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一分班考试题化学卷_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高一分班考试题化学卷_图文
一、选择题
1.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项目物质杂质(少量)试剂操作方法
A CaO固体CaCO3固体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B CO2CO通O2点燃
C NaNO3Na2SO4适量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D KClO3MnO2水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2.将a g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加入到b g AgNO3和Cu(NO3)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 g
B.若滤渣中含有单质Zn,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
C.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Fe
D.若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中的一定含有四种金属阳离子
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不正确
...的是A.N2(O2)——将气体通过灼热且足量的Cu粉
B.铜粉(CuO)——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
C.烧碱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
D.CaCl2溶液(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
4.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B.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氢氧化钠、硫酸钠
C.白色沉淀b的成份是碳酸钡
D.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不能确定原样品中一定存在氯化镁
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的关系B.将等质量的镁片
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
硫酸中
C.MnO2对过氧化氢
溶液分解的影响
D.向氢氧化钠溶液
中加水稀释
A.A B.B C.C D.D
6.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少量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所用试剂
A镁粉铁粉稀硫酸
B N2O2灼热的铜网C稀盐酸MgCl2KOH溶液
D NaCl Na2SO4Ba(NO3)2溶液
A.A B.B C.C D.D
7.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B.化学与安全
①用甲醛可保鲜海产品
②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①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进行化学实验时配戴护目镜
③发现厨房中天然气泄漏马上拨打119报警
C.化学与资源D.化学与发现
①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A.A B.B C.C D.D
8.将一定质量的镁、锌混合物粉末放入到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待反应停止后,过滤
得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且有气体生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镁、铜 B.滤渣中一定有镁、锌、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铜和硫酸锌 D.滤液中一定有硫酸镁,一定没有硫酸铜
9.向硫酸亚铁、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
将滤渣A加入少量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
以下对滤渣A的组成成分判断的五种情况,其中合理的有
①Cu②Fe、Cu ③Zn、Fe ④Zn、Cu ⑤Zn、Fe、Cu
A.②⑤ B.②③ C.②③④⑤ D.①②⑤
10.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CO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和浓硫酸
B KCl加入,加热
C NaCl过量盐酸,蒸发
D浓硫酸,干燥
A.A B.B C.C D.D
11.向某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②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含有Fe
③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④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
Fe(NO3)2和AgNO3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①②③ D.只有①③④
12.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鉴别NaCl、CaCO3、CuSO4三种白色固体加入足量水溶解
B除去CaO中的CaCO3加入足量水,过滤
C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用硫粉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D探究稀硫酸与NaOH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向稀硫酸与NaOH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
A.A B.B C.C D.D
13.下列制备物质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的是
A.
B.
C.
D.
14.常温下,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少量生石灰,溶液中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5.下列不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分别向等质量Fe和Al中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B.一定压强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中,a使用催化剂,b未使用催化剂
1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A.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
B.N2气体(O2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CO2气体(CO气体)——在氧气中点燃
D.KCl溶液(CaCl2溶液)——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17.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加水稀释浓盐酸 B.点燃一定质量的镁带
C.一定质量锌粒放入稀硫酸中 D.电解水
18.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KNO3、Fe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⑴ 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为无色;⑵ 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并有无色气体产生。
据此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FeSO4、BaCl2 B.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KNO3、FeSO4
C.该粉末的组成中可能含有KNO3 D.该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KNO3、BaCl2
19.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制氧 B.含有水蒸气的氢气通过浓硫酸
C.引淡水浸泡盐碱地 D.向硝酸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20.三种都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共2.3克,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1克。
则这三种金属可能是:
A.Mg、Na、Al B.Zn、Na、Fe
C.Zn、Na、Al D.Cu、Na、Al
21.分离氯化铁、氯化钠、硫酸钡的固体混合物,得到三种纯净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水、硝酸银、稀硝酸 B.水、氢氧化钠、盐酸
C.水、氢氧化钠、稀硝酸 D.水、氢氧化钾、盐酸
22.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A.NaOH,CuSO4,Na2CO3B.KOH,HNO3,K2CO3
C.Ba(OH)2,CuSO4,CuO D.NaOH,HCl,Ba(NO3)2
23.化学实验室要从X、银、铜、锌四种金属混合物中分离某贵重金属。
流程如下:
其中正确的是
A.固体丙中一定只含银 B.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Zn、X、Cu、Ag
C.固体甲中一定含有Cu和Ag,可能含有X D.滤液A中含有两种溶质
24.如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曲线分析,错误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乙>甲
B.t2℃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丙溶液
C.将组成在M点的甲溶液转变为N点的甲溶液,可加适量水稀释
D.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25.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为12.8 g,向剩余固体中加入20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8.4 g不饱和溶液。
则加热前碳酸钙的质量为A.15 g B.18 g C.20 g D.30 g
二、流程题
26.过氧化钙(CaO2)可以作为鱼池增氧剂,通常有两种制备方法。
已知:温度过高过氧化钙会分解生成氧化物和氧气。
方法1:由Ca(OH)2为原料最终制得,其制备流程如下:
方法2:由鸡蛋壳(含CaCO3高达90%)为原料最终反应制得,其制备流程如下:
(1)请把方法1中搅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22232CaCl +H O +2NH H O+6⋅_____224=CaO 8H O +2NH Cl ⋅↓。
制备过程中除水外可循
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真空过滤后的过氧化钙晶体在脱水干燥前要进行水洗,检验“水洗”是否合格的方法是______。
(2)方法2中,气体X 是______。
反应Y 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反应产物是CaO 2·8H 2O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方法2中,反应Y 需控制温度在0~5℃,实验室里可将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溶于水,以获得此温度条件。
获得的过氧化钙晶体中常含有Ca (OH )2杂质,原因是______。
(4)这两种制法均要求在低温下进行(除煅烧外),这样做除了防止氨水挥发外,还能______。
27.氢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某矿石由MgO 、Fe 2O 3、CuO 和SiO 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资料: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形成沉淀时溶液的pH 见下表。
沉淀物 Fe (OH )3 Cu (OH )2 Mg (OH )2 开始沉淀 1.9 4.2 9.1 完全沉淀
3.2
6.7
11.1
(1)图中操作Ⅰ和Ⅱ的名称是_____。
(2)溶液A 中的阳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
(3)在溶液A 中加入熟石灰后控制pH 为7﹣9的目的是_____。
(4)溶液B 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8.中兴缺“芯”事件震惊国人。
芯片是电脑、智能家庭等的核心部件,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纯度极高的硅,其运算速率与硅的纯度有关。
高纯硅的制备以石英砂(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为原料,生产过程示意图如图:
(1)上述四个步骤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步骤_____。
(2)物质M是该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写出步骤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29.下图为某科研小组设计的利用化学链燃烧产生的高浓度CO2制备甲醇的流程图,
据图回答:
(1)图1是利用镍(Ni)进行化学链燃烧的流程图。
与传统的燃料燃烧方式相比,化学链燃烧排放的CO2浓度高,易于收集。
①燃料反应器中发生的部分化学反应如下:
Ⅰ.H2+NiO 高温
Ni+H2O;Ⅱ.CO+NiO
高温
Ni+CO2,反应Ⅱ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___________。
②与CO、H2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相比,化学链燃烧排放出的CO2浓度更高的原因是_____。
(2)图2是利用高浓度CO2制取甲醇的流程图:吸收池内,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高浓度CO2生成碳酸氢钠;分解池内,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放出CO2;合成塔内,利用新型催化剂,CO2与H2反应生成甲醇(CH4O)与水。
①吸收池内生成碳酸氢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合成塔内生成甲醇的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2与CO2的质量比是____。
如果将来H2的制取技术取得突破,“CO2与H2反应高效变甲醇”这一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的意义是__(答出一条即可)。
30.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
电动汽车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
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
氢内燃车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
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2)等多种方式获得。
据测算
...,1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5 kJ的热量,l 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 kJ的热量。
乙醇汽车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
依据以上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依据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B 图—2中,A口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C 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2)依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__________。
(3)依据测算数据
......可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是___________。
(4)下图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
①ZnFe2O4在循环制氢体系的总反应中起__________作用,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
②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A 、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符合除杂要求;
B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少量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目的;
C 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引入新的杂质;氯酸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加水溶解过滤后,将溶液蒸发结晶可能纯净的氯酸钾固体。
选D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银,将a g 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加入到b g AgNO 3和Cu(NO 3)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反应顺序是,锌先与盐溶液反应,锌完全反应后,如果硝酸银或硝酸铜有剩余,铁在与两溶液反应;①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②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反应中金属的质量关系如下:
3322AgNO +Zn =Zn NO +2A 6()g
5216
3232Cu NO +Zn =()()Zn NO +Cu
6564
3232Cu NO +Fe =()()Fe NO +Cu
5664
【详解】
A 、铁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减小,固体质量增加,锌和硝酸银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减小,固体质量增加,锌和硝酸铜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增加,固体质量减小,当锌和硝酸铜的质量远远大于铁和硝酸银的质量时,滤渣的质量会小于ag ,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若滤渣中含有单质Zn ,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
C. 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 、Cu 、Fe ,由于锌先反
应,锌可能剩余,也可能反应完;
D. 若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硝酸银有剩余,硝酸铜没反应,锌和铁都反应完,则滤液中的一定含有银离子,四种金属阳离子。
选A
【点睛】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C
解析:C
【解析】A. N2(O2),将气体通过灼热且足量的Cu粉,铜和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符合除杂要求;B. 铜粉(CuO),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铜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符合除杂要求;C. 烧碱溶液(Na2CO3)——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氢氧化钙过量,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要求;D. CaCl2溶液(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水,过滤后溶液中只有氯化钙,符合除杂要求;选C
点睛: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B
解析:B
【解析】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的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的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
解: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5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中一定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0 44
x 0.44g
x=1g<1.5g。
因此沉淀中还有氢氧化镁。
则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故A正确;滤液通入CO2产生沉淀,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因此滤液中溶质的成分除氯化钠还有氢氧化钠、氯化钡,故B错误,C正确;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知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因此无法确定氯化镁的存在,故D 正确。
点睛:首先分析所给物质的性质,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确定各种物质的存在性,最后确定混合物的成分。
5.A
解析:A
【解析】A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B.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镁先反应完,而且等质量的镁比铁生成氢气多;C.MnO2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只加快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变弱,但始终呈碱性,pH不会等于或小于7.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6.B
解析:B
【解析】
利用混合物中两种物质的性质差别,分析除杂方法对混合物组成的影响,判断该方法是否能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选出不能达到的选项。
A. 镁粉(铁粉)加稀硫酸。
稀硫酸与镁和铁都会发生反应,故错误;
B. 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氧气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与铜反应。
正确;
C. 稀盐酸(MgCl2)加KOH溶液。
稀盐酸与KOH溶液反应,而MgCl2不与KOH溶液反应,故错误;
D. NaCl(Na2SO4)加Ba(NO3)2溶液。
Ba(NO3)2溶液与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的沉淀和硝酸钠。
生成的硝酸钠是杂质。
故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7.C
解析:C
【解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分析解答;
B. 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安全常识分析解答;
C.根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解答;
D.根据各科学家的发现分析解答。
解:A. 甲醛会与海产品中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危害人体健康,故归纳错误;
B.天然气泄漏拒绝一切产生火花的行为。
拨打电话可能产生火花,故归纳错误;
C. ①塑料在有些方面的使用可以代替金属。
因此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归纳正确;
D. 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归纳正确;
故本题选CD。
8.D
解析:D
【解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镁>锌>铜,镁、锌混合物粉末放入到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镁先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然后锌和硫酸铜生成硫酸锌和铜,所以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镁,固体中一定有铜;再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且有气体生成,说明固体中有活泼金属,说明硫酸铜被完全反应,所以滤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铜;选D
点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9.A
解析:A
【解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向硫酸亚铁、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锌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硫酸铜反应完全反应后,剩余的锌再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
将滤渣A加入少量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
说明固体中一定有铜、铁,可能有锌。
选A
点睛: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0.B
解析:B
【解析】
A、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不反应;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但是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引入新的杂质;C、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盐酸有挥发性,过量盐酸可通过蒸发除掉;D氧气不与硫酸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
选B
点睛: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1.B
解析:B
【解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银,向某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剩余的锌再与硝酸亚铁反应。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说明硝酸亚铁没反应或者部分反应而有剩余;硝酸银反应的程度无法确定。
所以滤渣中一定有生成的银,可能有铁。
当有铁生成时,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才有气体生成;有硝酸银剩余时,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沉淀产生;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Fe(NO3)2;选B
点睛: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2.A
解析:A
【解析】
A加水时,氯化钠溶解得溶液,碳酸钙不溶得浊液,硫酸铜溶解得蓝色溶液,能成功鉴别;B、加水时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符合要求;C硫燃烧生成气体,不能用硫粉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D稀硫酸与NaOH溶液好完全反应时,溶质只有硫酸钠;酸过量时,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碱过量时,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硫酸钠和硫酸,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选A
点睛: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3.D
解析:D
【解析】理论上正确,要求物质的转化需符合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操作上可行,要求操作应简便易行;经济上合理,要求不能利用价格昂贵的物质转化为价格低廉的物质;根据以上要求,分析每个方案;分析时可首先判断理论上是否可行,然后再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
解:A、一氧化碳高温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理论上正确,操作中需要加热不够简便,且使用氢氧化钠制取碳酸钠,经济上不合理;故A不正确;
B、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硝酸铜,硝酸铜与氢氧化钠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铜,经济上不合理;故B不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因此该方案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C不正确;
D、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钠;理论上正确,操作也只需要加入液体较为简便,利用碳酸钠获得氢氧化钠,经济上也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为解答理论上正确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熟悉常见物质的用途则为经济上合理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4.D
解析:D
【解析】A、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
A、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减小,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等温度降低至常温后溶质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解度减小,溶质的质量减小,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剂的质量较减小,但不会减小到0,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等温度降低至常温后恢复至原来的状态,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减小,浓度减小,等温度降低至常温后恢复至原来的状态,正确。
故选D。
15.B
解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