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新民主主义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十年高考真题-新民主主义革命
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25.【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四川卷)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
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促成美日结盟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26.【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重庆卷)
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国共合作宣言”D.《论联合政府》
27.【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重庆卷)
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
图6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28.【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
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29.【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30.【来源】2012年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31.【来源】2012年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焦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及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的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治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32.【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广东卷)历史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3.【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34.【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
(2012•江苏卷•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35.【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山东卷)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6.【来源】2012年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大纲版)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37.【来源】2012年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38.【来源】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
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太原会战 D.枣宜会战
39.【来源】2010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2)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0.【来源】2010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新课标卷)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41.【来源】2010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1)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42.【来源】(10年新课标卷)
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43.【来源】(10年重庆卷)
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44.【来源】(10年重庆卷)
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45.【来源】(09年安徽卷)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二、解答题
46.【来源】2014高考真题历史(海南卷)
(13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
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
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
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l938 年)材料二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
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
务》(1940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6 分)
47.【来源】2014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Ⅰ卷)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48.【来源】2013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 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 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 年7 月24 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5 分)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
“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 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4 分)
49.【来源】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福建卷)历史(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
资料汇编》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8分)(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6分)
50.【来源】2012年高考试题——历史(海南卷)
(13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人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显。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让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党史
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
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
处。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
原因。
(8分)
新民主主义试卷答案
1.A
2.D
3.C【试题考点】国民大革命。
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国民革命时期,广州国民政府聘请苏联顾问;国民革命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并迁都武汉;1927年,武汉群众集会庆祝北伐胜利,攻克南京,进驻上海。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面临危机。
符合此几项的只有C。
“攻克南京”不符合AB,“广州聘请苏联顾问”不符合D。
4.D
5.C
6.D
7.C
8.C
9.B 10.D
11.B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A说法错误,当时中共革命目标比较明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现错误;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
【试题考点】国民大革命
12.C 13.B
14.B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中有一关键地方“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召开于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4——5月,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故应选B。
15.C 16.D 17.D 18.C 19.B 20.C 21.D 22.C
23.D
24.A本题是对比1948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接单尾声)和1947年6月(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结束、战略反攻阶段开始)中国国内民心向背的变化,原因是国民党独裁统治造成的后果。
BD两项都是在1949年,C项错在“缺乏正确的判断“,因为这一判断和态度转变都是正确而及时的。
25.D本题是嗜血新方法题之哲学思辨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表面上是1936年底美国队中国和日本局势都很重视,本质上是担心中日战争的爆发会胃寒美国在华利益。
26.A【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键信息:1936、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
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从时间上看,A项正确;BCD项分别是抗日1935年12月、1937年、1945年。
AB 项时间较为接近,容易出错,A项是1935年10月。
27.C【考点】北伐战争根据地理知识,ABCD分别是上海、南京、武昌和南昌。
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全国革命中心是在武昌, C项正确。
28.B 29.A 30.B 31.A
32.D依据所学,材料中“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是指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D。
中国工人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担心革命离工人阶级太远,并非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排除B;材料与外交政策毫无关系,C明显错误。
33.A理清基本史实,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所以本题选A。
34.B结合材料“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和“国家又濒于危亡”,即可判断出中国再次遭到列强侵略,因此“悲痛的心情”出现。
而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B项。
35.D。
本题通过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对比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解题关键在于一方面学生要掌握好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运动两个概念,另一方面要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涵。
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C两项虽然体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进步性,但两者都是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不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D项属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且由于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有利于的中国近代化。
36.B考查通讯方式的影响。
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国民党军队处于军事优势地位,1935年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AD项错误,C项与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
37.B。
本题考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国共十年对峙。
学生做题时只要注意1933年这一时间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了,八一节确定的这个时间的军队只有红军。
38.B
39.D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
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
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
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
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
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
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
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40.C解析:从材料中“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之句可排除A、D两项。
平型关战役属于小地域内的伏击战,而百团大战则属于“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的典型战例。
41.C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 错;国名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故B错;国名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故D错
42.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
故选C。
43.C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44.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45.D解析:根据阅读题干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中有“普遍”和“广泛”字眼,不符合历史实际。
A、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实际。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内容,引用了新材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46.
(1)原因: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
(7分)
(2)特点: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
(6分)
【试题考点】抗日战争(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1)解题关键从材料中找准关键时间1940年以及关键文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一中“抗战展开以来,中心都市的沦陷”“民族解放伟业”“以及材料二中“抗日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从抗战爆发、统一战线建立、日本奴化统治以及抗日文化作用等角度归纳答案。
(2)依据材料二中“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服从于抗战”“以及“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的信息来概括抗战文化的特点。
47.
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8.答案要点:(13分)
(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
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
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
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冶等)。
49.(37分)
(1)主张:教育救国。
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