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湖州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
1. 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 )。
A.海陆交接地带
B.荒漠
C.海洋
D.草原
2. 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锥体呈( )
A.金字塔形
B.壶形
C.钟形
D.三者都不是
3. 《物种起源》的作者是( )
A.达尔文
B.马尔萨斯
C.坦斯利
D.洪堡德
4. 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单配偶制
B.群婚制
C.一雌多雄制
D.一雄多雌制
5.在典型的旱生演替中,蕨类开始生长时处于()。
A.地衣群落阶段
B.苔藓群落阶段
C.草本群落阶段
D.木本群落阶段
6. 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
A.10%
B.20%
C.30%
D.40%
7.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A.水稻
B.黄瓜
C.大
D.玉米
8. 生物量是( )。
A.一片森林中松树的数量
B.一片森林中啄木鸟或松塔牛肝菌的重量
C.一片森林中一批田鼠的数量
D.一片森林中松树上的叶片的数量
9.有效积温计算公式K=(x-x0).Y中,x0代表()。
A.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一段时间的天数
D.总积温
10.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净化环境
B.涵养水源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增强温室效应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的是()。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D.土壤
12. 温周期对生物有利的方面是( )。
A.提高了种子发芽率
B.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低温有利于呼吸作用
C.可提高动物繁殖率,减少“死胚”率
D.可提高动物蛋白质、糖分含量
13. 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14. 次级生产力最高的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农田
D.海洋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B.能量流动是循环波动的
C.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增的
D.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载体
16.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当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时,则趋向于()。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17.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共同签署了( )。
A.《京都议定书》
B.《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湿地公约》
D.《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8.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呈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状,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 )。
A.衰退型
B.增长型
C.稳定型
D.混合型
19.若缺少一方,另一方不能生存,这样的两个种群间的关系是
()。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偏利共生
D.偏害
20. 北方森林群落乔木层一般属( )
A.1个层片
B.2个层片
C.3个层片
D.4个层片
21.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2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能量守恒定律
D.能量传递定律
23.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24.农田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产量往往受土壤中供应最不足的营养元素所制约。
这是()。
A.李比希最低率
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C.阿伦法则
D.贝格曼法则
25.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
A.内因性演替
B.快速演替
C.次生演替
D.外因性演替
26.最耐旱,且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所组成的地上不郁闭的生物群落是()。
A.稀树草原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27.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
A.磷
B.钙
C.氮
D.铁
28. 下列有关次级生产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二级、三级消费者不能同是次级生产
B.生态学中没有三级、四级生产力
C.次级生产是异养生物有机体再利用的过程
D.动物性生产都称为次级生产
29.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30. 生态演替指的是( )。
A.由环境改变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
B.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而改变,从而引起群落单位能量流稳定
C.生态系统的发展
D.生态系统的发展顶点
二、填空题(20题)
31.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______的三个层次。
32.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叫________。
33.在某些地方,乔木常常都长成畸形,树干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方向倾斜,形成所谓“旗形树”,这是受______的影响。
34. 利用化学能的细菌在合成有机物时,利用的不是______,而是利用
某些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35.我国对植物群落分类的三级单位是:高级单位——植被型,中级单位——群系,低级单位——______。
36. 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______。
37.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表明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 )上的变化。
38. 白天由山谷沿山坡而上的风称为( )。
39.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______。
40. ______是指由个体、家庭和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应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41.根据生境类型,生态学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______ 四类。
42.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根据其来源途径不同,可分为太阳辐射能和______两大类型。
43. 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______和挺水植物三种。
44.根据竞争的作用方式,可将竞争区分为干扰竞争和______两种类型。
45. 在某些地方,植物常常长成畸形,乔木树干向背风方向弯曲,树冠向背风面倾斜,形成所谓“旗形树”。
这是受______的影响。
46.长江流域夏季__________和秋季寒露风是造成水稻空瘪粒形成的主要原因。
47.演替按基质的性质可划分为______和农生演替两类。
48. 同一品种小麦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一般比平原地区的千粒重要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49. 豆科植物与______结合形成根瘤菌,才能把空气中的氮带入有机循
环之中。
50. 南方的喜温作物可以移到北方的______上生长。
三、判断题(10题)
51.他感作用可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演替。
()
52. 荒漠由于极端干旱,只有旱生草本生存。
()
A.正确
B.错误
53. 根据优势种的定义,热带稀树草原中的大树为优势种。
A.正确
B.错误
54.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
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 )
A.正确
B.错误
55. 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生物更加多样化。
[ ]
A.正确
B.错误
56. 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S型。
A.正确
B.错误
57. 第一性生产是指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 )
A.正确
B.错误
58. 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并且耐受性可以人为改变。
()
A.否
B.是
59.植物对昼夜温度交替变化的反应称为物候节律。
()
60. 随着海拔升高积温不断减少,因此农作物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 )
A.正确
B.错误
四、简答题(10题)
61.简述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
62. 从不同的角度,环境可分为哪几类?
63. 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64. 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的作用规律。
65. 简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66. 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67.若按演替进程时间的长短划分,演替可分为哪几类?
68. 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69. 简述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
70.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五、论述题(5题)
71. 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72. 论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73.影响细胞增殖周期的因素有哪些?细胞增殖周期与许多医学问题密切相关,举例说明。
74. 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75.论述与传统农业比较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六、单选题(0题)
76. 草原的优势植物以( )为主。
A.禾本科
B.豆科
C.莎草科
D.菊科
参考答案
1.A解析:由于海陆交接地带较之其他区域来说,更具备光、CO2营养物质、O2和温度等多个有利因素,更利于初级生产量的提高,故选A。
2.B
3.A
4.B
5.C
6.C
7.B
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苍耳和菌类属于短日照植物,黄瓜属于中间植物。
8.B
9.B
10.D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枢纽;
②是环境的净化器;
③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④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⑤是巨大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库;
⑥提供大量木材、水果及中药材。
11.D
12.C
13.B
14.D解析:次级生产力是指消费者层次上的能量贮存速率,通常指净生产量,海洋中能量流动与贮存多维持在消费者层次中,故其次级生产力最高,选D。
15.A
16.B
17.D
18.B
19.B
20.A
21.A
22.D
23.B
24.A
25.A
在裸岩上最先登陆的先锋群落为地衣和苔藓,以后又渐渐长出一年生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内因演替的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首先是它的生境发生改变。
26.C
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是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干旱区,往北可延伸到温带干旱区。
27.C
28.A
29.D
30.C
3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32.次生演替
33.强风方向
34.太阳能太阳能
35.群丛
36. 内禀增长率
37.空间空间
38.谷风谷风
39.群落交错区(或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群落交错区(或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
40.领域领域
41.岛屿生态学
42.光补偿点
43.浮水植物浮水植物
44.利用竞争
45.强风强风
46.干热风
47.原生演替
48.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差大
49.固氮微生物固氮微生物
50.南坡南坡
51.Y
52.B
53.B
54.A
55.A
56.B
57.B
58.Y
59.Y
60.A
61.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
①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结合。
绝对性是指在一定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衡量和把握其大小。
相对性是指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而不同,而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其大小。
②地区不同或时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不同。
62.从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不同的角度可将环境进行分类。
①按环境的主体可将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
②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
境。
从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不同的角度可将环境进行分类。
①按环境的主体可将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
②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63.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光。
海洋浮游植物、根生沉水植物等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辐射量水中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含量与光的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密切相关。
除光强以外水中营养物质主要是N和P有时还有Fe其多寡是限制浮游植物叶绿素和生物量多少的重要资源。
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的强度和草食动物的采食。
营养物质中重要的是N、P。
有研究数据表明世界湖泊的初生产量与P的浓度关系密切。
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光。
海洋浮游植物、根生沉水植物等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辐射量,水中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含量与光的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密切相关。
除光强以外,水中营养物质,主要是N和P,有时还有Fe,其多寡是限制浮游植物叶绿素和生物量多少的重要资源。
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的强度和草食动物的采食。
营养物质中,重要的是N、P。
有研究数据表明,世界湖泊的初生产量与P的浓度关系密切。
6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①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②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作用;③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⑤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⑥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
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①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②生态因子的主导因子作用;③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⑤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⑥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65.(1)环境条件。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3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
(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
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
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
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
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
(3)补加能源的作用。
(1)环境条件。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环境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3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
(2)生物群落的内在因素:①初级生产者。
②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
③初级生产量的分配状况。
④初级生产量的消费状况。
⑤群落中动物的影响。
(3)补加能源的作用。
66.(1)由不同物种组成物种间相互影响;(2)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3)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4)有动态特征;(5)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1)由不同物种组成,物种间相互影响;(2)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3)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4)有动态特征;(5)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其含义是: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
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为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它是指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在转换、流动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要从浓缩的有效形态变为可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
也就是说在一切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能量要失去做功能力而使能质(能的质量)下降。
(1)快速演替。
在短时间内(几年或几十年)发生的演替;
(2)长期演替。
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十年或几百年)发生的演替;
(3)世纪演替。
这种演替占有很长的地质时期。
68.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要被排除。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要被排除。
69.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
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
(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
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
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有:(1)系统组成的多样,组成系统的物种越复杂,层次相对越多,系统的反馈控制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的效应就越强,系统的稳态机制就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2)干扰不能超过一定限度。
生态系统对外来的压力和干扰,有一定抵抗
和适应能力,但这个适应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系统就要受到破坏,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限(阈值)。
(3)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
幼年的生态系统,处在演替开始阶段,往往易于波动,不稳定。
成熟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负反馈和多层次多元重复控制,稳定性70.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
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
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
危害人类健康。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
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
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
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71.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
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
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
(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
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
72.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
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
净生产量减小。
(2)群落结构。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
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
(3)营养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
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
净生产量减小。
(2)群落结构。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
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
(3)
营养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氮、磷、钾、73.(1)影响细胞增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中控制细胞增殖的因素,特别是各种生长因子。
不少生长因子受体具有蛋白激酶活性,在生长调节中通过对各种靶蛋白磷酸化实现其对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
另一是生长因子受体的传感机制,最终引起细胞内有关增殖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增殖;第三是某些基因及其产物与细胞增殖调控的关系,其中包括癌基因、细胞分裂周期基因等。
(2)细胞增殖周期与许多医学问题密切相关。
如细胞周期检测点功能的减弱,导致突变基因的累积和正常细胞的进化,只有当这些累积的突变基因,破坏了细胞周期的驱动机制,细胞才进入失控性生长的境界(癌变)。
7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始于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捕获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这些被暂时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由于后来的去向不同而形成了生态系统能流的不同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取食消化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所取食消化还有三级、四级消费者等。
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都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中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分解将全部能量散逸归还于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
残留体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在分解者(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O2、H2O和其他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无论哪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都要呼吸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中存储的化学潜能做功维持了生命的代谢并驱动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化学潜能也转化为热能散发于非生物环境中。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始于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捕获,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这些被暂时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由于后来的去向不同而形成了生态系统能流的不同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取食消化,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所取食消化,还有三级、四级消费者等。
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都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中,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分解将全部能量散逸归还于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在分解者(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O2、H2O和其他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无论哪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都要呼吸,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中存储的化学潜能做功,维持了生命的代谢,并驱动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化学潜能也转化为热能,散发于非生物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