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王”的师古画风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
四王”的师古画风及其影响
□徐双
摘要:清代“四王”绘画注重“师古”,这种师古情怀主要受董其昌“南北宗论”和崇古学说的影响。
加上“四王”的生活与创作时代基本处于清代初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助长了社会和文化的保守主义。
该文通过分析清代“四王”的师古绘画思想,揭示师古绘画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史上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清代“四王”师古绘画思想Array一“师古”勺背景与原因
明末时期社会动荡,士大夫心中以程朱理学为准则的政治伦理和道德观受到冲
击,整个社会风尚发生变化。
清初的社会环境相对开明,统治者全力推行“大中至正”
的程朱理学作为国家哲学,并大力提倡“清真雅正”的美学原则“四王”以其温柔敦厚
的画风走向画坛正统地位,因为该画风是“可以维系最高统治者与朝野文人士大夫精
神的文化系统”“四王”通过“仿古”“摹古”,求得画源“正脉”“不求奇峭”的中和之美,
符合清初社会的审美文化时尚和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且笔墨严谨,重视法度,因而在
清初成为画坛的正统与主流。
以士人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社会,对“古”历来有特殊的情感。
宋代士大夫的好古风
尚,经由元明两朝士人的推广变得更加精致。
到了清代,这种好古情感被发展到极
致“古雅,古意,古调”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审美趣味与理想“博古,好古”也成为
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为士人必备的修养和学识,成为一种情结。
二、以古为师,顺古而变
清初“四王”是以王时敏为首的四位画家,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四王”的
绘画思想沿着董其昌指明的道路,以师古为宗进行忠实传承,以“临摹”相高,陶然在古
道之中寻求笔情墨韵。
董其昌在明末清初的画坛上有很大影响力,他按照画法将绘画分为南北宗,以王
维为代表的南宗画派自由随意、笔墨从容,其画面表现了平淡天真、古朴高雅的意境;
北宗画派刚正谨慎、刻画细致,多表现突兀的山石。
董其昌认为,李昭道一派作品太过
精工,不如南宗画派潇洒自由,他提倡南宗画派,即文人画派。
他反对精工骄纵之作,
主张用淡墨入画表达心中的情境,将禅、儒、道家的思想融于绘画,形成了独特的画
风。
董其昌受五代宋元等时期画家的影响,认为“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
强调“师于古人,取于自然”的“摹古”绘画思想。
董其昌的绘画思想为晚明以后中国画
的稳定结构奠定了基础“四王”绘画沿着董其指明的道路,以“师古”为情怀,重视传
承,取得了重要的艺术地位。
董其昌是王时敏的老师,他带领王时敏以临摹古人为主,让王时敏精心临仿不少
古画稿。
在董其昌的影响下,王时敏形成了“刻意师古,力追古人“树石皆有原本”的
创作标准。
王时敏的山水画重视用笔,笔墨含蓄内敛、画面规整,较接近黄公望,但比
黄公望更加平稳有序。
其晚年绘画稍有改变,画面结构于紧实之中多了一些疏松。
以
《仿董北苑山水图轴》为例,此画作以披麻皴擦丘壑表现烟岚之气,又以数座小峰烘托
主峰,树叶用的是董源的落茄墨点描,在画面中间的屋顶以淡褐色渲染,干湿相映,笔
墨清涧,气韵浑厚,笔墨之间既透出董其昌的笔墨意味,又显示出自己的风貌。
王时敏
总结前人的笔墨规律,但又不止于形似古人,取众家之法,在绘画道路上不断前进。
王鉴与王时敏为同族,也是董其昌的弟子,得到董其昌的传授。
王鉴在39岁左右
正式向董其昌学画,当时的董其昌已是耄耋之年,但是其思想和绘画理论给王鉴带来
了决定性的影响,促使王鉴开始以“师古,仿古”为创作主旨。
王鉴曾说“画不师古,
终难名世。
”这句话从画名与画史的角度点出了“师古”的重要性。
他以“北宗”的荆浩、
关仝、李成、范宽以及南宋四家为效法对象,并且以赵令穰、赵伯驹、赵孟頫为宗,在青
绿山水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鉴作品《梦境图轴》,墨色为淡赭色,山石解索皴的图
1
1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
画法效仿王蒙,树木和水波的画法借鉴赵孟頫,整幅画构图奇特并且笔墨严谨。
由于对传统的继承,加上自身的文学修养,王鉴形成了以精诣见长的笔墨风格。
王翚也是董其昌绘画理论的忠实传承者。
王时敏曾这样评价他:“石谷天资灵秀……又馆毗陵者累年,于孔明先生所遍观名迹,磨袭浸灌,刓精竭思,窠臼尽脱,而后意动天机,神合自然,犹如禅者彻悟到家,一了百了。
”“无一不与诸古人血脉贯通……乃夺神抉髓,使之重开生面。
”1从中可以看出“师古”对王翚学养的积累和性灵触发的重要性”王翚作品《仿巨然楚山欲雨图轴》虽为仿巨然,但其实与关仝、范宽自成一体,墨色湿润,追求含烟带雨的意境,根植于巨然“神气森然洞目”的景色俨然之气”王翚的作品以古为新(图1,他虽吸收古法但不为古法所困,强调融合南北宗的艺术宗旨:“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大成。
”2王翚学古但不拘于古,自开生面,创立了“虞山派””
王原祁幼时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卓越天赋,其少时所作山水画让祖父王时敏大吃一惊,得到其悉心传授”其山水画学习“元四家”,尤以黄公望为主,间接承袭了董其昌的绘画思想”王原祁虽从未表达“复古”观念,但强调“师古”的重要性,认为“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出路,故初学以临古为先””这里的“师古”指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同时,他也强调“师古求变”的重要性:“学古人不能变,便是篱堵间物,去之转远,乃由绝似耳。
”王原祁的艺术道路在“四王”之中更具代表性,其作品《仿倪瓒山水图》画面很有意趣,构图严谨,有其独到的见解,虽为仿作,但有鲜明的艺术特点”画中山石、树木方中见圆,意有所指,在倪瓒的基础上,明显可以看到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在王原祁73岁时,他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他说:“画家以古人为师,更以天地为师,四时晓暮,各极其致,方得浑厚华滋之气。
”3
清初“四王”在摹古之中取法宋元,并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艺术:王时敏和王鉴在笔墨上综合“元四家”之法,但又有所不同,王时敏以摹黄公望为主,王鉴以吴镇酣畅淋漓的笔墨为主;王翚在笔墨上兼采众家之所长,形成集南北之大成的画面丘壑布局;王原祁则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影响了清一代的山水画理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清初“四王”实践着董其昌的艺术创作理论和文人画思想,通过“仿、临、拟、抚”的方式,将董其昌、巨然、“元四家”的绘画传统与自己的创作创新结合,转变为自己的绘画方式”以“师古”而又“脱古”“化古”“超古”的创作实践代替尊重视觉经验的师造化创作,那种“得古人汗脚气”的师古情节更带有“温清与敬意”之感”
三、“四王”复古绘画思想对中国绘画发展的意义
“四王”受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作品画面往往呈现出“清新雅正、平淡天真”的意境”所谓“平淡天真”,就是不做作、不刻意,率性为之”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部分画家追求功利,缺乏研究深厚的笔墨功夫的意识,画面意境平庸浅薄,因此“四王”“平淡天真”的意境在当今社会上更具有现实意义“四王”虽在清代处在画坛正统地位,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骄傲和放松,反而对传统绘画及其创作有着更加认真、严谨的态度”王时敏作画“凡唐宋元四家,无不与之血战”,王翚“潜神苦志,静以求之”,王原祁说“古人长卷皆不轻作,必经年累月,而后告成,苦心在是,适意亦在是也”“四王”对待绘画仔细谨慎和谦卑的态度,值得现当代艺术家深思”
在近代美术革命的影响下,“四王”传统的绘画模式曾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有画家以写实主义的观念对“四王”展开批判,此时“四王”几乎成为保守、封建绘画的代名词”这些质疑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但是也抹去了传统传承的意义”当批判的声音渐渐消失,“四王”传承师古的价值开始显现出来”女P,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早些时候对复古传统的“四王”有一些质疑,但随着自身画艺的精进,他对中国画传 承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他在晩年总结学习传统的步骤,认为:“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对学习绘画有更深层了解的黄宾虹就自然看到了“四王”绘画的艺术价值”在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和画家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艺术的魅力,使“四王”复古的绘画思想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对“四王”绘画理念、艺术语言不断完善与修正的画家群体,中国绘画很难像现在一样成熟”
“四王”注重传承脉络,对于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和画家而言都有积极的意义”现代著名美术史学家王伯敏认为,"四王”集古人之大成,总结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脉络,延伸出相应的绘画理论,为中国美术史作出的贡献应被铭记,以供后学”
“四王”作为清朝的正统画派,是传统艺术的守护者,其作品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绘画气息”研究中国画的笔墨应用,便不能忽视“四王”,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中国画的传统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他们为山水画的发展立下了不可 磨灭的功绩”
结语
清代“四王”的复古思想不仅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审美要素的影响,而且遵循绘画本身的发展规律等,多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复古”绘画思想的形成”四王”追求文人画传统,注重画家的内在修养和学识,主张临摹古人范作、精研古法,然后师古求变,以古人之法抒写个人感情”在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中国画独特的艺术传统要想在世界之林立足,就要维护好本身的绘画特色,保护艺术瑰宝,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M2((清)王时敏,(清)王鉴,(清)王翚,(清)王原祁.清初四王山水画论杨亮,何琪,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23俞丰.王原祁画论译注2]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编辑李思琪
11。