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烛光生死攸关。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背景导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抗日战争有多少了解呢?有哪位同学给我们汇报一下呢?(生开始汇报)
2、师小结。
7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人民陷入了苦难之中。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600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
而抗日战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战场。
学生看图片。
师讲解:战争让城市变为废墟,让我们的家园满目疮痍,它夺去了人们的生命,让许许多多的人们背井离乡,所以人们讨厌战争,热爱和平。
3、在战争中,被占领国的人民为赶走侵略者,英勇斗争,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
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4、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
(2)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故事中的人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同学们真善于提问,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整理一下,形成今天的自探提示。
请看——
(二)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探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用横线勾画相关的句子)
(2)伯瑙德夫人一家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是怎么做的?(用曲线勾画相关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1、认读词语。
伯瑙德雅克杰奎琳俘虏
盟军搜查蜡烛摇曳
暴露不堪设想生死攸关
找生认读词语,其他同学订正。
2、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注意:要说清楚故事的时间,人物,事件。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评价中把故事内容概括完整。
3、小组交流自探提示2的两个问题。
4、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
师:为什么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呢?谁找出了相关的句子。
师: 请同学们默读这几段话,边读边思考。
这小小的烛光,关系着_____,关系着_____,关系着_____。
(找生填空)师:同学们,这小小的烛台,内藏情报。
关系着秘密情报站的安全,关系着盟军作战的成败,关系着祖国的解放大业,关系着母子三人的生命。
带着这样的感情谁来读一读这几段话?
5、交流第二个问题:伯瑙德夫人一家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是怎么做的?
(1)生回答:面对着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师出示相关的句子,找动作语言的词语:引导: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你从这此句子中体会到什么?(生谈)
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句子(生自读自评)
教师:尽管情况危急,伯瑙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
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
(2)儿子见母亲的计谋没有获得成功,他想出的办法是——?(生回答)师出示相关的句子,引导思考:为什么“慢慢地站起来”?情况这样紧急,为什么不快点?当蜡烛被德国军官抢下,他为什么“没有说什么”?还“从容”地搬回木柴生火?你体会到什么?(“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这样做是不引起德军怀疑。
)
把自己当成雅克,谁来读读雅克的这句话?(生自读自评)
教师:雅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
伯瑙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
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
(3)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绝密情报即将暴露在敌人的眼前,可勇敢的杰奎琳站了出来,她是怎么做的?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你找的句子。
师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有什么巧妙之处?你体会到什么?
(重点体会“娇声”一词。
杰奎琳利用娇声打动德国军官,唤起他对女儿的思念。
指名读杰奎琳的话。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
指导学生朗读。
(4)师:这真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啊!为了保家卫国,伯瑙德夫人一家在藏着情报的蜡烛即将熄灭的紧要关头,显得那样勇敢,那样机智,那样镇定。
首先是母亲急中生智,读(出示写母亲的句子)。
危机依然存在,儿子雅克又生一计,读(出示写雅克的句子)。
情报即将暴露,小女儿杰奎琳巧妙应对,化险为夷,读(出示写杰奎琳的句子)。
5、教师小结: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没有硝烟却扣人心弦的战斗,记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次引读课题)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前面提出的问题都弄明白了吗?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你还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提出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四、运用拓展
1、谈收获。
2、请同学们根据本节内容出一两道题考考大家。
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1)积累此句;
(2)挖掘课文内容;
(3)延神想象。
3、小练笔:文章是以小女儿杰奎琳镇定的端着蜡烛,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为结束,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本文续写一段。
如:当三位官兵离开以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会说些什么?他们又可能会想些什么,请用你手中的笔,为本文画上圆满的句号吧!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伯瑙德夫人吹熄点燃镇定
雅克端起夺回勇敢
杰奎琳端走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