有欢快轻松的内涵体现,是土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下民俗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铜铃舞的历史渊源探究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铜铃舞的历史渊源探究赵金婵(保靖县民族文化传习所,湖南保靖416500)摘要:土家族铜铃舞,又被称之为“八宝铜铃”舞,它源于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做宗教法事活动中手握铜铃的一种表演形式。
土家族铜铃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阶段的铜铃舞表演已经脱离了宗教仪式,以群众性的自娱自乐形式表演为主,丰富了土家族节庆活动,也是湘西土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原生态舞蹈之一。
关键词:铜铃舞;梯玛;巫觋;司刀;牛角;濒危;传承人;保护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6-004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6.024一、基本概念解析(一)土家族铜铃舞历史渊源土家族铜铃舞,又被称之为“八宝铜铃”舞,它源于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做宗教法事活动中手握铜铃的一种表演形式。
这也是铜铃舞的初级阶段。
唐代房玄龄在《晋书·李特传》中说:“特其先王廪者之苗裔也,……賨人教信巫觋,多往奉之。
”《国语·楚语下》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屈原《九歌》是一组祀神之曲,代表楚地巫觋文化的特点。
“巫觋”在土家族多称“梯玛”,俗称“土老司”。
可见,旧时,梯玛在族中享有至高的地位和权利。
土家族梯玛主要分布在湘西保靖、永顺、古丈、龙山及紧邻湘西的湖北来凤、鹤峰县,四川的秀山县等地。
《中国土家族习俗》(155页)载:“土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反映土家族历史和表现生产、生活特点的舞。
主要有“摆手舞”、“铜铃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文化志》(29页)载:“铜铃舞,又称“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梯玛)祭神时的一种舞蹈……”二、舞蹈内容及器具说明土家族铜铃舞分梯玛独舞(或加伴舞)和铜铃群舞两大类。
(一)梯玛铜铃独舞梯玛独舞是梯玛法事过程中手握铜铃表演的舞蹈。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仪式乐舞变迁研究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仪式乐舞变迁研究
陈芷芊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4()2
【摘要】文化热使民俗文化重获当地民众与外来游客的追捧,民俗舞蹈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也不例外。
它从神圣的仪式中走出,转身进入展演的舞台,舞蹈形态与功能也随之变迁,然而变迁给予八宝铜铃舞巨大传播力的同时也消解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如何面对变迁中岌岌可危的仪式乐舞文化与保持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页数】3页(P136-138)
【作者】陈芷芊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09
【相关文献】
1.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形态研究
2.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发展与传承初探
3.梯玛祭祀仪式中的八宝铜铃舞研究
4.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文化变迁
5.非遗传承视域下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研究——以八宝铜铃舞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家族铜铃舞简介

⼟家族铜铃舞简介⼟家族铜铃舞简介⼟家族铜铃舞铜铃声叮当,⽜⾓声嘹亮,跳舞者⼿持⼋宝铜铃,⼿舞⾜蹈,模仿喂马、洗马、逗马、上马等各种动作。
每⼀次观看⼟家族铜铃舞表演时,总会被那场⾯所摄住,那粗犷古朴的舞蹈,让⼈既感到欢快,⼜觉得肃穆。
下⾯是⼩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铜铃舞⼜名⼋宝铜铃舞,是湘西北⼟家族宗教职业者⼟⽼司(⼟家语称为“梯玛”)进⾏法事活动、给祖先解钱时跳的仪式舞蹈。
铜铃舞起源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时期。
宋代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昔楚南郢之⾢、沅湘之间,其俗信⿁⽽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其娱乐歌舞即为梯玛表演的《梯玛神歌》。
古代梯玛祭祖时念咒语,⼿舞⾜蹈,形成了⼟家族铜铃舞。
关于⼟家族铜铃舞的来历,民间传说为纪念“⼋部⼤王”。
相传“⼋部⼤王”为远古时代⼟家祖先⼋个部落⾸领,后来,⼋位⾸领战死。
后⼈为了纪念他们,制作⼋个铜铃,并穿⼋部⼤王穿过的⼋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摇铜铃,翩翩起舞,⾼唱祭祖求福战歌。
因为⼋个铜铃代表⼋个⾸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宝铜铃舞”。
按照⼟家习俗,只有⼟家⼈参加⼋宝铜铃舞活动,不准外族⼈参加,有”黄铜不沾铁,⼟家不沾客”(客家意指外族⼈)之说。
由于⼟家、苗家、汉⼈并肩战⽃,共同对付敌⼈,结下深厚友谊,⼟家族掌堂师就把铜铃送给苗家和汉⼈各⼀个。
所以,现在的⼋宝铜铃只系六个铜铃。
随着历史发展,原为⼟家祭祖仪式的祭祀舞蹈“⼋宝铜铃舞”,后⼜成为象征民族团结的盟誓舞蹈。
⼋宝铜铃原是⼟⽼司主持祭祀仪式使⽤的“法具”之⼀。
铜铃道具安有⽊柄,长30公分,⽊柄上刻有马头,⽊柄左、右两端各安3颗铜铃。
铜铃道具象征⼟⽼司做法事时的.⼀匹宝马,马头颈部系的五⾊丝带象征马的鬃⽑。
跳⼋宝铜铃舞时,⼟⽼司头戴法帽凤冠,⾝穿⼋幅罗裙,头裹红丝帕,腰系短⼑,脚穿马蹄云鞋,左⼿持⼋宝铜铃,右⼿拿圆形司⼑,边摇铃边抖⼑边舞蹈边念唱《梯玛神歌》,歌颂⼟家祖先创业功迹,祈祷先⼈安宁,祈求后⼈幸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玛祭祀仪式中的八宝铜铃舞研究
作者:刘奕含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6期
【摘要】八宝铜铃舞是一种土家族民间传统舞蹈,是我国原生态舞蹈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与梯玛祭祀仪式息息相关,是集民俗、宗教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梯玛祭祀仪式的外延表现与载体形式,处处体现出梯玛祭祀仪式隐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舞蹈动作解析以及人类学等方法,以梯玛祭祀仪式中的八宝铜铃舞为研究主体,将八宝铜铃舞作为梯玛祭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力图将梯玛祭祀中的八宝铜铃舞融入土家族文化这片大背景,深度剖析梯玛祭祀仪式中的八宝铜铃舞的形态及文化内涵,探究和找寻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外延。
【关键词】八宝铜铃舞;梯玛祭祀仪式;传统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161-0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这里是湖南省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几千年前,土家族的一个支流便定居于此。
土家人民能歌善舞,经过几千年的日积月累,土家族歌舞文化发展蓬勃,保存了许多土家族优秀的民间艺术,八宝铜铃舞就是这众多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是一种保留着浓厚原始意味、散发着浓郁宗教气息的朴素的原生态舞蹈。
一、八宝铜铃舞源流
八宝铜铃舞历史悠久,是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南齐书》记载:“齐建元二年,五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引军深入,蛮自后断其粮”豫章王谴中兵参军庄明五百人将湘州镇兵合千人救之,思飘与文和柜战,中弩矢死。
”[1]经传,田大将军战死后,他的八个子女从他的战马上取下了八个铜铃后便各自逃向不同的地方,而这八个铜铃便作为他们今后相认的信物。
后为祭祖还愿,田氏八人便将八个铜铃制成马头铜铃杖,作为“解钱”法事中梯玛摇铃做法的工具,后经流传,发展到了土家族其他地方。
“解钱”是土家族独有的祭祀活动,八宝铜铃舞是这一祭祀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
当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
所以,在土家人的心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远庇佑后世的“神灵”。
因此,八宝铜铃舞有的只是喜庆欢乐的气氛,没有其他祭祀活动中阴沉森冷的感觉。
[2]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现在的八宝铜铃舞在保留精华的前提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1957年,来凤县百福司文化馆要准备文艺汇演的节目,其他节目都已准备就绪,唯独差了舞蹈节目,当时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陆训忠大胆提出将梯玛祭祀仪式中的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改编成新型的八宝铜铃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就这样,在专业人士及民间艺人的帮助下,八宝
铜铃舞吸收了土家族很多其他文化的养分,例如“咚咚喹”、“摆手舞”、“打溜子”等,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宗教部分,而且汲取了各种文化的精华,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梯玛祭祀仪式,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没有舞谱的记载,完全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因此土家族八宝铜铃舞不仅有固定程式,还有许多即兴的部分。
二、八宝铜铃舞形态
八宝铜铃舞有其相对固定的程式,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还体现在服装道具及音乐与歌词上。
土家族法师梯玛在其做法时头戴凤冠,身着八幅罗裙,手持铜铃,围绕一张象征着坐骑的长凳边唱边舞,场面壮观。
梯玛做法、跳八宝铜铃时所唱之歌被称为“梯玛歌”,歌词内容从土家族的起源,到田耕农活,到男女之间的爱情,无不涉及,并根据祈求的内容的不同进行即兴的创编,由梯玛用土家语进行演唱。
梯玛用梯玛歌与神交流,让神保佑土家族人民的幸福安康。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历经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表演形式相对稳定,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形式,基本舞蹈动作有旋转跳跃等。
八宝铜铃舞分为坐式和立式两种,动作具有明显的模拟性。
对马的模仿,是八宝铜铃舞中的华彩部分,表现了土家族祖先骑马游猎的历史画面。
而梯玛在跳八宝铜铃舞时,身体的动作也具有相对的程式性:头部基本放松,处于“闭眼含颌”姿态,保持一种无我之态,代表着梯玛对神灵的敬畏。
梯玛在舞动时,肩部动作不多,大多呈放松姿态,而当肩部有明显抖动时,就说明仪式的即将进入下一部分。
与其他舞蹈明显不同的是,八宝铜铃舞的手臂动作通常呈内向、封闭状,动作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八宝铜铃舞的主要动作为步伐、旋转、跳跃,这些都需要依靠下肢的运动,因此八宝铜铃舞下肢的动作变化多样,是八宝铜铃舞的风格所在。
跳三步罡、踏太极图、逆顺旋转等,以及一系列脚下的套路组合,变化多样,难度大,让八宝铜铃舞更具独特魅力。
八宝铜铃舞有着浓厚的原始多神特质,并与梯玛祭祀仪式相互依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八宝铜铃舞的文化内涵及功能
八宝铜铃舞有自身的文化特质,表现之一就是它对多民族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3]土家族文化原本就是在吸取多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八宝铜铃舞也是如此。
它所体现的精神以土家族文化为主,以多民族文化为内核,与梯玛祭祀仪式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使得梯玛祭祀仪式和八宝铜铃舞都渗透着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景观。
八宝铜铃舞具有十足的宗教色彩,它的传承依附于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具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色彩,与梯玛祭祀仪式紧密相连,为各种带有宗教性的民间歌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梯玛信仰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梯玛在进行法事活动时,传统上应使用土家语,民众对此也有强烈的认同。
在梯玛的主圣像上,尽管源于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神的数量不多,但涉及他们的内容却最为详繁。
[4]
马林诺夫斯基说:“巫术所构成的活动具有实际的功利性价值,它只有作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时才有效。
”[5]八宝铜铃舞在梯玛祭祀仪式中,充当着一个中介者,与神灵交流,向神灵祈祷。
八宝铜铃舞与梯玛祭祀仪式总是相互捆绑,在梯玛祭祀仪式中,法师总是替人祈祷,替人消灾,相对的,八宝铜铃舞也被印上了能够驱邪治病的烙印。
另外,八宝铜铃舞还具有交际功能。
梯玛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梯玛做法时,身边总是围绕着土家族人民,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相聚一堂,在一定程度上以一种神秘的形式将土家族人民的内心相互凝聚,是土家族相互凝聚的推动力所在。
不仅如此,八宝铜铃舞还有娱乐健身的功能。
土家族人民热情奔放、热爱歌舞,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娱性,八宝铜铃舞并不是梯玛祭祀仪式的专有舞蹈,它的动作简单易学,节拍明晰,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所热爱的舞蹈形式,不知不觉中,土家族人民也接受了舞蹈的感染和熏陶。
民族文化是需要我们保护和重视的环节,梯玛祭祀仪式和八宝铜铃舞的传承不断面临困境,我们不仅要将它们作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还要给予它们更大力度的关注与关怀。
参考文献:
[1]焦娜.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夏静,肖创权.八宝铜铃舞:土家族文化的活字典[N].光明日报,2007-01-14(003).
[3]于涛,王婷.八宝铜铃舞的文化内涵与功能研究[J].大众文艺,2011,(07):183.
[4]王承尧,罗午,彭荣德.土家族土司史录[M].长沙:岳麓书社,1991.
[5]马林诺夫斯基.巫术与宗教的作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6]谭建斌.梯玛神歌巫舞——土家族八宝铜铃舞艺术形态解析[J].艺海,2013,(07):118-120.
[7]谭琤.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的发展与传承初探[J].黄河之声,2014,(16):118-119.
[8]彭曲.论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意蕴——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1):51-56.
[9]陈廷亮,安静峰.土家族舞蹈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土家族民间舞蹈研究之一[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65-67.
[10]赵书峰,刘能朴.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调查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2007,(01):18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