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苏霍姆林斯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的苏霍姆林斯基
作者: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年第07期
在前苏联国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一些作出巨大贡献、产生广泛影响的著名人物。
苏霍姆林斯基是继马卡连柯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1918年出生于乌克兰基洛夫格勒州一个贫农家庭,从小热爱教师,七年制学校毕业后,毅然报考了师范学院,从十七岁当农村小学教师起,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这些著作不仅享誉世界,而且经久不衰,始终散发着伟大的光辉。
1.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身为一校之长,始终兼教一门课,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
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白天听课、上课和做学生工作,夜晚分析、研究和整理材料,第二天早晨用三个多小时从事教育创作。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自成体系的教育理论,在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各种问题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
在解决教育实践和理论的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总是从不断充实和改善学生集体与个人的精神生活出发,把培养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个性,培养能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集体主义者作为注意的中心。
因此,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
他认为,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德育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
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不管他是作科学家,还是作农庄庄员,都必须首先是有道德的人。
因此,“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关于德育的内容,他的著作中涉及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义务感等各个方面。
在道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实行正面教育,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尚道德品质成为儿童的精神需要,为此,教师必须相信和尊重学生,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
他特别强调要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还非常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他认为,在人的生活中,自我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只有善于教育自己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与1984年到离世,一直担任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在他的管理和引领下,跻身“世界基础教育四大名校”,这都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尤其是榜样的影响。
他立足于实践,开展反思性教育科研,一切从事实出发,反对闭门造车。
他教育孩子们要爱百姓、爱劳动、爱粮食,还要崇拜祖国、崇拜母亲、崇拜书籍、崇拜母语。
他引导家长建
家庭图书馆,定期开展“家庭读书节”活动,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总之,他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人”开展的,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你的学生身上看到活生生的人!
2.玫瑰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失误。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
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
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
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
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
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
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会使孩子感到了委屈。
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
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
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
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还有一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
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花时,大为吃惊。
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
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
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
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三朵大玫瑰花,说道:“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
”
3.挽救“困难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
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
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
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
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
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
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凡此种种,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
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
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放荡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样的分析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关注之情、教育的敏锐性和观察力。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发现这个孩子单独玩耍,好像很随便的样子,他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
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钟头,直到很累为止。
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
此后班主任老师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
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
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此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其他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
4.不朽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他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
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他对学校里的每一名教师都了如指掌,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育素养,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修养和工作激情。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被人尊称为“教师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
苏霍姆林斯基理论探索中最为世人熟知的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
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文字也深入浅出,通顺流畅。
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当代教师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干渴的灵魂;像与人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