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探春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夔《探春慢》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探春慢》
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女须因嫁焉。
①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唯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
丙午冬,千岩老人约予过苕霅,②岁晚乘涛载雪而下,顾念依依,殆不能去。
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③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
拂雪金鞭,欺寒茸帽,④还记得章台走马。
⑤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
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
⑥雁碛波平,⑦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
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注释】
①沔: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
姜夔早岁流寓于此。
女须:姐姐;语出《离骚》。
②千岩老人: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
晚年居湖州,爱其地弁山千岩竟秀,自号千岩老人。
著有《千岩择稿》。
姜夔曾从游学诗,千岩老人并以其侄女妻之。
苕霅(zha):二水名。
苕溪出浙江天目山,流至吴兴为霅溪。
相传夹岸多苕花,秋时飘散水上如飞雪。
此苕霅,指浙江吴兴。
(参见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 ③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白石居沔鄂时所交游。
郑仁举字次皋,“隐居郎官湖上,不求闻达,善言名理。
”辛泌字在清,诗人。
《汉阳县志》入文学传。
刚中,名无考。
(参见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④茸帽:皮帽或绒帽。
茸,柔软兽毛。
⑤章台走马:谓冶游。
《异闻录》:韩翃将妓柳氏归置都下,三岁不迓,寄以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钱惟演诗:“走马章台柳,停车陌上桑。
”(参见《姜白石词校注》) ⑥竹西;扬州有竹西亭。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⑦碛:浅水中沙石。
【译文】
愁一般的烟雾,枯干了的野草,老鸦与飞沙在夕阳里飞上飞下。
记得我曾手
执金鞭,斜戴绒帽,脚跨骏马,冒着风雪游章台,走平野。
可惜到处漂流,只留得一腔幽思,难以抒写。
与往日朋友在古沔相逢,小窗下有说不完的心底话。
我怨恨人生往往离多会少,重游扬州,珍珠般的泪水一把又一把。
我游衡山,到过大雁栖息的沙滩;我游洞庭,见过渔舟往来的洲渚,而今老去,已无心绪游冶。
可奈何苕溪月色,偏又照着我的行舟顺流东下。
什么时候归来呢?我看是在梅花盛开的春夜。
【集评】
宋·张炎:“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唯清虚,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词源》卷下)
明·杨慎:“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渡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者。
善吹箫,自制曲,初则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音律云。
其咏蟋蟀《齐天乐》一阕最胜,共词曰(词略)。
其过苕霅云:‘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
‘雁碛沙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
’……其腔皆自度者,传至今不得其调,难入管弦,只爱其句之奇丽耳。
”(《词品》卷四)
清·先著、程洪:“白石老仙后,只有玉田与之并立,《探春慢》二词,工力悉敌,试掩姓氏观之,不辨孰为尧章,孰为叔夏。
”(《词洁》)
清·陈廷焯:“白石词如‘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
’又‘冷香飞上诗句。
’又‘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等语,是开玉田一派,在白石集中,只算隽句,尚非夐高之境。
”(《白雨斋词话》卷二)
近代·俞陛云:“白石久寓于沔上,行将东下,赋比志别。
毛晋所刻本标题云:‘过苕霅,别郑次皋诸君。
’‘过’字语未明了。
盖由沔将作吴兴之游,非经过苕霅,观词中‘清沔相逢’及‘扁舟东下’句可证之。
通首序事录别,笔气高爽,自是白石本色。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赏析】
这是一般道别之作,但因古沔乃作者幼时游冶之地。
并且还有他的亲人(姊)
及“莫不爱予”的父老儿女,作者对于古沔当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加上长期漂流在外,“离多会少”,而今老去,对于幼时生活过的地方,自然更加留恋。
所以,这道别之作也就不同一般。
所谓“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话”以及“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都显得无比诚挚深厚。
也就是说,此番道别,并非一般迎来送往,而是作者遍尝人间甘苦后的一次别离,其中充满人生感慨。
这就是这首词所以动人心弦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