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9: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培养实用人才 B.创办新式学堂
C.变革科举制度 D.实行政治民主化
3.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4.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材料二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
——《明治维新史》材料四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
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是什么?实践的结果又如何?
(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D。
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因此①②③均符合题意,选D项。
2.『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所有问题诸如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要想成功,基本落脚点就在于“变官制”,即改变当时的上层建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反对专制统治,要求实行政治民主化。
3.『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的能力。
“谨慎”“热情”等字眼强调的是人的性格特征,即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的主要影响。
因此,题干主要说明的是B。
4.『解析』选C。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
二、非选择题
5.『解析』解答本题要能读懂材料。
第(1)问,由材料中的信息“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及“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等信息可以看出变法是不得不实行,由此可判断出其主要意图;评价需结合所学史实,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
第(2)问,分析两则材料,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皇帝……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据此可以判断出其核心观点;其依据结合材料得出。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是进步的,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6.『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回答。
第(1)题准确理解“道器兼备”的含义,指出实践的结果即可;第(2)题从严复的阶级属性及其主张进行理解;第(3)题从日本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分析。
『答案』(1)含义: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结果: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
(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