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传扣球组合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选择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排球垫球、传 球动作,基本能够掌握一抛一垫、一抛一传及 简单的移动+垫球、传球的组合动作,但也存在 个体差异。本课为垫传组合的第一次课,采 用复习、新授、巩固、提高的形式,在原有基 础上增加练习,提高学生处理不同来球落点的 能力。增加对垫球、传球等组合动作,让学生 在游戏比赛中提高垫球动作的稳定性以及灵 活处理球的能力,使其在扎实掌握技术的同 时,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排球基本技术,发展一 定的体能。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于对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背景 的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的积累和验证, 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不同高度中传垫球的合理运 用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安全与措施:
1.课前对场地、器材进行仔细检查, 排除安全隐患。注意场地布置空间, 学生服饰, 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充分活动各关 节。 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练习时注意互 帮互助,特别是对控制能力差,身体 素质弱的学生进行重点保护和帮助, 切实做好预防安全事故的.
(三)场地器材分析
为了能够保证合理的练习密度,给学 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可能,以建立运 动体验和形成技能,必须在场地器材 的运用上做文章。由于本课的教学内 容是组合技术,所以可在其它场地进 行教学,由于天气炎热原因选在室内 篮球场地进行。在热身练习,身体素 质练习以及最后的放松练习充分利用 排球,从而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排球垫球、传球的技 术要领,并能复述其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能和不同人数进行垫传练习; 能根据不同的落点、采取合适的击球动作, 使得垫球和传球灵活转化。在身体素质练习 上增强上下肢力量、步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相互传球、抛垫结合增 强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 观察、评价和自主探究能力。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遵循以身体练习为主,组织形式多 样性的体育教学原则。在组织形式 的安排上,通过多种练习精讲多练,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理念
1.关于体育课的组成元素和结构安排。 首先,队列队形是一项教学内容,它是可支配和选择的, 并不是每节课都有,也不一定要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进 行独立操练。其次,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通过准备活 动学生不但能够得到身体的预热,还要得到心理和技能 的准备。另外,身体放松活动的设置和安排,要以学生 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为依据。 2.关于教学组织、教学法和学习评价。 高中体育没有高考的任务,很多学生就有点不以为然, 如果学习内容利用传统套路处置,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 知。所以,越是这样的教材越要创新教学组织和教学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评价,应该加入多元评价 元素而不单以一视同仁的完成动作作为唯一参照。 3.关于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和素质练习。 在场地安排上以及任务布置练习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练 习密度与强度,不要出现一人练习多人观摩的现象。在 身体素质练习的安排上要有利于主教材的教学效果。所 以课课练内容应建立在主教材基础上,以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和素质练习效果。
(四)任课教师分析
1.一位幽默开朗且热情洋溢的体育教师。 宽松的教学环境能够避免学生产生不必要的 心理负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 学生开小差的几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一位“半路出家”且擅长健美操的体育教 师。 没有专业桎梏的体育教师,既不会用师傅教 徒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生,也不会用教练员 教运动员的套路来训练学生。 3.一位勇于创新且善于思考的体育教师。 作为年轻的体育教师,自知不足,在教学实 践中,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也面临着挑战。
三、教学背景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女生,由于借班上课,据了解女生对排球由一定的基础, 但参差不齐,存在差异性。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力量,准确性和协调性,展现学生的青春活力,锻炼学生 的观察、评价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生在个性心理上非常的自尊、自我和自信。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而且非常的感 性,她们的学习动机倾向于自身的认知和心理,通过小学初中排球内容的学习, 对垫球、传球、发球已基本掌握,本单元教学组合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尝 试、思考、归纳与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克服 困难,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学生习惯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一年级学生所经历的教育历程与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程在时间上重叠。她们是 完全在新课程标准沐浴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她们习惯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 方式,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教师一言堂的权威模式会觉得不可思议和无法接受, 所以要注意教学法的选择。 3.学生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以往以运动技能为纲和按年级排定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 但却没有为广大教师建立可操作的教学实践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 师教学行为随意和教学内容混乱的不良现象,致使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要注意学习评价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