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观沧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首《观沧海》
一、原诗与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文学常识
1.乐府诗: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汉乐府诗一般无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合称乐府“南北双璧”。

后亦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词以入乐的诗歌。

比如我们学过的唐代李贺写的《雁门太守行》、李白写的《行路难》就是乐府旧题,还有《十五从军征》《木兰诗》。

2.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本首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堪称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三、解释下列重点词。

临:登上,到达以:来何:多么竦峙:耸立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星汉:银河若:好像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四、解读诗意。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

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太阳和月亮的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现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得很,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五、理解默写。

1.表明登临地点,交代目的,统领全篇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描写海与山,动静结合,显示大海辽阔和威严的句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_
3.写静态,体现大海生机与活力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写动态,显示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借助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修辞,虚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主旨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_
6.合乐时所加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六、中心与感情。

本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苍凉中又见慷慨,展现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浪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句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4.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时,先写了动态的__海水______,次写静态的__山岛___和___树木百草_____,最后再写动态的“洪波”,动静结合,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6.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

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它们将大海点缀得神奇壮观。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8.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夸张,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9.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借助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达诗人博大胸怀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0.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
虚景:日月星辰
11.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博大、抱负远大、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诗人形象。

12.秋是悲凉的,但是在曹操眼中却充满生机,为什么?
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对未来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